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9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老師可是說是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難得的越老越值錢的職業。老師將長年教學寶貴經驗方法積累下來,同時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體系,厚積薄發地運用到教學中,教學相長,成就名師之路。一起來看看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的8種積累方法!
我有非常好的“積累”意識與習慣,我把工作中的許多方面都與“積累”緊密地聯系起來。
在沒有使用電腦寫作之前的10年,我的論文手稿有兩尺多高,它們全是復寫之后保留下來的。
(資料圖)
作為年輕的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研究的入門處如果能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用于積累資料、提煉經驗,于一生的教學研究都有好處。
如果沒有大量學術資料的支撐,研究者的研究將行之不遠。
因為他不知道學術世界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不知道別人的研究走到了怎樣樣的境界。
我的積累之法,主要有如下八種。
一、訂閱雜志
1977年以來,我一直訂閱北京的《中學語文教學》和上海的《語文學習》,它們已經陪伴我近40年。
刊載在上面的已有約3萬篇文章,加上其它一些報刊,我的身邊有十幾萬篇文獻資料可供查詢,可謂取之不盡,而我的一生的語文教學事業,也是飽受它們的潤澤。
這些文章構成了極其精致美好的資料庫,永遠一聲不響、沉默寡言,但從來都是無私地袒露著自己的胸懷,從來都是閃耀著學問的光輝。
擁有和不斷擁有一定數量的與中學語文教學有關的學術文獻資料,是語文教師業務進修與素養提升的第一策略。
沒有任何觀摩學習、培訓進修能夠像它們一樣長久地陪伴著我們,沒有任何名師能夠像它們那樣深厚博大,沒有任何一位個人有它們那樣的永在發展更新中的知識與智慧。
從一生的教學事業來講,積累、擁有大量的專業的學術文獻資料,是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立身之術。
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講,這就是在做學問。
二、資料摘抄
2003年,我寫作了《一直向前走》一文,我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許多年來,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學的方法讀書。
許多年來,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讀書。
許多年來,我用最麻煩而又最精細的方法讀書。
那就是做讀書卡片。
自1979年以來,我所訂閱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個大大的“卡”字,這說明我已經讀過它而且做過讀書卡片了。
我現在手中所擁有的,是數以萬計的資料目錄索引和資料卡片,這是覆蓋面極大的、內容豐美的教研情報。
國內數種語文刊物的歷年精美文章的目錄,被我分門別類地收進各個專題研究的目錄卡片中。
這些卡片的類別劃分細密。
如閱讀教學類,就分為綜論、記敘、說明、議論、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文言文、語言、詞語、句義、段意、講讀、自讀、語感、教例、課型等小類,每一小類都擁有大量的資料目錄。
這又讀又記的需要時日的讀書生活,是我“四季的耕耘”。
到現在我仍然喜歡摘抄資料時的那種辛勞:
它讓你細細品讀,斟酌取舍;
讓你時時翻閱,咀嚼回味,還讓你欣賞卡片上那一粒一粒的蠅頭小字。
現在,雖已不用那種手抄筆錄式的“資料摘抄”方法了,但仍然需要用心,仍然需要創造。
摘抄、摘錄、摘記首先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最為重要的過程在于其后的“分類研究”。
凡大量的資料,不進行分類,不進行提煉,便大大削弱了其研究的價值。
三、大量寫作
寫作,是我的“積累”的第一要素。
沒有寫作,就沒有我教學工作中的苦與樂,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
工作了幾十年,我就堅持寫作了幾十年。
現在,公開發表的大小作品已經超過1500篇了。
寫作的面比較廣,但幾乎不寫純理論性的文章。
似乎從來沒有放下過手中的筆,似乎隨時能夠進入寫作狀態。
有時頗費斟酌,有時得心應手;有時寸步難行,有時洋洋灑灑。
寫得最多的,就是系列稿,即刊物的專欄;五年、十年地寫,步步為營,精耕細作。
有的專欄寫完之后,就結集成了“著作”;有的專欄還在寫作之中,又產生出新的寫作創意。
我寫下的許許多多的文章,有的變成了書,有的化作了講稿,有的成了教學設計的參考資料。
越是有充分的寫作,自己的創造的資料就越是豐富多姿。
