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狂飆》里最痛惜的角色:自卑敏感的孩子,都是怎么養成的?
#頭條創作挑戰賽#
(相關資料圖)
童年是幸福還是受傷,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溫度。
一個和諧溫暖、充滿愛的家庭,就是父母給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
作者 | 番茄媽
作為2023年首部爆款劇,《狂飆》圓滿收官。
但是看完整部劇后,有一個角色,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他就是高啟強的弟弟——“凍魚殺手”高啟盛。
高啟盛可以說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天資聰慧,從小就是全年級第一,又是名牌大學畢業。
而且難得的是,高啟盛并不是那種讀死書的學霸——他頭腦靈活,具有敏銳的商業嗅覺,靠著賣小靈通賺了第一桶金。
他的動手能力也特別強,從舊廠街的老房子里可以看到高啟盛獲得過許多手工獲獎證書,甚至還能自制手槍。
這樣優秀又聰明的孩子,本來應該擁有美好且光明的前程。
可他卻給哥哥出謀劃策,賄賂、殺人、販毒,一步步邁入罪惡的深淵,再也無法回頭。
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其實從劇中可以看出來, 高啟盛這個人性格扭曲,偏執、狠戾,內心極度敏感且自卑。
大學同學在背后嘲笑他窮、貶低他,他就狠狠暴揍了人家一頓;
李宏偉說他家是賣臭魚的,他又冒著巨大的風險,拿著凍魚追殺人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性格造就了他的命運,也預示了他的悲慘結局。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 · 蒙臺梭利曾說過:“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縱觀高啟盛的童年生活,就會發現——
每一個自卑又敏感的孩子,都能從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暴躁易怒的父母
為孩子埋下敏感的種子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高家兄妹的身世,只知道很早就父母雙亡。
其實,從高啟強的嘴里可以得出:他們的父親生前是個賭鬼,經常酗酒斗毆,回到家一不開心就對母親拳打腳踢,對他們也是非打即罵。
而母親是個家庭主婦,樸實又軟弱,經常默默地忍受這一切。
在這樣壓抑的家庭氛圍里,高家兄妹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錯了什么,惹怒了父親。
記得聯合國有過一項調查:小孩子最怕父母做的十件事,其中排前二的分別是——
父母吵架、發脾氣。
父母的負面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恐懼感和不安感,早早埋下敏感的種子。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系》中,童話作家高文英表面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是一個嚴重的“反社會人格”患者。
她筆下的童話,暗黑又絕望。
這一切的源頭,來自于她灰暗的童年。
從小,她的媽媽情緒不穩定,一看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摔東西大吼大叫。
有一次,她和一個男同學一起回家,在幫她梳頭的時候,媽媽突然用手扼住她的脖子,惡狠狠地問她:
“你為什么要帶他回來?”
父母兩人還經常當著她的面大打出手,有時還會拿她來出氣。
所以,哪怕成名之后的高文英早已遠離原生家庭,但父母猙獰的嘴臉、易燃的情緒,卻如烙印一般刻進了她的身體。
父母的壞情緒,在孩子看來,就是內心深處的噩夢,一輩子都揮之不去。
記得看過一檔相親綜藝。
有位男嘉賓長相儒雅帥氣,事業有成,是在場所有女嘉賓認為最紳士,心動最多的優質男性。
可他卻特別自卑,說起自己的經歷總是畏畏縮縮,眼里無光。
后來主持人忍不住發問,才了解到,男嘉賓的父母早年離異,媽媽脾氣陰晴不定,爸爸以前對他很好,但離婚后總是對他發火,還暴打過他。
這段經歷給他的人生留下了巨大陰影,甚至沒辦法正常維持婚姻生活,上一段婚姻無奈草草收場。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有一個安全島。
父母的存在,本該給孩子帶來安定和溫暖。
可暴躁易怒的父母,就像是一枚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就會被引爆。
在這樣窒息的家庭氛圍下,孩子只會變得脆弱、敏感、缺乏安全感,一生無枝可依。
被窮養長大的孩子
骨子里藏著自卑
高家三兄妹從小就家境不好,在貧窮和苦難中長大。
父母雙亡后,兄妹三人更是靠著500元的微薄撫恤金才能活下去。
記得劇中有這樣心酸的一幕:
孩子們饞豬腳面了,可一碗豬腳面要三兄妹分著吃:妹妹高啟蘭吃豬腳,弟弟高啟盛吃面條,哥哥高啟強只有喝湯的份兒。
而高啟盛本來天資聰穎,是天之驕子,自尊心也比他人更強。
可以看出來,貧窮就像一種無形的枷鎖,刻入到了高啟盛的骨髓里。
