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徐杰 來源:上好一堂語文課
現(xiàn)在有很多“賽課”,似乎已經(jīng)偏離了“比賽”和“選拔”的原初價值取向。
有一種“賽課”,成了福利。只要參加,都有獎;只要有門路,就能參賽。某個有話語權(quán)的人,用手一指:某某某,你去參賽。這就相當于送了一個獎給人家了,至于這某某某是不是達到了參賽的水平,那不管,運氣好,人頭熟,弄個一等獎也不是不可能。
有一種“賽課”,成了包裝。有些地區(qū)為了“包裝”名師,就想盡一切辦法“速成”,“賽課”于是就成了一種帶有光環(huán)的包裝。為一些老師量身定制賽程,組織導(dǎo)師團,把一節(jié)課磨到滾瓜爛熟,到了比賽那一天,只要按部就班去上課,走流程,大獎沒任何懸念,這個證書是很有用的,參選學(xué)科榮譽能夠加分。至于這賽課獲獎?wù)撸^頂?shù)囊淮笕猸h(huán),是不是名實相符,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有一種“賽課”,成了商品。“賽課”的觀摩價值在于:選手水平普遍高,觀賞性強;課堂品質(zhì)普遍好,研究價值高。而現(xiàn)在,有些課堂大賽,這個杯那個杯的,因參賽選手水平良莠不齊,結(jié)果很多一線老師花了錢,費了力,卻聽了一堆爛課。我覺得,比賽課就關(guān)起門來比賽好了,然后把好課選出來,展示也好、賣錢也罷,如此既提高了展示活動的品質(zhì),又對得起觀摩老師的銀子,兩全其美不好么?
有一種“賽課”,成了形式。那種為比賽而比賽,或者說,為頒獎而比賽,這樣的賽課也有不少的。選手們自帶課題,因為文本難度系數(shù)不同,課型要求不一,評委們也并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于是打分全憑直覺,最后反正都能分出三六九等來,至于哪節(jié)課好,為什么好,那是“葫蘆僧判葫蘆案”,說不清道不明,但獲獎證書卻是實打?qū)嵉模w著大印,上課老師的收益遠遠大于聽課老師,似乎,就為了那幾個選手拿證書才組織了這樣一場比賽。
有一種“賽課”,成了折騰。有的賽課組織者,出于好心,提前為比賽選手們?nèi)Τ鰩灼蚴畮啄酥炼畮灼n文,說:“這就是參賽課題的選題范圍。”于是乎,參賽老師們就開始忙乎起來,用幾周時間,把這些“賽題”一個一個準備過去;為了節(jié)約人力成本,有的學(xué)校發(fā)動“人民戰(zhàn)爭”,組織骨干老師幫助備課,每人一個課題。到了比賽那天,看起來是“抽簽”,有比賽的意味,其實骨子里就是比拼誰的“前戲”做得足。為這樣的比賽,很多老師處于長時間的焦慮之中,其所在語文組也是傾巢出動,不得安寧。
還有一種“賽課”,成了表演。有些賽課,提前兩三天給課題,選手拿到課題之后,立刻組建顧問團(有私人邀請的,也有官方選派的),大家開始集體備課,美其名曰“磨課”。然后試上,修改,再試上。我見過一位老師把一節(jié)課“磨”了八遍的。等到賽課時,參賽選手的上課,更多的像是“表演”或者“演繹”,他/她只是他們那個團隊的一個代表,賽課比拼的,其實已經(jīng)不是這個選手的上課水平,而是背后團隊的教研水平了。
綜上所述,我覺得,應(yīng)該讓各級各類的“賽課”回歸到“比賽”的核心價值。對賽程要重新設(shè)計,比如2小時限時獨立備課,如此方能真正考量一個選手獨立的文本解讀能力、教學(xué)設(shè)計能力和課堂推動能力。
至于要鍛煉青年老師,或者為了觀摩研究好課,那大可不必借助“賽課”來實現(xiàn),我們不是還有匯報課、展示課、示范課、研究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