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馬上要進行期末考試了,相信各位家長此時的心情好有一比,“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想象著孩子參加考試的各種情景,期待著孩子能夠考出理想的成績,設想著如果孩子考得很好或考得不好自己應對的辦法,甚至于禱告著這樣的日子快點結束。
家長們的這種心情是正常的,曾經孩子們參加考試時我們就經歷過,將來只要孩子參加考試我們也還會經歷。家長們的這種心情也是必要的,只有體驗了這種心情的煎熬,我們才會去思考是不是孩子考一回自己就還這樣“七上八下”一回;只有經歷了這種心情的洗禮,我們才會去思考在孩子考試后我們還能做點什么;只有積累了這種心情的厚重,我們才會去思考我們的孩子如何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一場又一場的考試。
【資料圖】
孩子考試后,家長該如何面對呢?最需要的是理性和智慧!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八中書記唐挈寫下了自己對這些現象和問題的思考,同時也給出了3點建議。
(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八中書記唐挈)
01
承認現狀,不讓問題成為問題
每次考試之后,孩子們會總結出來一堆的問題,例如:有一道大題沒看見,沒有認真審題,做題速度慢,有好幾道題不會,等等,各個學科的問題匯集在一起,孩子都會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可以想象孩子的情緒都會比較低落。咱們做家長的應該怎么辦呢?是痛打落水狗呢?還是幫助學生從問題中走出來?咱們不僅不能讓不是問題的問題成為問題,也不能讓暫時的問題成為永久的問題,更不能讓學習問題成為心理問題。
同理心:有效溝通的基礎
同理心,就是能夠體會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感受,并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控制自我情緒。嚴厲的管教大多無濟于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嚴厲管教越來越成為親子關系惡化的原因;挖苦孩子,如“你就吃嘛嘛香,干嘛嘛不行”;情感綁架,如“爸媽容易嗎?你怎么就不知道心疼爸媽呢”;跟人比較,如“你看那誰誰誰,次次都考第一,你倆可是小學同學!”這些做法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
凸顯家庭底色。家庭是孩子心靈的“港灣”,孩子無論在外遇見多大的“風雨”,回到家里都找回內心的平靜,待到日出,抖落一身的風塵,昂首上路依然是翩翩少年。這是“家”的定義。
營造溝通環境。沒有交流就沒有教育,沒有深入的交流就沒有深刻的教育。現在腦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大腦額葉的發育,孩子們變得越來越理性,慢慢懂得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同一個問題。但壓力一大,額葉功能就不起作用了,人一旦壓力大了,就容易沖動,容易走極端。輕松一點的環境更有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同一個問題,也更利于學生改進自己的行為。家長們要善于創設溝通環境,例如每周要安排時間單獨與孩子一起去爬爬山、打打球,只有你們倆在一起,什么都可以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是一種安全、自然的溝通環境。
發揮體驗價值。體驗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成功的體驗有必要,失敗或犯錯的體驗也很有必要。考試就是學生體驗的機會,既可以檢測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水平,還可以體驗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可以體驗順利時的“春風得意”,也可以體驗面對困難時的“山重水復”。如果我們能夠營造一個這樣的氛圍,就是人犯了錯,遇到了挫折,我們只關心從錯誤里學到了什么,在挫折中成長了什么,這樣就能真正發揮體驗的價值。
理性:解決問題的關鍵
理性,就是能夠按照學習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的視角來認識孩子考試中的問題,不沖動、不想當然。
梳理孩子認為的問題。讓孩子將自己認為的問題說出來,既是全面了解的需要,也是幫助孩子釋放壓力的手段。例如家長與孩子一起,將本次考試中孩子自認為存在的問題寫出來(孩子說,家長寫最好!)例如:有一道大題沒看見,沒有認真審題,做題速度慢,有好幾道題不會,最后大題會做但沒時間了等等。
厘清本次考試的問題。面對孩子在考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從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入手。一般用“穩做會,求全對,做到一分不浪費”作為厘清本次考試問題的標準,關鍵是看會不會?對不對?會而不對的問題,就是本次考試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偶發的,例如“有一道大題沒看見”甚至“有一頁試題沒看見”,這樣的問題不是問題,這一輩子的考試,可能也不會再出現第二次。家長們要切記,這類問題不能強化,如果因為“有一道大題沒看見”甚至“有一頁試題沒看見”就打孩子一頓,可能會導致孩子在每次考試前都會反復告誡自己“千萬別漏看了題”,這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夢魘!還有一些問題,例如“有好幾道題不會”,“不會”就不是本次考試的問題,因為這幾道題根本就不是為咱孩子出的,對待這樣的試題,記下是哪個知識就好。另有一些問題,如“最后大題會做但沒時間了”,這就是本次考試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比如“這個題會做,但審題沒審清楚”,這是這次考試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正確的審題程序是什么?”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將問題盡可能聚焦到孩子力所能及能夠解決的問題上,聚焦到一、二個少數問題上,既減少孩子腦子里問題的數量,避免深陷問題之中,甚至被問題打趴下,也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看到努力的成果,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積少成多,貴在堅持!孩子的考試不是這一次,如果每一次都能解決一、二個問題,孩子就能最大限度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引導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厘清出來的本次考試的問題,如何解決呢?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跟老師就相關問題進行溝通,例如“如何審題”,各個學科可能都有自己學科審題的程序和方法,家長想進行全面的指導是非常困難的。協助孩子找到要解決的問題,指導孩子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家長能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不要再奢望幫孩子甚至替孩子解決問題,這不是培養孩子的正確之道。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孩子體驗的過程,家長越早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做”的過程,越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引領:促進孩子發展的責任
