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資料圖片)
很多家長都期望
自己的孩子有好朋友
他們可以
互相激勵和促進
成就彼此
網上一些“神仙友情”
著實讓家長羨慕不已
但是
家長更多的是擔心
青春期孩子的交友問題
孩子太宅
在學校也沒有聊得來的好朋友
怎么辦?
孩子的好朋友
都是那種愛玩游戲不愛學習的
該不該阻止他們來往?
當孩子結交不良朋友時該怎么辦?
那么
如何引導孩子正向交友
發揮同伴好的影響力?
本報小編特別邀請
董麗燕
高級家教指導師,二級心理咨詢師
馬昕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心理教師
趙明勇
北京市三家店鐵路中學校長
殷飛
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以及
思璇媽媽的經驗分享
一同為您答疑解惑
一起來看看吧
分析
家長衡量孩子朋友的標準需調整
特邀觀察員:董麗燕(高級家教指導師,二級心理咨詢師)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交往的朋友是優秀的,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但是,用家長的眼光看過去,符合這樣條件的孩子并不多。 因為很多家長眼中評價“好孩子壞孩子”的標準出了問題,成績成為了主要衡量指標。而且很多家長當批評自家孩子的時候,喜歡用他人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比;當篩選朋友的時候,往往用自家孩子的優點與他人缺點比。這樣的二元標準,既損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又使孩子沒有幾個符合標準的朋友。
未成年的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自我矛盾和沖突,在向外部世界探索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挫折和失誤,這是成長的規律,也是完善人格應當付出的代價。往往矛盾和沖突向內,自我消化、自我傷害的孩子,因為外表波瀾不驚,被家長看作是聽話的好孩子;而矛盾和沖突向外,表現出來、甚至有點破壞性的,被家長看作是壞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遠離這樣的“不良朋友”。其實這樣的孩子只不過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更大挫折而已。好孩子、好朋友能夠互相感染、互相激勵、互相促進是不假;但如果對面也有這樣一個所謂的“壞孩子”,如果孩子具備正常的辨別力或引導得當,其實更能對孩子產生“鏡像作用”,讓他照到“鏡子”,知道這樣有多么不好,此時他會情不自禁地站在“旁人”視角、甚至家長教師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人、這件事,防止自己也變成這樣,同時刺激他內心產生悲憫善良正義等正向情感,反而得到快速成長。
分析
關注青春期交友的重要性
特邀觀察員:馬昕(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心理教師)青春期的孩子原有的人際關系也會從父母轉移到同伴上,但是他們 一方面渴望朋友,但有時又想獨立;一方面想讓別人懂自己,但不知道怎樣打開自己。這樣的沖突和矛盾不僅考驗著孩子的社交力,也考驗家長的教育能力。
這個時期,孩子需要別人來確定自己的位置。
青春期的孩子們開始探索“我是誰”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他們開始建立“自我同一性”,開始面臨著重要的考驗——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如何與他們人相處、應該用什么樣的價值觀來指導自己。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別人來確定自己的位置,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朋友不經意的認同帶給他們的積極影響甚至超過其他人的10句表揚。他們的審美興趣、喜歡讀的書、看的電影都會被同伴影響,這是因為青少年能夠特別強烈地覺察到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他們需要同伴的認可來確定自己是誰。
同時,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交朋友。 “如何交朋友”“怎樣融入同伴群體而不被排斥”“如何更受歡迎”是青春期孩子面對社交,最常遭遇的棘手問題。原本良好的社交應該成為他們青春期情緒的“緩沖容器”,但學業壓力和反復的疫情壓縮了孩子交往的時間,社交能力的生疏,讓他們更容易在交友中感受到挫敗。如何聽別人講話、如何正確表達、人際溝通的禮儀是什么、人際關系的邊界又在哪些,這些我們原本以為孩子應該就會的內容,其實正是困擾他們的問題,需要我們告訴他們如何做的。
當父母們討論成績、討論“雞娃”時,不能忘了討論“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幫助他們面對壓力、處理沖突”。
孩子和家長的互動模式決定了孩子和社會、和他人的互動模式,如果家長一味地批評和打壓孩子,孩子的自尊水平會降低,在和他人互動中也會不自覺地放低姿態。所以,家長除了要學會找到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他會覺得自己是應該被尊重的。還要有意識地教授孩子社交技巧,也要在日常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從和自己的互動模式中學會如何傾聽、如何表達、如何應對沖突、如何表達不滿。這樣,孩子才能將自己學到的溝通方法運用到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
支招
學會和青春期孩子溝通
特邀觀察員:趙明勇(北京市三家店鐵路中學校長)家長與青春期孩子溝通交友問題是門大學問,需要認真備好課。如若方法不當,就會造成逆反,輕者關系疏遠、劍拔弩張,重者勢不兩立、形同仇敵。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順應孩子的身心特點,選擇適切的溝通方式,家長在孩子交友中的介入才容易被接受。
如何才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呢?
