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是老師和家長之間一個溝通的橋梁。只要是班主任,差不多每學期都要舉行一兩次這樣的會議。
而家長會的召開,一般的家長都會按時參加,畢竟家長會老師會對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做出總結,也會對班級出現的一些異常的情況作出提醒和說明。當然,更重要的是,家長之間也能通過家長會這個渠道互通有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0月30日,紅星新聞編發了一篇新聞《“家長會”成了“媽開會”:全班43人,只來了7位爸》。文章對家長會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媽媽參加,而父親卻寥寥無幾呢?
作者引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作為佐證: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親在唱獨角戲,三成家庭能做到父母共同負責子女教育,而父親擔起主要教育職責的家庭僅占一成。
這個調查結果就說明,在家庭教育這一塊,父親往往是缺位的那一個,而更有甚者,父親能擔起孩子教育的比例不到一成。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孩子的教育,父母是第一任教師。而父親和母親分別擔任者剛和柔兩個方面的角色。只有他們相互配合,才能培養出人格完美的人——母親給予孩子的是擁抱的愛,父親給予孩子的是放手的愛。
父親的嚴重缺位,明顯地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性格的養成。父親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親對孩子的性別角色、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形成、智慧的啟迪等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從這個報道來說,它報道的事實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筆者這兩年召開家長會,也絕大多數都是母親,而父親真的是寥寥無幾。他們的觀點對不對呢?對!但是,家長們卻對這樣的報道感到了憤怒,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報道,就是挑起事端,讓人不能接受。
網友pvn9991稱:社會上多少全職媽媽,多少全職爸爸。不掙錢得是吧?還爸爸去哪兒了?雖說男女都可以全職,只要商量好了對家庭好就行,但是現實就是全職媽媽多。再說就算大家都不全職,大多數家庭也是男的比女的掙得多。掙得少得請假不是很合理?而且就是個家長會而已,不參加就等于不帶娃了?就不關心娃學習了?
網友虛偽的諷稱:不是父親缺席孩子教育,而是你們試圖挑起男女性別戰爭。開頭一句就是父親缺席孩子教育,那你有沒有問問家長會是什么時候開的?家里是怎么商量的?整的好像父親完全不管孩子一樣,家長會家長會,不是只要是家長就行嗎?如果不是,以后直接改名叫父親會。
網友5fabc8d稱:我們指點的是作者的觀點:“參與家長會的人大多數是媽媽”→“爸爸缺席孩子教育”,這根本推斷不出來的啊!借工作忙當理由,不關注孩子情況,是該罵,但是這跟參不參與家長會有什么必然聯系?總要有一個人來的,難道爸爸來的時候,就是媽媽不關心孩子了?難道爺爺奶奶來的時候,就是爸媽都不關心孩子了?現在家長會一周一次,一個月4次,難道我還能請4次假?
看著家長們義憤填膺的,你是不是為家長們的玻璃心而覺得有些荒唐。但是筆者認為,媒體以性別的問題來做文章確實不怎么厚道。你就是想抓眼球,想掙流量,也應該思想純正,而不應該看待事物戴上有色眼鏡。
就這一件事情而言,誰開家長會和家庭教育父親是不是缺位確實沒有一毛錢的關系——奇怪的是,這樣的文章怎么就刊登了出來呢?
每一個家庭都有他自己的分工。當一方傾向于賺錢養家的時候,另一方就必然傾向于照顧家庭和孩子。這是他們自己小家庭的分工,我們任何人都不能信口雌黃,胡亂猜測。
為什么許多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呢?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男性抗壓性強,收入高,而女性收入一般比不上男性。為了家庭收入的最大化,在兩個人中選一個,自然是傾向于父親多一些。其次,在教育孩子上,男性相對比較粗獷,不拘小節一些,哪有女性的綿密細膩呢?在照顧孩子這一塊,女性有著天然的優勢。最后,這是社會的自然選擇。現在的女性在擇偶的時候,往往都是選擇收入高于自己的,而低于自己的必然被淘汰。你說,最后誰照顧孩子會更多一些呢?必然是母親啊!
親愛的讀者,對于媒體報道家長會開成了媽開會,被網友們嚴厲的批評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蝴蝶花雨話教育,專注教育時事和最新教育動態,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蝴蝶花雨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