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是英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1988年開始的考試,不僅是基礎教育的總結,也是接受繼續教育或高等教育路徑的分水嶺。所以,GCSE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般來說,學生在9年級的時候需要選擇GCSE的科目,在10年級和11年級學習2年后,參加 GCSE考試。由于教育的連貫性,GCSE的科目選擇,對A-Level以及未來申請大學會有間接的關系。比如,如果孩子想在大學讀音樂專業,那么GCSE階段的選課一般需要選擇音樂,這樣才能保持連貫性,以及能夠從中看出孩子的專注和成績。
除了考慮選擇哪些與大學專業相關的科目外,學生還要考慮在哪些科目上能拿高分。在同樣“高分膨脹”的英國,如果某些課程拿不到好成績,那么在未來申請大學、甚至將來找工作時的“印象分”多少會打折扣。
威敏公學學生的音樂造詣很高,
那些有意學音樂專業的學生,
GCSE階段通常會選擇音樂科目
家長和學生面臨的難題是:9年級的學生也就是13、14歲的孩子,家長不太能確定未來孩子的興趣和走向,很多孩子自己也不太確定自己的愛好和專長,這讓GCSE的選科變得比較棘手。
“別聽家長的”
9年級不僅是學習上的一個新階段,由于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也因此進入了成長期的嶄新階段。一個明顯的表現是,大部分孩子似懂非懂,但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家長說話的分量減弱,即便是在GCSE選科這樣重要的事情上,家長的意見也只得往后站,這個信號在英國頂尖私校威斯敏斯特的學生中散發得尤為強烈。
總體來說, 英國私校教育培養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獨立思維和自主能力;大部分私校的學生,思考問題、做事方式會更加成熟,自己的判斷和決策權重也在不斷增加。
隨著選科截止日期的臨近,很多家長都變得忐忑不安,或多或少希望能夠引導或左右孩子的決定。比如,一些家長要孩子學計算機、產品設計等學科,出發點是考慮到未來的大學專業,乃至于就業前景。但對威敏學生來說,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聽從內心和自己的喜好。如果實在熬不過家長的嘮叨,學生常常會說:“我們老師也說了,GCSE選科不能聽家長的?!?/p>
威敏學生參加“模聯”辯論,成績斐然
圖片來源:威敏公學Instagram
別聽家長,那聽誰呢?首先,當然是學校各學科的老師。 威敏的老師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評估也會非常具體,比如會說“元素周期表知識運用得很好”“電磁波知識還有不足,可以從錯題當中學習彌補”等等。學科老師雖然對學生科目成績和能力很清楚,但也難免會從自己學科出發,希望學生選擇他們教授的課程。由于威敏學生通常都是“學霸”,各科成績平均來說都很不錯,這樣,問完不同的學科老師后,學生選科可能還是會糾結,無從下手。
于是,學生就會向所在“學院”(house)的導師(house master)征求意見。 導師管理的學生分布在各個年級,經歷的學生也多,給學生的判斷相對來說就會更綜合,不會僅從某一學科老師的角度出發。但是也有利有弊,導師通常不會給出明確具體的指向,對學生說出“你必須要選歷史、不要選地理”之類的話,只會講一下各選擇的特點和利弊,學生或家長聽完都會覺得“很對,但我到底怎么選呢?依然是一頭霧水”的感覺。
最后,同學之間會相互交流和影響,而這,對學生的選科似乎起到很大的作用。13、14歲的孩子,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圈子,不僅在交友和興趣愛好上會相互影響,在GCSE的選科上也會對照和相互影響。比如,如果有幾個同學都選擇學習西班牙語、而不是德語的話,這很可能會帶動更多的孩子選西班牙語。
同學之間的影響甚至會超過家長話語的權威性,所以,一個好的學校、學校里的人群以及這個學校的氛圍,會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產生你意想不到的影響。 威斯敏斯特公學的氛圍和文化就是學術出類拔萃、學生樂于接受挑戰,因此,這樣氛圍下的學生,他們在選科上往往體現出追求“更高、更強”目標的特點。
比如,通常GCSE選9-10門課的學生占多數。但威斯的學生選11門的也不少,甚至有選12、13門的,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想通過選擇更多的課,來挑戰一下“紀錄”和自己的“極限”。
于是,選科選出了“奧運會”的感覺,這讓一些家長看著揪心。畢竟,GCSE看重的,不是科目越多越好,而是看每科的成績,只要科目基本夠了,選13門科目的學生,并不會被額外“加分”。即便如此,威敏的一些小學霸們仍會挑戰自己,以此來展示自己的判斷和潛力。
關心學習、還是分數?