因為窮,他被迫早早懂事,內心也悄悄埋下了自卑的種子。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意思是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
也因此,長大之后,他的眼里只有金錢,把自己活成了金錢的奴隸。
嘗到一點甜頭就徹底遏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為了錢什么事都做得出來,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高啟盛的“窮養”,可能是因為家境實在貧寒,被逼無奈。
可是生活中很多家庭,明明條件尚可,卻經常通過“窮養”來教育孩子更懂事。
這種刻意的窮養,其實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任。
網友 @慧寂曾講過自己的經歷:
從小到大,只要他對父母提出一點“過分”的請求,就會被父母羞辱甚至打罵。
上小學時,很多同學都有游戲機,因為羨慕朋友的游戲機,他會偷偷躲在被子里流淚。
上大學的時候,有那么三四次,他逛超市時偷偷把泡面和一些小東西藏在手提袋里,從收銀員的眼皮下溜走。
但其實,他家一點也不窮,爸爸在外企工作,媽媽是老師,兩人加一起月收入過2萬,家里還有4套房。
可是,全家上下的教育理念卻是:男孩必須窮養。
他畢業之后在北京工作,月入8000。
可是除了租房之外,他每月都會將生活費盡量控制在1000塊以內,平常幾乎毫無社交。
有一次,因為胃病嚴重,他需要按療程吃胃藥。但33塊錢一盒的價格讓他有極大的罪惡感,吃了一盒就沒再繼續了。
被窮養長大的孩子,雖然表明上懂事,但骨子里藏著深深的自卑。
這種自卑會帶著孩子的人生通往兩種極端:
第一種是花錢小心翼翼,內心有強烈的“不配得感”,日子過得極其擰巴又匱乏。
第二種就是金錢至上,沒錢就拼命賺錢,有錢就拼命花錢。
毀掉一個孩子,真的很容易,只需要在他心里烙刻下一個“窮”字就夠了。
童年缺乏愛的家庭
孕育不出陽光向上的靈魂
高啟盛的父母因車禍去世時,他的哥哥高啟強才13歲,而他當時也就10歲左右。
10歲之前,他的原生家庭充斥著冷漠和暴力,感受不到任何來自父母的關懷與愛。
10歲之后,他成為了孤兒,哥哥辛苦奔波賺錢供他和妹妹讀書,自然也沒什么時間關心他。
他經常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被人歧視,也沒有人能為他撐腰。
所以,可以說是高啟盛的整個童年,都沒體會過家庭的愛與溫暖。
童年沒有被父母情感滋養過的孩子,心里也很難住進陽光。
還記得那個昆明惡霸孫小果嗎?
從18歲起,他就多次在公開場合挾持、強奸少女,非法囚禁、公然斗毆、放高利貸......可謂是無惡不作。
回顧孫小果的人生,不難發現,他的童年早已為他扭曲而暴戾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孫小果是孫鶴予和前夫陳躍所生。
陳躍是個酒鬼,脾氣暴躁,一喝醉就要動手毆打孫鶴予和兒子。
再加上父母二人平常工作繁忙,童年時期的孫小果,活得像一個“情感孤兒”。
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愛,也從沒有體會過家庭的溫暖。
孫小果5歲時,爭吵打罵多年的孫鶴予和前夫離婚。
孫小果雖然判給了孫鶴予,但她當時正處于事業上升期,無暇顧及兒子,把他扔給陳躍照看。
陳躍根本懶得教育孩子,動不動就毆打他。慢慢地,孫小果越發叛逆,經常帶著一群小混混四處游蕩,到處打架滋事。
直到孫小果15歲的時候,母親才將他接到身邊,想要加倍彌補前15年缺失的母愛。
可是一切為時已晚,陰暗罪惡的種子,早已經在孫小果心里生根發芽。
武志紅說過:“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系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愛著的時候,他的內心才是充滿溫暖的,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童年時期,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陪伴。
如此,才能滋養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始終對人生充滿希望,保持自信陽光。
《狂飆》落幕了;
高啟盛的人生也結束了。
但是很多孩子的人生卻在冉冉升起。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我們創造了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而且有責任讓他幸福。”
希望每位父母能引以為戒——
給孩子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盡量在能力范圍內不虧待孩子;
并且用充沛的愛富養孩子,為孩子打造一個富足而充盈的內心世界。
一個溫暖有愛,幸福感滿滿的童年,便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點個 贊吧,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成長、綻放,生命里充滿歡笑與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