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xie
春節來臨,除了逛街吃飯、陪伴家人,閑暇時安安靜靜讀本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新學說在春節之際推出每天一本書系列推文,希望能夠成為大家春節期間的精神食糧。
1月23日 初二 《準備》
【資料圖】
1月24日 初三 《家長有遠見,孩子有格局》
1月25日 初四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
1月26日 初五 《人間詞話》
1月27日 初六 《特權:圣保羅中學的教育背后》
今天初二,為大家帶來的是比爾·蓋茨傾情推薦的《準備》。
《準備》
作者: 黛安娜·塔文納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假如你有機會從無到有設計一所學校,你會如何準備,又將創辦出什么樣的學校?
一位名叫戴安娜·塔文納的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由她創辦的薩米特中學。薩米特中學是一所在2000年左右顯得十分與眾不同學校,里面的學生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節奏學習,或者與其他人形成學習小組一起做項目,老師不會在教室前面講課,而是像教練一樣,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
薩米特中學的教育模式與國際化學校的一些教育模式十分相似:注重學生個人成長,采取項目式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等方法,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戴安娜·塔文納將自己的教育模式與感悟都寫到了《準備》這本書里。
作者黛安娜·塔文納,她是美國新型教育理念的開拓者。她在南加州大學獲得了心理學和社會學學位,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管理和政策碩士學位。她大學畢業后一直都投身教育事業,二十年間,在加州各地的城市和郊區公立學校做過老師、管理者和校長。作為薩米特公立學校的聯合創辦者和首席執行官,黛安娜開創了一種新型的辦學理念。
01
時代變化造就“準備”的變化
塔文納在創辦薩米特中學之前,是一位高中老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她發現:哪怕自己再努力教好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高中畢業證書順利升學,也無法保證孩子的未來。他們可能會在大學表現差勁,或者在步入社會時無法順利工作。
造成這種差異的,或許與美國教育模式的改變有關。美國原本的教育模式,大約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學生畢業之后最常見的工作就是工廠上班,工廠上班只需要勞動者能夠具備一種技能,能記住復雜的操作指南并且能夠進行長時間的重復工作。那時候的教育往往以這樣的生產標準在進行著,知識的教授和獲取都具備一定的標準,學校會在相同的時間內,將相同的科目、相同的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快速投入工廠這種類型的工作中。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時代那一套對人才的要求已經過時了,2001年開始,社會更傾向于要求人們能夠更具備創造力,能夠解決更復雜、更隨機的困難和挑戰,還需要勞動者的情商與合作能力。社會發生變化,人們的思維也應該隨之更改,而學校中的教育模式,也是如此。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加州的一群家長們成立了一個社區高中基金會,決定自己運營一所高中,這所高中就是薩米特中學,塔文納就在這時成為了他們的校長,帶來了很多新的教育方法。
02
與國際化學校高度契合的核心教育理念
01
項目式學習
塔文納在書中表示:為確保孩子們能夠順利步入社會,必須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做明智的選擇,這正是項目式學習的優勢之一。
項目式學習對于國際化學校而言并不陌生,也就是PBL。然而,國際化學校的老師們在設計項目的時候往往會面臨一些挑戰,比如設計的主題學生不感興趣,設計的項目不夠真實等等。塔文納起初也遇到了相同的挑戰。
實際上,塔文納在之前學校就已經開展過項目式學習,當時她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叫“美國夢”的項目主題,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位美國歷史人物,調查之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項目的效果還算不錯,學生們興趣很大,在課堂上積極討論,激發了不小的學習興趣,但問題也很快顯現,這樣龐大籠統的項目主題很難讓學生有實質的收獲。
如何更好的設計項目式學習呢?塔文納認為,應當把教育的責任主體反過來,從老師的教學任務變成學生自己的學習挑戰,讓學生自己參與到項目式學習的設計中來。結果顯示,學生們在做這些項目的中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理解也更透徹。
比如,歷史課的項目,學到工業革命的章節,塔文納帶領學生們設計了一個“工業革命:產品的故事”項目,讓學生自己了解工業時代的產品是如何發明的,又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這樣的學習方式并不會影響到考試成績,反而讓學生們的成績更好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如何運用知識。塔文納還發現,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之下,平時那些對學習沒興趣的學生出勤率也更高了。
02
自主學習
塔文納表示,一些學校的老師和家長經常會犯的錯誤就是投入太多和過多的插手孩子的成長過程,甚至想要替孩子辦好所有事,但實際上我們應該信任孩子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對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自主學習的完整循環包括: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展示成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MART原則。Specific,就是有特定的目標;Measurable,可衡量的;然后A是Attainable,可以實現的;R是Relevant,具有相關性的;T是Time-based,有時間要求的。
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并且經常運用到日常學習中是很重要的,比如塔文納的一個學生喜歡過山車,通過自主學習他發現過山車與物理、工程學、建筑學、設計甚至政策和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均有關系,他通過多渠道的自主學習收獲了很多。
03
反思學習
塔文納發現很多學生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或者無法過上好的生活,與是否能夠清晰的認識自我、反思學習有一定關系。而打破傳統的教師定位,采用導師制,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也能夠更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情況。
在塔文納的學校里,導師會告訴學生們為什么打這樣的分,原因是什么,幫助學生不斷修訂打分的標準。逐漸,塔文納發現學生們養成了一定的判斷力,其實也就是反思和復盤的能力,學生開始更關注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同時也觀察其他人的學習過程以此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
這一點也與國際化學校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導師制度的運用能夠更好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并且及時反饋給老師和學生本人,以幫助其更好的制定學習計劃。
03
校長的“三省吾身”
對于校長來說,塔文納在文中說,自己每天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是自己選擇,是否愿意在這樣一所學校上學?
如果為孩子選擇,是否愿意讓孩子來這所學校上學?
如果身為老師,是否愿意在這樣一所學校教書?
前兩個問題,在創辦學校的過程中經常被人提起,但第三個問題似乎經常被忽略。要創辦好一所學校,教師的待遇與工作環境也同樣應該重視起來。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被稱為做好了“準備”?
作者認為準備好的最好標準就是書中的十六個模塊。
《準備》
十六個學習模塊
這十六個模塊里面,最底層的是健全發展,也就是孩子具備健全的人格,能夠信任別人、抗住壓力等等;往上一層是入學準備的模塊,包括自我認知、共情與人際交往能力和執行力;再上一層市對自我和學校的看法;最后是獨立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目標感、好奇心和自主性。
另外,對于學校老師來說,身份的轉變并沒有讓他們變得可有可無,老師應當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從過去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發掘孩子真正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核心動力。
塔文納曾說:“我們不想只教孩子考大學需要什么,而是想教他們過好生活需要什么。”
薩米特中學扎根于一個無法撼動的信念:所有學生都有成功的潛力,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種信念激發了教職員工嘗試各種新的方法,不斷改善學生的校園學習體驗,從而讓他們在畢業時,已經為上大學和今后的生活做好準備。
塔文納的教育理念與國際化學校一直致力于實現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書中還有很多細致的方式與感人的故事未能呈現,非常推薦您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