14個調查
1.“中國孩子的壓歲錢調查(2017)”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聯合北京師范大學財經素養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發布。調查報告顯示,有兩成家長不給孩子壓歲錢,家長和孩子更關心壓歲錢如何管理,打理壓歲錢涉及財經素養。
2.“中美日韓高中生比較研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從2005年起,協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及美國系統資源調查公司,連續10年共同實施“中美日韓高中生比較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認為,中國家長需要做民主型家長,告別“偽溝通”;調整期望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抓大放小,給孩子更多的信任。
3.《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學生心理成長指數白皮書》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中心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共同發布。數據顯示,北京市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狀況整體趨好,但也不同程度存在情緒、品行、多動、同伴交往等問題,需要引起學校尤其是家長的重視。
4.“2017暑期家庭教育調研報告”
“家長幫”推出。調查顯示,暑假的教育選擇趨向多元化。多數孩子在暑假期間的各項表現令家長滿意。令人欣喜的是,家長越來越重視陪伴孩子,并重視自身教育能力的提升。
5.“中國少年兒童快樂成長指數”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數據顯示,少年兒童認為最快樂的事是考了好成績、和朋友玩以及被長輩表揚。超過三成少年兒童認為學習負擔重。少年兒童的學習成績與對運動的喜愛程度有密切關系。
6.“2017國民家庭親子關系報告”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等機構在京聯合發布。報告指出,90后父母喜歡鼓勵孩子自主表達,超五成家長在決策時會聽取孩子的意見。而在意見不一致時,57.4%的80后父母與63.2%的90后父母樂意放權,跟孩子商量決定。
7.“祖輩參與兒童家庭教養調查”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發布。調查顯示,祖輩教養方式中“情感溫暖”和“行為指導”得分越高,預測孫輩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情感溫暖”得分越高,預測孫輩的問題行為越少;“責罰與控制”得分越高,預測孫輩出現的問題行為越多。
8.“中小學生生活方式調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調查顯示,近四成少年兒童不能做到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以主觀原因為主。近三成學生沒有固定作息時間,近兩成在晚上12點以后睡覺。超過六成學生平均每天體育運動時間不到一個小時。父母和教師應高度重視少年兒童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
9.“滬上家長教育期望調查”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調查結果顯示,過高的教育期望導致了家長的擇校行為與補習行為,而不同收入的家庭、家長受教育程度及職業層次的不同,也直接影響著家長的教育期望、擇校行為和補習行為。
10.“家長志愿者行動特點調查”
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聯合推出。調查指出,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學校已經“熱”了起來,但家長還沒有。不同階層家長參與程度差異大,激活潛力高。志愿者行動可以顯著提高學校聲譽,但家庭需求尚有待重視。
11.“中國家庭財商培養狀況調查”
《父母必讀》雜志發布。結果顯示,中國家長對于財商教育的理解認識有待提高,系統科學的研究依然有很多空白。今天的父母更需要財商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公眾需要一種適合中國家庭的財商教育之道。
12.“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父母角色的調查研究”
中國兒童中心發布。調查強調,中國家長對父母共同養育孩子已成共識,但新舊養育觀念仍有交鋒。部分地區養育者“知行不一”程度很高,合作與沖突并存。
13.“閱讀呼嘯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雜志發布。調查指出兒童閱讀的三個現象:74.85%的孩子喜歡閱讀,但多數孩子沒有時間閱讀;孩子期待“我的閱讀我做主”,家長對孩子的自主選擇深感憂慮;“選書難”成為孩子、教師和家長共同的迷茫。調查報告同時呈現了閱讀教育的痛點和建議。
14.“小學生父親參與的問題與對策”
上海市教科院家教中心發布。調查結果指出父親更多擔任“供養者”而非“養育者”的角色,對孩子的學校教育關注不夠,工作是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關鍵性阻礙因素。
6件大事
5月,杭州上城家長“考證”
杭州市上城區推出“星級家長執照”工程,通過提升家長教育素養來改善區域教育生態,取得良好效果。
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2016年9月,重慶市推出全國首個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規《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此次印發的《重慶市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旨在推進家庭教育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指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完善家庭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水平和實效。
8月,貴州省通過《貴州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這是全國第二個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規,明確要建立家庭主體、政府主導、學校指導、社會參與的機制,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推進家庭教育事業發展。
9月,教育家科扎克“走進”中國
