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創:陳禮林 來源: 陳禮林名師工作室
?
三位上課老師都注重用學案來推動課堂教學,都能做到有自己的個性化追求。她們的共同點是:第一都能用問題貫穿課堂,來推動課堂教學進程,注重問題導學。第二是都能很好的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嘗文本味道,感受作者情感,體會文字的魅力和底蘊。第三是都能很好的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營造了良好活潑的課堂氛圍。
首先來說一下王老師的課,王老師的教學設計基于生活情境,積極落實新課標要求。她采用讓學生用明信片設計推薦詞的方法,抓住“江”“月”兩個意象,體會蘇軾的心路歷程,品味文章。為課堂教學搭建學習支架,使學生學習更加便捷。同時王老師的板書設計也可圈可點,相較而言,另外兩位老師的板書則稍顯不足。
對于王老師的課,我還想提兩點建議,第一,我認為我們的課堂情境設計要貫穿整個課堂,要將學生的思考與文本進行比照,看是否符合文本。第二,文本中的“江”“月”意象具有場景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心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妨在這方面深入解讀。
其次是季老師的課,季老師的課非常流暢、自信,環環相扣,把控課堂能力很強,課堂圓融一體,課堂環節緊湊,能夠充分挖掘文本,引發學生思考,富有濃濃的語文味。對這節課,我的一點建議就是課堂尾聲部分,我認為可以去掉。我們在挖掘文本的過程中,可以抓住文章的核心意象。這篇課文,我認為核心意象應該是“赤壁”,蘇軾在赤壁之地寫詞作賦,是因為“赤壁”之地具有濃濃的歷史滄桑感和濃厚的文化味道,給作者以人生啟迪。所以,我們可以從文字、文學、文化的角度,聚焦核心意象,層層深入探究。也可以從文章文體賦體的角度,探究文章主題與文體的關系。這是一篇文賦,那么蘇軾為什么選擇文賦這種文體呢?賦體有漢大賦,駢賦,抒情小賦等等。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言志,適合失意之人抒發心中郁結。這樣看來,蘇軾選擇賦體抒發自己內心情懷也就可以理解了。
還要說一下板書問題,信息時代,課件的翻頁速度很快,板書顯得格外重要,上課時,板書一定要最大限度體現課堂核心內容。
再說說周老師的課,周老師的課設計格外華美,讓人賞心悅目。這節課非常有創意,用列表格的形式,來突出學生預習,自然審美和精神突圍融合在一起,這樣的設計符合單元教學目標——自然情懷。新課標注重單元整體教學,第七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周老師的課堂很好的落實了新課標。
最后我想說,關于文言文的公開課,許多老師選擇第二課時,其實敢于選擇并上好第一課時更見教師基本功。這里,我提幾點想法,文言文的第一課時,我們要善于抓關鍵詞,關鍵句。在文言文教學立場上,應該堅持三個方面,第一基于文本,開發文本。第二基于學生,符合學情。第三基于創新,錦上添花。
總之非常感謝各位上課老師,大家辛苦了,我們評課較為苛刻,還請大家多多包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