引領,就是要給孩子根植正確的學習觀、考試觀,維持學生正確的發展方向。
轉化視角,從關注分數轉到關注自我。每次考試后,建議家長在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三個問題:考試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是否一致?考試結果與自己的水平是否一致?考試結果與自己的投入是否一致?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孩子審視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才會有相應的學習動力;第二個問題是引導孩子審視自己的學科實力和應試技能,這是取得好成績的“硬道理”;第三個問題是引導孩子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投入時間夠不夠,時間的利用效率高不高。三個問題的指向都是孩子自我發展的關鍵要素:目標、方法和能力水平,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就是以考試為契機引導孩子進行反思,基于實踐的自我反思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轉換標準,從關注排名轉到關注能力。在任何一個群體里,只要有排名,就永遠有個第一名,永遠有個最后一名。俗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即便是鳳尾,老在最后一名,如果始終以排名為標準來看自己的發展,自信心會受到極大的打擊,很多人都會“破罐子破摔”,在學習上比不過別人,就在非學習項目上找“存在感”,游戲就成了最受歡迎的替代品。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家長和學校應該共同培育學生正確的衡量標準,從簡單地將排名作為標準轉到理性地將能力提升作為標準上來,從以相對別人的相對量為標準轉到以相對自己的絕對量為標準上來,簡單地說就是與自己比,看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是不是在減少,看自己不會用的方法是不是在減少,看自己不理解的規律是不是在減少。實際上平時考試的過程就是“排雷”的過程,地雷總數(學科考試的知識點)就是那么多,考試中出現的問題就是“雷”,出現一個排一個,自己不會的知識就減少一個,后面的中考、高考就會越來越“安全”。在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只要堅持不斷“排雷”,最后一名與第一名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
02
放眼未來,不以表層強化表層
家長一般認為只要“多記多背”就能考出好成績。“記憶”“背誦”是必要的,但這是學習的表層策略。有研究表明:家長越多地持有表層策略,學生也會越多地持有表層策略。越是持有表層策略的學生,考不好時挫敗感越強。放眼未來,孩子們應該學會學習,不僅要有表層策略,更要引導孩子探索學習的深層策略。
激活并維持自覺:解決“想不想學”的問題
學習活動中有兩個系統在同時工作,一是認知系統,另一個是動力系統。動力系統不足,認知系統再強大,也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要從事學習,首先得解決學習動力即“想不想學”的問題。梁漱溟先生講:“人之所以為人在其心;而今則當說:心之所以為心在其自覺。”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都能自覺。激活并維持自覺的方法,主要來自學習動機、“適度”支持、合理期待和內心滿足等。其中明確“學習活動的意義”“從學習中獲得報酬”格外重要。“學習活動的意義”,例如為了獲得表揚、肯定、取得好分數、考上好大學、豐富自我、服務他人、報效國家等,將學習活動賦予的“意義”不同,學習過程中態度就會不同。“從學習中獲得報酬”,就是如果學生對學習本身很感興趣,就不用外在的、或物質的“獎勵”,“學懂了”本身就是一種“獎勵”,而且是一種更能激發學習意愿的“獎勵”。
探索和確定方法:解決“怎么學”的問題
學習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要經歷:沖突、理解、分析、試錯、驗證、修正、重構等一系列心理過程。學習者在完成“自我勞動”以后還要通過社會互動以便更好地解決認知沖突,并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樂趣,這就產生的新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習不斷持續和深化。“怎么學”也許是一個答案因人而異的問題,但也有其共性:
探索學習方法。是否正確采取了與所學知識相適應的學習方法,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如學習數學、物理等理科的方法就有別于學習語文、外語等語言類學科的方法,理科類學科總體上側重于深入理解和系統建構,文科類學科總體上側重于長期積累和遷移應用。大家熟知的“知識留存金字塔”也說明了不同的學習方法對知識留存會有顯著的影響。在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時,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自己參與度越高的學習方法,一般效果越好;二是對待方法要具有靈活的態度,“好不好,看療效”,千萬別一個方法學到底,要將方法、內容和效果結合起來看。
確定學習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指導學生規劃好學什么、何時學、在何處學、怎樣學,并制訂出學習計劃,即確定學習的步驟,安排學習時間表,把學習任務分解成具體的幾個部分,逐一解決。制定計劃一要具有可行性,學習目標要適切,最好“跳一跳”就夠得著;學習任務要適度,切忌“貪多求全”;學習過程要科學,注重可持續發展。二要具有針對性,就是針對自己的學業情況,既要“補短”,也要“保溫”,就是要在鞏固“優勢”學科,堅持有效方式的基礎上,用增量的方式提升“劣勢”學科,改變低效方式。
反思和改進行為:解決“學得怎么樣”的問題
學習方法是否適合所學內容?學習計劃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周期性地監控和反思,并根據“學得怎么樣”的評估,適時改進計劃,因為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會不同,自己的學業情況也可能不同,改進是應變的唯一方法。
制定評估工具。例如我們常用的“我的夢想我管理”的評估工具,結合學校月考。以“月”為單位開展自我評估。
