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的總分構成:考生總成績由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成績構成,滿分750分。其中,3門統一高考科目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50分;選擇性考試中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再選科目按等級分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
(相關資料圖)
3+1+2高考總分750分
“3”為全國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門,每科滿分均為150分,總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計入考生總成績。
“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首選科目中選擇1門,以原始分計入考生總成績,滿分為100分。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再選科目中選擇2門,以等級分計入考生總成績,每科滿分均為100分。
新高考3+1+2分數構成
高考的總成績構成是:總成績(滿分750分)=統一高考科目成績(450分) 選考科目成績(300分),即高考總分=450(語數外) 100(物理/歷史) 200(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的兩門)
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使用卷面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50分。
選考科目:①物理/歷史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②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按等級賦分后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
可見,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這4門再選科目是按等級賦分計入總成績的。也就是說,這4門科目的卷面分數,未必是最終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分數。
新高考等級賦分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最大的目的,也就是這個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為什么這么說呢?政、史、地、物、化、生六科學習的內容、難易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每科得到的分數有不同,一般來講文科的科目評卷多采用采分點制度,也就是說在答案中只要包含采分點或者意思相近就可以得到分數,而理科的科目是按照步驟按照結果得分。所以從難易程度和得分標準上導致一些科目的得分普遍就很高,在普通高考中文科生和文科生進行競爭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但是在新高考自由組合中,這種現象就會影響高考錄取的公平性,所以實行賦分制度,根據學生每個科目的排名來進行賦分,分數有所變動,但是排名沒有變動,競爭力也就沒有變化。
所以,新高考實行賦分制的優勢,就是保證一定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