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33字,閱讀約需4分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王云系江蘇省南京市赫賢學校小學部校長)
開學初,一位年輕教師問我,與家長交流有無固定的“話術”?我說,“話術”沒有,但參考的原則可以提供一些。
這樣,讓我先講個故事。
在我還是青年教師時,調動到一所新校接了一個新班。我的前任是一名優秀教師。家長聽說換了老師,紛紛不滿,集體來學校說理。那時,我也在場,聽著家長的發言極為尷尬。
我對一名熟悉的老師抱怨,他們憑什么不信任我?他反問我: 你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他們又憑什么信任你呢?這個反問,讓我無言以對。
接班之后,我做了一項額外的工作,每周給家長寫信。信件中,我認認真真介紹本周教學內容,分析不同類型學生的學情,告知家長可以協助教育的辦法。每封信兩三千字左右,整整寫了一年。此后,家長再無意見,從質疑到信任,直到后期無條件支持。
我問聽故事的老師,你猜,信為什么可以打動家長?她說,是你的態度和學識嗎?我說也對,但最重要的是我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
對于陌生事物,人的大腦會依靠本能的危機意識進行處理。大腦會啟動想象力,朝向最危險的可能進行判斷。但是,當擁有足夠的信息之后,理性回歸,情緒便消解了。
我的信提供了足夠的信息,讓家長了解我在做什么,學生在做什么。信只是交流的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問題出現時你要共情,要從家長的角度考慮得失憂懼,如此一來,交流就會在理性的層面進行。
共情可以帶來撫慰,體現人性的溫暖。但是,僅有共情還不夠。作為教師,還需要更加專業的技能。
讓我們想象一下,一位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量了量體溫說,你有些發熱,回家想想辦法。你會如何看待這位醫生?他能夠讓你信任嗎?
同樣,當孩子遭遇了教育問題,教師一個電話、一次交流告知家長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分心,作業不完成,不遵守紀律等問題,但不提供專業的指導方法。這樣的老師專業嗎?
我所在的學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與家長溝通,讓問題和解決方法同時出現。面對孩子的任何問題,教師先告知家長大致的判斷,說明我們現在的做法,短期的問題直接給答案,長期的問題提供不同的方案。最后告知家長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問題和建議同時出現,就是醫生對待病人的做法。同樣,也應該是教師對待教學問題的做法。
9月新生入學,總有一些調皮的孩子引發爭端。學校要求教師,如果出現情緒和身體的傷害應及時告知雙方家長。一個月下來,有家長質疑這種做法,稱會影響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
一年級老師問我如何處理?是否改變通報做法。我問她,你先從家長的角度考慮一下,他們最擔心什么?然后再想想,如何從專業的角度幫助他們?
很明顯,通報這一做法最讓家長擔心的不是家庭之間的關系,而是會不會讓其他家長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壞孩子,在學校被孤立。
此時,教師與家長溝通時要注意:一方面,介紹通報事件的原因,讓家長理解,唯有通報才能讓孩子之間的摩擦不至于被猜測、放大;另一方面,
教師也要介紹班級如何幫助孩子認識社交規則以及家庭可以做什么;最后,教師要及時反饋孩子在學校的現狀,孩子又交了哪些朋友,認識了哪些伙伴,教師是如何給其他家長解釋孩子行為的。
通過溝通,家長的情緒得到了緩解,同時也擁有了幫助孩子改變的方法。
教師需要擁有專業智慧的力量,既要了解兒童的心理成因,也要了解所在學科的認知規律。具備這些,在家校溝通中教師才能真正獲得尊重與理解,同時贏得信任與支持。
當然,成年人的世界無比復雜。人的經歷不同,觀念不同,道德水準也有高低。因此,不是所有家長都會用理性的方式進行交流。
此時,作為教師一定要在某些時刻體現出“師道尊嚴”,不能一味退讓妥協。尊嚴,不是個人的面子,它是你所在群體文化的彰顯。如果你堅持底線,捍衛原則,多數家長會用不同方式支持你。即使有短期的委屈,也必有長久的回報。
對于年輕教師來說,與家長好好說話是一種交流技巧,也是一種成長方式。
共情、專業、尊嚴三個原則之下,首先是人性的彰顯,做好老師,先要做好人;其次是教學的能力,唯有專業,方有職業;最后是社會責任的體現。成為優秀教師,必須是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掌握專業教學技能的人,捍衛文化價值觀的人。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因為你的加入變得更加神圣。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思想者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 “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樣煉成的?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