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是直屬于國家的公職人員,公務員主要的選拔途徑,分別為國考和省考,也是當代大學生格外看重的工作崗位,家長們也希望孩子能考公上岸!
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受到影響,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不著急找工作,而是將目光紛紛轉向了考研、考公務員等,認為這就是最好的發展。
說到考公,2023年國考筆試剛剛結束,考生的參考率比想象中還要低很多,僅有78.3%左右,這還是篩選一次之后的結果,可見,考公的形勢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資料圖)
2023國考筆試落幕,能否獲得面試資格,基本上塵埃落定了
當大學生考公務員成為一種主流后,國考和省考的報考人數都在逐年增長,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了公務員考試,但是,考生之間激烈的競爭,讓大學生很難放松警惕。
特別是國考的報考人數,每年都在往上漲,但是給出的擴招名額,在增長人數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了些,在2023國考結束后,專業人士預測今年的錄取率在41:1左右。
簡單來說就是每41個考生當中,才可能被錄取1人,極低的錄取率讓考生們感到十分焦急,生怕對未來的發展造成影響,每個考生為了參加國考,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有很多考生都是備考近一年的時間,才在面對國考時稍微有些底氣,但是,依舊不能成為學生堅定選擇報考國考的原因,也希望考生們能清楚考公務員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家無存糧”莫考公務員,來自高齡公務員的含淚相勸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句話的用意并不是醫學專業不好,而是學生們在報考醫學專業前,要考慮清楚很多外界因素,可能對考生造成的影響。
這些外界因素,放在公務員的報考上亦是如此,作為實打實的“鐵飯碗”崗位,公務員具有“鐵飯碗”崗位所有的優勢,也是父母、長輩眼中,格外看中的工作崗位之一。
可以非常直白地說:在家長眼中,孩子考上公務員,就是在光耀門楣!所以,才會有這么多大學生畢業后不計后果的考公務員,甚至畢業回家啃老,父母也心甘情愿。
卻很少有考生真正想清楚考公務員的意義所在,很多時候并不是考上公務員,從此就衣食無憂、萬事大吉了,公務員也是存在很多弊端的,甚至會受到考生家庭背景的影響。
很多普通家庭的考生,就是想通過國考上岸,正式進到體制內工作,從此改變自己乃至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但是,都繞不開一個大前提,得能上岸才算數。
眾所周知,國考筆試不過是公務員招考的“門檻”,通過筆試后面還有面試、體檢、政審等,任意一個環節出錯,考生都會錯失上岸的資格,特別是在國考面試上。
面試的難度在于充滿不確定性,并且考生面試分數的高低,全部交由面試官決定,這里面就有很多“說道”了,為了避免受到不公平待遇,高齡公務員才會建議:家無存糧末考公務員!
再直白一點,即便考生真的考上了公務員,僅憑個人能力,不依靠家庭背景,大概率只能一種在基層工作,很難爭取到晉升的機會,這種落差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住。
公務員縱有千萬般好,也要思量清楚再決定是否報考
公務員縱有千萬般好,大學生們在決定報考前,也要思量清楚再決定是否報考,公務員作為最具代表性的“鐵飯碗”,最吸引人報考之處,在于公務員極高的社會地位。
但是,這些都不能成為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的決定性因素,還是要想清楚是否適合從事公務員相關工作,崗位的穩定性極高,是公務員的優勢,也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限制。
大多數人在安逸的環境下待久了,人也會變得懈怠起來,逐漸喪失了斗志,變得無欲無求了些,不僅嚴重拖慢了整個公務員體系的工作狀態,也影響了他們往上晉升的心。
所以,大學生們在報考公務員前,一定要想清楚公務員的工作性質,是否真的符合自己對工作的期許,如果不符合,還是要早做打算,一旦入錯行,造成的影響就不是時間問題了。
文章結尾:
嚴峻的就業形勢,也影響不到真正努力的人,希望大學生們能想清楚這點,才會在未來的發展中,一點點靠近自己的目標。
今日話題:家境影響公務員報考,你認為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