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25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舉行。今年年會的主題是“教育的情感轉向”,經合組織(OECD)教育官員、教育政策研究者、地方教育管理者、中小學校長等60余人在論壇發表演講,思想碰撞,精彩紛呈,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豐富的精神盛宴。
(資料圖片)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得到媒體平臺的大力支持。騰訊、新浪、搜狐、網易、巨浪、今日頭條、快手、明德云對年會進行直播。中國教師報、湖南教育發布、教育三十人論壇、YCITY、育見未來EDU、優教育、教學研聯盟、華夏心理、友成基金會等視頻號進行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1500萬人次。后續,我們將擷取其中的精彩部分,與大家共享。
蒂亞?盧科拉(Tia Loukkola)
經合組織(OECD)創新與測量部主任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 “ 教育的情感轉向“分享的主旨報告。
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今天能向大家分享我們在經合組織(OECD)所做的工作。
我是蒂亞?盧科拉(Tia Loukkola),經合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創新和測量發展部的負責人。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我們的前沿工作之一,也就是我們在社會與情感能力方面所做的研究。可能你會問,我們為什么要做社會與情感能力方面的研究?這是因為我們相信社會與情感能力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以及在這些方面的成功有內在的聯系。
例如,幾年前我們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時,我們相信社會與情感能力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福祉、生活滿意度、就業前景、社會關系、以及公民參與。
這是我們當前的一個重要發現。這個出發點和假設已經在我們的研究中被證明是正確的。
01
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什么
接下來我將向大家展示一些這方面的部分詳細內容。我們所說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什么呢?我們使用“大五人格”框架作為我們的理論基礎。
這個框架包括以下幾個維度,以及不同的子能力。第一個是任務能力,包括責任感、毅力和自控力;第二個是情緒調節,包括抗壓力、樂觀和情緒控制力;第三個是協作能力,我一會兒再提及;第四是開放能力和交往能力,以及它們包含的不同類別的子能力。除了這幾個維度之外,我們還添加了另一個子能力——成就動機。因為我們覺得,對于學生來說,成就動機對于他們以及他們的學業成功來說很重要。稍后我會向你們展示相關內容。
那么,我們都做了什么研究?我們進行了一項調查,使用一種基于評估報告的工具來評估學生的典型行為、想法和感受。學生通過使用五級量表,表明他們是否同意或不同意這些陳述來完成自我報告。比如“我喜歡學習新事物”、“即使在緊張的情況下我也能保持冷靜”,我們對世界各地10歲和15歲的學生進行調查。
除了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對自己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感知以及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我們還從對家長、教師和校長的調查當中收集了某些情境數據。
02 調查了解學生對自己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感知及表現
學生調查與家長調查、校長調查相輔相成,從而能夠讓我們對不同的數據進行交叉參考。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和教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自我評估水平相當。
正如我所說,我們已經在2019年在全世界完成了第一輪測評。現在我要講的是第一輪測評的一些結果。
首先,社會與情感能力確實與學生的學業成功相關。我們可以看到,在15歲的學生中,一些能力與學生的學習表現呈正相關,另一些則與學生的學業表現呈負相關。所以確實存在相關性,并且在各個國家之間都有明顯的趨勢。在數學和藝術領域,毅力、好奇心和信任都與學業表現呈正相關。與此同時,抗壓力、創造力和樂群與學習表現呈負相關。所以我們確實需要培養這些能力,以使孩子們在學業上取得成功。
03
調查結果顯示,社會與情感能力也與學生的福祉密切相關
但正如我們工作之初的想法,社會與情感能力也與學生的福祉密切相關。在我們做過調查的不同地點中,樂觀、信任和抗壓力,都與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相關。
所以你越樂觀,你就越有可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和滿意。特別是對于15歲的孩子來說,考試焦慮程度越高,心理狀況就越差。我要強調的是,這個發現對在學校工作的人或教育者來說至關重要。
那么我們如何確保考試焦慮不會成為孩子們生活中的一種消極力量呢?15歲兒童的考試焦慮比10歲兒童高一點,這可能是可以解釋的。因為在大多數國家,15歲的兒童對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思考,也正面臨著會對他們前程有重要影響的考試。我們真的應該考慮如何設計這個考試,讓學生不會焦慮提高到一個沒有效率或者沒有積極意義的水平。特別有趣的是,女孩們傾向于報告更高的考試焦慮,更低的幸福感。
我們看到的另一個現象是10歲和15歲學生之間幸福感的明顯下降。當我們問及10歲孩子的幸福感時,他們都很開心。大約60%的孩子同意這些積極的說法,比如“我感到愉悅和精神振奮”。然而,當我們問15歲的孩子同樣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看到,只有不到50%的孩子有這種感覺。所以在10歲到15歲之間發生了一些事情,學生的幸福感也下降了。這一點在女孩身上尤為突出。
04
學生的幸福感也下降之后學校能做什么
那么讓我們來看另一個方面:學校在這些問題上能做些什么?這與學校中的社會關系相關。很明顯,那些對學校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學生具有更高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影響學校對孩子們的感受以及他們在學校的感受來做出改變。
同樣,更好的師生關系與更高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相關。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研究的另一個領域是:我們如何確保學生能察覺到與老師之間的聯系?
