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生態,究竟由什么構成?會帶來什么結果?
直接的衡量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感受和體驗。而其中最能引起學生和教師共鳴的指標,可能就是“幸福感”。
(相關資料圖)
心理學家威廉·戴蒙通過訪談和調研發現,在12~22歲的年齡段中,只有20%的年輕人能夠清晰表達出他們“想要去什么地方”“人生想要實現什么”,以及“為什么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而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發現生活的意義,“青春處在漂泊狀態”,在壓力和挫折面前,很容易陷入焦慮、抑郁。
不僅學生,那些每日為了各種排名和檢查精疲力竭的老師們,每每夜深人靜、遙望星空時,也難免對辛苦付出的意義生出困惑和疑慮。
那么,怎樣才能重建一個有機的、充滿幸福感、意義感的教育生態?答案是——重建目標感。因為,“在一系列會帶來幸福的性格特征列表中,目標感占據著顯耀位置。”在一個有機的教育生態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奮力追尋的目標,每個人都如同一只鳥,能夠看見自己的山,并揮動翅膀,全力奔赴,而幸福,就藏在這場奔赴中。
讓我們暢想一下,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山,并全力奔赴,這意味著什么?
學生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好的教育生態,學生首先要有目標感,通過學校生活、學科學習、生涯教育、評價引導等,盡早“認識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類型、潛能大小、優勢劣勢,從而確立目標方向,把今天的學業、明天的職業和事業、一生的志業在時間維度上融為一體。
錨定了目標后,學生便可以展開高度自主的學習,逐漸掌握真實的技能和可遷移應用的素養,為了目標一點一滴地添磚加瓦。有了目標和內動力,不僅不會感到枯燥和勞累,反而能經常體驗到追求理想過程中的那種幸福心流。
在這樣的生態中,老師們也要圍繞新的專業目標而進行深刻轉型。老師們首先要理解,“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把營造平等、輕松、民主、高參與性的課堂氛圍作為入門本領,打造學習共同體;同時,不僅能基于不同學生的認知系統特點而個別化地幫助學生,更懂得通過調動學生的自我系統和元認知系統幫助學生。
這樣的老師總是懂得把自己的教學目標轉換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并對課程內容展開逆向設計,通過恰當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一個個項目挑戰中不斷抵達素養目標。
不過,這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一個完整的教育生態,不僅僅有學生和教師;就如同一株植物,不僅僅有花和果實,還有徑、枝、葉,以及埋在泥土里的龐大根系。
事實上,在一座“全生態”的教育之“山”上,不僅有學生的“山”,教師的“山”,更是一個由多個主體、多個系統構成的豐富圖景。
第九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以“重建生態|你當像鳥看見你的山”為主題,探討的正是這樣一個核心問題——一座全生態的教育之“山”究竟長什么樣?如何繪出這座山的生態全景圖,以便讓我們看見山、飛向山?
這當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資深教育傳媒人沈祖蕓在看見本屆年會的內容之后,為組委會描繪了一張她心目中的“學校生態全景圖”。
這張圖的設計邏輯是:
1. 重構生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學生,這是生態重構的終極使命。
2. 要實現此使命,就必須重建學生的目標系統,讓學生既有方向,也有動力。為此,教育需要提供更多的目標感和意義感,并需要從治理體系和組織結構上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3. 重構生態的阻力和挑戰,最可能來自于教師和教學兩個方面,也是最需要總結、提煉出方法論的領域。
4. 但上述這些還不夠,真正有機的教育生態,還需要價值觀重塑——它以關系構建為前提,以戰略和管理為基座,以空間和課程為抓手。
當然,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共創、時問時新的命題,沒有唯一的答案。
本屆年會將從“時代、學校、管理、教師、學生、學習”這六大維度分別討論,也期待您的參與,一起描繪出更生態、更有機的“教育山景圖”。
微信同號:
17323487462(何老師)
17772444381(肖老師)
19122459494(曹老師)
17783144578(鄧老師)
19923944023(楊老師)
即可進入年會現場報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