真心尊重是前提,用心傾聽是關鍵。在青春期孩子的心里,朋友的地位往往高于家長。在交流時,家長也許不認同孩子的擇友標準,但一定要尊重孩子自主選擇朋友的權利,以商量的口吻心平氣和說話,學會靜靜地陪伴等待。切記,你語氣的輕重,孩子可以感受到你是否真心;你包容的程度,同樣考驗你是否尊重。
共情是基礎。與青春期孩子的交流,務必先談感情,再說道理,做好情感聯結,讓孩子感受到你是他的知心人,懂他、理解他。所以,交流時,要充滿對孩子朋友的好奇,要不斷詢問他們之間的趣事,也要將自己類似的故事與孩子分享。
相機引導是水平。孩子談論與朋友之間故事的過程中,家長要積極收集孩子語言中的信息,針對其中的關鍵點和矛盾點,將以往的告知轉化為提問,通過有效提問引導孩子進入到可以溝通的情境,進入到理性分析中,共同探討每一個關鍵點背后的原因,讓孩子從內心感受、感動。這時,家長再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
青春期的孩子易受外界影響,交友方面尤甚。基于此,家長不僅要有幫助他們交友的良好愿望,更要有能夠幫助他們的耐心和策略,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支招
關注孩子的交友狀況并理性引導
家長的價值觀和友朋觀會慢慢滲透給孩子,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交友觀。家庭關系有時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同伴交往,如家庭生活動蕩、家庭氛圍緊張、親子關系沖突等,孩子很可能會在外面結交不良同伴,甚至會一起做出超出社會規范的事情,以此獲得存在感,獲得伙伴的認同與肯定。家長要了解孩子和習慣不好或品行不端的孩子交往的心理訴求,有意識調整親子關系和教育方式,或者有效幫助孩子獲得學業成功,建立自信,孩子自然就會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積極的交友觀和健康的自尊意識。關注孩子的交友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成長需求,通過家長耐心的陪伴、討論與引導,能夠更好地陪伴和促進孩子發展。
家長還可以主動組織孩子和朋友們一起活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家長要有意識組織同齡的孩子一起活動,如組織生活方式相近的家庭一起爬山,組織聚餐;或者鼓勵孩子和興趣相投的伙伴一起活動,如打籃球、做手工等。在活動中,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小伙伴全方位的表現,引導孩子學會更全面地認識同伴,以增加孩子的理性交往能力。
家長分享
和不同類型朋友交往鍛煉了孩子的能力
思璇媽媽:女兒青春期時,她也交往了一些調皮搗蛋的所謂“壞孩子”,但他們都愿意到我們家來玩兒,并且到家后他們都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好”的一面。
我也是從青春過來的,我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也知道他們的痛點,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們,但是我理解他們,能發現他們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向善的力量和成長的動力,并讓他們有機會釋放出來,我給了他們需要的尊重,所以我說話他們能聽進去。他們怕我,準確地說,是敬畏又愿意靠近我。
這些孩子并沒有給女兒的成長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反而促進了女兒對不同性格、不同類型朋友的包容心和影響力,無形中鍛煉了女兒的領導力,她與這些孩子的友誼也一直保持到現在。
策劃:王小艾
編輯:付磊
編審:郝彬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鮑丹禾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