在波蘭,雅努什·科扎克與居里夫人、肖邦齊名,聯合國于198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由波蘭起草,目前已有超過200個國家簽署,就是依據他了解兒童、認識兒童、尊重兒童的教育思想制定的。科扎克的教育著作《如何愛孩子——現代教育先驅科扎克的思想札記》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
12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規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廣安家庭發展研究院于北京聯合發布《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規范》。家庭教育指導初次有了“勝任力模型”和行業自律。
12月,第二屆中國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揭曉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推出第二屆中國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主任朱麗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劉彭芝、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主編楊詠梅、好孩子集團董事局主席宋鄭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安徽省肢殘人協會副主席鄭偉、演員黃小蕾、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院兒童保健科原主任崔天凌、教育部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傅國亮、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主持人鞠萍被評為十佳公益人物。
13個論壇
4月
長沙
首屆新家庭教育文化節 由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與新教育研究院新父母研究所、湖南省關工委、湖南省教育學會聯合主辦。
主題:科學,讓家庭教育更有魅力
觀點:“家庭教育要從經驗走向科學”“家庭教育改變碎片化現狀亟須專業化發展”“家庭教育要回歸家庭建設的本真”
5月
成都
2017中國國際家庭教育論壇 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家庭教育專委會、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主辦
主題:教育改善家庭 家庭圓于教育
觀點:“家庭教育要從自發走向自覺”“家庭教育要從問題導向變成優勢導向”“網絡時代的親子關系面臨三大挑戰”“家庭教育是內在、隱秘、深遠的教育,影響到人的一生是否幸福”
北京、上海
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17) 由北京師范大學財經素養教育研究中心、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主辦
主題:國際人才的核心素養:家庭教育的作為
觀點:“培養全面發展的國際人才,家庭教育須回歸育人本位”
昆山
2017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 由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主辦
主題:共贏:家校合作的組織建設
觀點:“建設真正的家校共同體”
“讓家庭更像家庭”
“共育、共建、共享、共生”
6月
上海
發現父親論壇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辦
主題:父親別缺位,母親別越位,父母別錯位
觀點:“請關愛伴侶,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善良的原生家庭;請親近孩子,每天與孩子共享一段親子時光;請關心孩子,了解孩子的生理與心理成長;請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世的原則”
7月
北京
轉型時期的親子關系構建家庭教育主題論壇 由現代教育報社主辦
主題:親子關系:家庭教育質量晴雨表
觀點:“共同成長不是‘失去自我的全陪’”“父母不必介入學科學習”“生活能力給孩子幸福感”
北京
2017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談論壇 由京津冀三地婦聯主辦
主題:推進早期家庭教育的思考與路徑
觀點:“父母的競爭心態不利于兒童早期發展”“警惕家庭教育陷入工具理性的誤區”“家庭環境中的游戲、學習和勞動,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
10月
杭州
2017家庭教育國際論壇 由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
主題:新家庭·智慧愛
觀點:“新變化帶來新挑戰”“新挑戰孕育新功課”“新功課需要新動力”
11月
北京
第十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 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主辦
主題:讓家庭教育回歸生活
觀點:“摒棄焦慮,回歸初心”“生活有情趣,陪伴高質量”“提升專業度,為家庭賦能”
長沙
首屆兒童性健康教育國際研討會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深圳市善解童貞教育咨詢管理有限公司主辦
主題:兒童性健康教育的美學
觀點:“性與兒童的生命成長密切相關,性健康教育是關乎一生的全人教育。”“性健康教育不能只講生理知識,一定要有人文關懷,要有精神領域的更高的追求。”“要警惕性健康教育窄化為性知識教育、性技術教育,要在愛情教育里告訴孩子性的圣潔、美好和目的”
12月
北京
首師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屆學術論壇 由首都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辦
主題: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大學的責任
觀點:“家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家庭教育指導需要職業化專業化”“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院校應把家庭教育作為大學生必修課程”
家庭教育立法研討會 由中國家庭教育學會主辦
主題: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觀點:“家庭教育立法還在路上”
中華女子學院第二屆家庭學科研討會 由中華女子學院主辦
主題:完善家庭學科體系 推動家庭學科建設
觀點:“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公民教育,家庭學科建設須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