在英格蘭,GCSE的評分體系是1-9分,9分最高,是比A*還好點的水平,大約5%的考生群體會拿到這個分值。自然而然, 選科目的一個標準,就是選擇學生最可能拿9分的科目,這樣,漂亮的成績單可以為A-level的學習和今后申請大學奠定基礎。
按理說,這是常理,也是一般學生遵循的規則。但威敏的學生選科目時,更多會考慮能不能學到新東西,而不是確保能拿9分。比如,在9年級時,學生會有選擇第二外語的機會,諸如中文、德語、阿拉伯語、西班牙等課程,多數學生可以說是零基礎。在14歲時,學習一門新語言,同時要在兩年后,拿到9分,這確實是個挑戰。
其實,威敏的學生在7年級時會學習拉丁語、8年級時學習希臘語,這兩個語言很難,等到9年級時,學的比較好的學生,在這兩個語言上拿到“優秀”應該不成問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繼續學下去,GCSE考9分,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但一些學生,會放棄選擇拉丁或希臘語,轉而選擇一門全新的語言, 從零開始,其原因就是想“學新的東西,而不僅僅是拿9分。”
這種“高風險”、“放著好日子不過”的選科方式,讓一些家長抓狂。這時,威敏的學生反過來會開導家長:“放心,肯定會拿到9的,我們老師說了,之前這么選的學生,也幾乎都拿了9?!?/p>
一些社會名流時常來威敏公學講座
提供了學生寶貴的學習交流機會
圖片來源:威敏公學Instagram
的確,語言雖各異,但學習語言的方式和核心是一致的,只要掌握了一門外語的學習方式,舉一反三,學習另一門語言,也能達到很好的成績。加上威敏的拉丁和希臘語的學習,已經給學習西語系的孩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盡管還沒開始學習西班牙語,學生們仍會自信地說“西班牙語很容易”。
所以,威敏的學生并不是不“唯高分論”,只是在基本有把握能拿9分的情況下, 他們愿意做出更多的選擇,愿意學更新的東西,接受更大的挑戰。
是風輕云淡、還是“卷”?
在本周舉行的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酒會上,威敏的一個數學老師說了一個有趣現象,他說:“英國不同私校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威敏學生的特點,就是不愿意顯山露水。雖然私底下下了不少功夫、做了不少努力,但他們總想表現得云淡風輕?!?/strong>
比如,學生雖然不會在課外報班,但會拿出過往數學競賽的題,自己刷題,然后主動報名參加數學競賽。同學之間,也會在做題時相互討論,手機和社交App,讓這些溝通變得更加直接和順暢。
威敏的學生是一群努力上進的孩子,也異常繁忙和辛苦。他們的日程表上基本上沒有空,每科的老師都會提出很高的要求,學生也會盡量達到最高要求。每一門科目累加起來,學生的付出自然可想而知。如果再加上課外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學生的確是忙得難有喘息之機,每天忙到午夜或凌晨才能收工睡覺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但即便如此,我也不太傾向用“卷”這個詞來形容他們,雖說不出具體理由,但始終覺得他們就是不愿放棄,不愿服輸罷了。
往期推薦
你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規劃研究生申請最合適嗎?
碩士留學時間短,等于學位“水”嗎?
去海外讀博士居然有這么多福利,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