開展誠實的自我評估。《大學》有云:“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開展誠實的自我評估,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學習的自我評估,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的修改和落實,更需要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過程管理方面,是否做到了課堂為本、不留問題、規范行為、周期小結,只有自己知道這些環節落實的情況。
03
改變策略,不為考試贏得考試
“優秀是全面的”這是自古以來關于教育、關于人的成長的共識。“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春秋·孔子《論語·學而》)“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民國·蔡元培)“一個人在青年時期有沒有系統地思考過自我與人生,有沒有為前途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直接關系到日后能走多遠。”《2015年08月人民日報 》都是在說明人的成長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增長,比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古時講“孝、悌、信、仁”,現在講“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其內涵遠遠超過學科知識本身的學習。如果將學生的考試成績比喻為塔尖,表示高度,那么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塔的基座,表示寬度。關注孩子發展需求的多層次,理解孩子發展素養的多維度,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必備品格,就是在打牢塔的基座。基座越厚實,越寬廣,成就塔尖的高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引領格局:厚植經歷風雨的內在動力
“陶侃搬磚”的故事,給人以啟迪。東晉名將陶侃(陶淵明的曾祖父)被貶到荒蠻之地的廣州,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從書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一疊疊運到屋里。人們忍不住問他為什么這樣做。陶侃嚴肅地說:“我雖然身在南方,但心里想的是收復中原。如果閑散慣了,將來國家需要我的時候,還怎么能擔當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這個練練筋骨。”此后,東晉王朝重新提升陶侃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陶侃作為晉軍盟主,在平息蘇峻之亂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正是將自己的認識價值定位于國家發展、民族未來的坐標系中,陶侃才能在被貶的逆境中不拋棄、不放棄,堅持每天“練練筋骨”,時刻做著“擔當重任”的準備。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目標,才能有相應的自覺,才能在困難面前體現精神。即便孩子學習優異,也建議家長與孩子共同思考:“第一”之上還有什么?不只是學業,還應有素養的全面優秀;“第一”之中還缺什么?不只是結果,還應有過程的全面優化。
健悅身心:奠定披荊斬棘的物質基礎
培養學生運動的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心健康越來越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性的條件。培養學生運動的習慣有益終身。除了強健身體以外,運動能增加通過腦部的血液,促進腦部發育。運動不僅可以緩解精神上的焦慮,還可以在運動中提升自律的能力,因為在運動過程中,人體中會產生多巴胺,這種物質會使人感到舒適和快樂,不僅改變人的心態,還在不知不覺中戰勝自我、克服惰性,從而建立自信,提升自律。
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不僅要學會珍惜已經存在的東西,還要學會享受和感激生活中提供的所有感官快樂、情緒體驗,以及智力和社會方方面面的挑戰,同時要承認和欣賞世界上還存在一些比自己更重要更偉大的事物,并將自己歸屬于這個偉大的事物,在為之努力的過程中獲得幸福。培養積極的心理,一要培養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感不僅來自身體層面,如身體健康、睡眠良好、精力充沛,還來自運動層面,如贏得比賽、技能提升、運動習慣,更來自精神層面,如產生共鳴、戰勝自我、明確意義。二要建立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自己也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并對于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
率身垂范:營造向上向善的成長環境
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環境。家庭的生活習慣、情感表達、價值觀念,甚至于教育方式,都會潛移默化地“遺傳”給孩子的人生。良好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的幸福感、心理健康、人格發展。
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圍。2011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與“金錢”“地位”“權力”等相比,大部分中小學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溫暖的家庭。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并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耐心的溝通,是孩子成長環境的底色。
以身作則以身示范。孩子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情感和價值觀念都會受家庭的影響,而且孩子年齡越小,影響越顯著。父母以身示范鍛煉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寫字的習慣,以身作則踏實做事、謙虛待人、自我勞動,為孩子展示更多的社會正能量、積極的人生態度,根植大局意識和責任感,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心,表現在行為里。
END
作者| 唐挈(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北京八中書記)
編輯|京教君
內容來源|“京城教育圈”獲作者授權刊發
更多精彩視頻,
請關注“京城教育圈”視頻號——
“京城教育圈”
政策解析,升學指南,發現價值,分享新知
關注更多教育信息,歡迎大家掃碼加入圈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