他們覺得自己可以,例如向老師敞開心扉,認真討論問題。這是提高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一種方式。
我們還在不同年齡、性別和社會背景的孩子之間發現了一些顯著的差異。我已經提到過其中一些,但不得不再簡單提幾個。
平均而言,我們注意到,低齡組的學生報告出幾乎所有的社
會與情感能力水平都比較高。所以他們似乎更強大,至少他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比15歲的孩子更強大。僅有的不同是包容度和果敢,它們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增強。
05
男孩和女孩對自己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評價不同
性別差異我此前已經提到過,但實際上,我提到的從10歲到15歲的下降,在女孩身上似乎更加強烈。這確實值得我們注意。
是什么影響了我們的學校環境從而導致了這樣的差異?一般來說 男孩和女孩對自己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評價也非常不同。不管我們談論的是哪個方面,這一點貫穿始終。女孩似乎在責任感、成就動機、共情、合作和包容度方面更強,而男孩顯然在抗壓力、樂觀、情緒控制、果敢和活力方面更強。性別差異似乎在低齡組就已經出現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從10歲到15歲,這些差異仍然存在,沒有大的變化。
社會經濟地位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差異。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學生,自我評價越高。在所有的社會與情感能力都是如此高,幾乎沒有例外。這對于10歲或15歲的孩子來說都是一樣的,沒有很大的差異。
06
學校應鼓勵學生提升創造力和好奇心
最后我想再講講創造力和好奇心,因為它們似乎是兩種與其他能力高度相關的能力。認為自己很有創造力的學生,他們似乎在其他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上也更強。同樣,好奇心強的孩子似乎在其他社會與情感能力上也更強。
我想說的重要一點是,讓我們嘗試在學校里鼓勵學生提升創造力和好奇心,然后其他的能力也有希望會隨之提升。
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輪測評,目前,我們正準備進行第二輪測評。這一次,全球有更多的國家/地區參與進來。目前我們正在準備正式測評,這將在2023年進行,我們希望能夠在2024年初發布報告。
有趣的是,在第二輪測評中我們將稍微研究一下新冠疫情的影響。疫情是過去兩年中我們討論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關鍵指標之一,這個指標表明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必需的,并且和學業成績一樣重要。就像你們可以從本次報告中看到的一樣,它們與學業結果緊密相連。通過培養社會與情感能力,我們可以提升學業結果。
因此,我們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測評結果,我希望在之后向你們詳細展示這些結果。
但除了我所提到的這種基于學生自我報告,以及家長和教師測評的調查,我們還將在未來幾個月進行一項新的研究,尋找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的替代方法。
07
尋找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的替代方法
我們將首先對框架進行研究,但同時也試圖尋找測評的替代方法。舉個例子,我們正在嘗試考慮如何使用基于測試的評估來衡量創造力。例如給孩子們分配不同的任務,而不是讓他們評估自己的能力。類似的,基于情境的評估有可能被用來衡量孩子的共情和社交。 給孩子一個情境,并詢問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如何反應?然后根據答案給他們打分。
另一個我們希望做的嘗試是基于游戲的評估。這已經在其他一些領域得到了應用,但我們認為同樣可行。例如,通過讓孩子做他們已經習慣做的游戲,來衡量好奇心和成就動機。
所以這是我們將在下一階段做的非常感興趣的工作,以及我們對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和評估方面的看法。我認為以上是對我們在這個領域所做研究的一個簡要報告。我們真的非常希望能夠取得進展,能夠在將來更好地測評這些能力。
正如我反復強調的,通過對能力進行測評,我們也想強調這些能力的重要性,并加深我們對它們如何在學生生活中發揮作用的理解。希望本次會議進展順利,也希望不久之后會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
謝謝。
觀看回放
鏈接:
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崛起,一場具有顛覆性的教育變革正在到來
【盛會開幕】直播碼、大會議程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