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國際學校招生季已經來襲,一邊是馬不停蹄的“搶娃大戰”,一邊是頻頻暴雷、學校倒閉關停,不少K12家長、教師迷茫焦慮。曾經眾人向往的洋品牌、高端國際學校如今陷入瓶頸。金字招牌是否依然吃香?“塌房”背后有哪些隱情?
最近,國際教育行業一邊是招生季,各類國際化學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春季以及明年秋季宣傳招生;另一邊似乎是“爆雷”季,尤其在深圳。此前媒體報道顯示,新加坡知名的維茵特學校、英國“九大公學”之一的查特豪斯書院,以及同樣來自英國的萊爵公學的深圳項目宣布停辦。而同為“九大公學”之一圣保羅女子公學的深圳分校晟珀國際高中也在找合作方,推遲開學。除了深圳,去年,“九大公學”之一的威斯敏斯特公學原定在成都開分校,后來也宣布停辦。
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這類國際學校都是舶來品牌,如果順利開辦,會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學校。主要由品牌方的中國公司負責運營,而品牌方的本土學校很可能會派該校的管理層來中國分校坐鎮。既是為了招生時證明有外國學校的背景,也是為了在學校運營中能把控教學質量,不至于影響本土學校的名聲。所以在這樣的國際學校,外方領導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此外,基層外教比例也會較高,很可能比一些國際學校中的點綴性質的外教,來得重要得多。
(相關資料圖)
除了外教,這類國際學校往往會引進外國本土學校里的大部分元素:課程采用外國課程,活動采用外國學校里的特色活動,英系學校可能會沿用學院來分類管理學校。而中文課、中國文化課等等,會以中國分校特色課的形式來開,在高中階段不太會成為主流課程。
這些外國品牌在本國都廣受贊譽,是經過了長期教育管理體系的建設、課程和教學方式的研發、師資培養,才逐步創造出過硬品質,最終蜚聲海外的高端學校,并非外國野雞學校或名不見經傳的低端學校。
然而,相當多外國品牌的國際學校來華后都夭折了。除政策變化,與此類學校較為雷同,且來華辦學后“水土不服”,面臨龐大家長群體的個性化篩選也有關。
01同質化嚴重,日漸飽和
這些外國品牌的學校背后的本土學校有很多共性。以英國學校為例,大部分都采用同樣的英國國家課程,學院制管理,辦學理念都很“英國”,都格外重視學術,就連英國本土學校的畢業生成績都同樣出類拔萃,從英國派來的校長都特別有經驗,也是一樣。這些學校的英國本土校之間的區別可能在于不同學校的特色體育項目、課外活動上。但對于中國家長來說,這些區別并未觸及本質。在中國招生時,如果打開招生宣傳冊,遮住校名,中國家長恐怕會感覺都大同小異。
因此,這樣的英國貴族學校來辦第一所時,對于中國家長來說很新鮮,孩子把英倫范校服一穿,看起來就很紳士淑女。而且很多英國的教育理念也是頭一次聽說,頗為期待。但當各大城市都有名字不同,內核卻很相似的英式學校出現時,家長可能就有些迷茫和選擇困難了。
在“九大公學”中,早早來華辦學的哈羅公學發展迅猛,憑借天時地利的優勢,給英國哈羅增加了收入并擴展了品牌影響力,引得其他公學有意效仿。但真的都大批到來后,不僅遭遇政策轉變,未能順利落地,且就算真的落地開辦,也會是英國頂流之間神仙打架,在同一城市廝殺成一片紅海,不一定能復制當年哈羅的成功。
這時候,中國家長心中可能還是要比較學校之間誰來華早,知名度高,以及積累的口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英國品牌的學校在英國排不上“九大公學”,卻能在中國“擊敗”“九大公學”。擊敗后者的不僅是政策收緊,還有市場上同類學校的日漸飽和。
02國際化還是本土化?
此外,還有“是不是國際化程度越高就一定越好?”這一問題需要分立場討論。
從員工端看,國際化程度越高就意味著學校更需要外教。目前,中國國際教育界中外教往往同工不同酬,尤其在國際化程度高的學校。因為它們需要依賴外教證明和展示自己的外國品牌優勢。而對于人才市場來說,一個員工的薪酬不僅取決于ta的學歷、經驗、能力和崗位,更要看供需關系。有能力的中教供應充足,薪資就不太會漲得很高。而如果外教端供給少,即使水平比中教低的外教也能穩拿高薪。為什么中教會供得多?這和本科/研究生擴招,以及大批留學生“回流”有關,很多行業的“海歸”都沒有過去吃香了。
而對于外教的需求量是多還是少,是根據這所學校的定位來的。很多時候,學校在明知道這個外教的教學水平可能不如同級別的中教的情況下(人品有問題的不容姑息),也不得不把ta招進來,不然就不符合學校的外國品牌、國際化定位和學費了。而這樣水平不太夠的外教的工作自然會有一部分流到水平比ta高的中教身上,否則就無法撐起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口碑了。因此,學校的中、外教數量必須保持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上才能延續下去。
于是,外國品牌決定了這所學校的國際化程度相對比較高,也決定了這樣的學校將“不得不保持一定比例的外教”,也就是說,會更難實現中方員工想看到的同工同酬,而把國際課程當“洋高考”來教的學校反而不需要很多外教。
從學生和家長端看,選擇國際化程度高的學校好,還是選擇“洋高考”的學校好,一看孩子能力,二看家長理念。如果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的家庭或者“海歸”家庭,可能會更接受國際化程度高的學校,認為這樣的學校才能培養出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但如果一個城市本身的理念還是更看重體制內和官本位的話,那么國際化程度越高的國際學校可能越難在那里生存下來,因為它們不符合當地的市場及大眾的心理。
而那些學費相對便宜、管理嚴格、德育和行為規范抓得緊、重應試刷題的“洋高考”學校,與國際化程度高的學校之間的區別,更準確地說是,理念和方法的不同,而不是低端和高端的區別。它們分別適合不同初心的家庭。
如果以考上大學為目標,其實“洋高考”的學校更有針對性,能讓孩子在最為習慣的應試刷題中,用最高效的手段掌握知識,提高成績,同時還可能花更少的錢、更短的時間。從短期的就業投資回報率來看,是對中產家庭有益的。但放到更長遠的人生來看,對于孩子的終身成長是否有益,是否會壓抑了孩子的童年,灌輸給了孩子片面的價值觀,這些就很難說了。
而如果以讓孩子體驗這個繽紛多姿的世界為目標,那么就更適合選擇國際化程度高的學校。聽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外教的課,參加更多的社團活動,去各地游學研學……經歷過更多的嘗試和比較,才能讓孩子的視野變得開闊,各方面的發展才能更全面。但砸了這么多錢進去,能培養出一個自信、充實、綜合能力強的孩子,還是培養出一個學也沒學好,玩也沒玩出名堂的孩子,誰都不能保證。
結語
在這個招生季疊加爆雷季的當下,選擇國際學校一定要謹慎。沒有拿到民辦學校資質,或只拿到培訓機構資質的學校,家長和應聘者都要特別小心。而到底是選擇外國品牌的國際化程度高的學校,還是選擇中國投資人興辦的民辦雙語學校,甚至是選類似公辦學校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的學校,都因人而異。國際化還是本土化?當明確自身需求、未來發展和生活半徑之后,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作者 | ABB
編輯 | 敖竹梅
圖源 | 網絡
作者:ABB
曾在滬粵多家教育集團擔任管理崗位。目前主要在國內外投資收購、品牌和項目引進、托管運營等方面,從事教育領域的商務拓展和資源對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