越是有創見的寫作,越發表現出寫作之前的辛苦積累。
于是,奇妙的收獲就伴隨著一次次的閱讀而產生,于是,文章就讀得深、讀得美,讀得別有韻味。
四、課文提煉
對課文創造性地艱苦玩賞,讓我創造了不少好資料。每準備一堂課,我都要寫一篇課文賞析文章,但卻遠不止于此。
我研讀課文的別有個性的方法,可能就超過了20種:
語言卡片,美詞分類,句式研究,段式研究,篇式提煉,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筆法探究,信息提取,片段精讀,課文集美,文中選文,變形閱讀,變體閱讀,詩聯賞析,課文美讀,寫作借鑒,課中比讀,課文聯讀,集合研究,本文評點,詩詞句解,資料助讀……
可謂用之不絕。
課文把玩,其實是對課文進行深加工,進行美加工,進行巧加工,進行厚加工。
這樣的過程,特別需要苦心、耐心、細心、靜心與慧心。
堅持下來,則需要恒心。
五、專題研究
語文教師的專題研究,我稱之為“小專題研究”。
我的意思是,語文教師要著眼于小的實用的專題研究,少做“課題”,少說空話。
“小專題研究”,是某一項研究的“聚寶盆”,它像線索一樣牽連起無數可愛的素材,將它們集聚在一起,熠熠閃光。
我有一批很好的講稿,每份講稿都有幾萬字;它們其實都是我所進行過的“小專題研究”:
《板塊式 主問題 詩意手法》,
《中學語文教師常用研究技法》,
《教研員工作漫談》,
《磨煉的深度決定你的高度》,
《角度的美妙——例談教材研讀與閱讀教學設計》,
《例談如何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設計水平》,
《淺說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兩項基本能力》,
《小學:好課是這樣煉成的》,
《小學生閱讀能力訓練探微》,
《提高設計水平 提高教學水平》,
《關于文本的深度解讀》,
《例說我對“教學創意”的研究》,
《讓讀寫結合的形式豐富多彩》,
《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教學》,
《什么樣的課是“好課”》,
《淺談文言詩文的朗讀教學》,
《“教材處理”的八種角度》,
《中考作文復習應試10講》,
……
下面是我最近研究的“閱讀教學有效訓練10法”的提綱,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小小專題的研究:
概說課文,形式豐富
字詞教學,方法多姿
朗讀訓練,角度細膩
分析賞析,正規訓練
精段細讀,能力提升
品詞論句,格調高雅
亦讀亦寫,活動充分
課文作文,扎實美好
反復訓練,處處落實
巧用課文,思維訓練
可想而知,這里面集聚了多少美好精致的教學設計方面的資料。
六、課例創造
五十歲以后,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教學案例。
我常常暗自與名師較勁: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在“量”上勝過他們,有“量”,才有力量。
可能目前還沒有一個人能夠用一本書的形式出版40個教學設計,但是我能。
《余映潮創新教學設計40篇》已經出版。
《余映潮中學語文精品閱讀課教學實錄》已經出版。
《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已經出版。
《余映潮教語文》(小學卷)已經了出版。
目前我的課已經講到了200多個。
也就是說,我有200多個教學案例了,這里面涌動著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波濤,這里面閃耀著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光彩。
“量”的后面,是聞雞起舞,是爭分奪秒,是夜以繼日,是自強不息。
無數的時間與精力都凝聚在它們的身上,無數的艱苦與突破都表現在它們的身上,它們讓我敝帚自珍。
但我沒有停滯我的創造,每年都有一批新課走向課堂。
有時候對某一個課,我也會有多種創意、多種變式。
七、火花隨記
深深地思考語文教學讓我腦海里迸閃出理性很強的想法,這就是思想火花,而勤于思考的人,專注思索的人,常常有思想的火花閃現。
抓住這些瞬間閃現的思想火花展開研究,往往能讓我們獲得生動、真切、實在的研究成果。
學術積累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隨時把自己的思想所得變成文字。
有時候,一個關鍵的詞語,就是一個好的研究話題;
有時候,一個短短的句子,就是一個好的專項研究。
我養成了并保持著隨記的習慣。
我隨記的內容多種多樣。
特別值得珍愛的是“教學創意”、“講稿創意”、“余映潮思想火花”、“今天我在做什么”、“講課紀錄”、“講課火花備忘”、“課文研讀提示”、“我的工作之最”之類。
打開一個有關的文件,滿目璨然。
……
在這樣的隨記中,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話題。
深入下去,處處都可以讓我們做一做學問。
只怕是時間有限,做都做不完。
八、順勢積聚
順勢積聚,就是順著做一件事的過程、在完成某項研究中“趁機”積聚與此有關的大量資料。
它的思維方式是:連類而及,歸并,提煉,重組。
其收藏方法是:每一篇課文都設立一個文件夾;
每一個小專題都設立一個文件夾;其操作手法仍然是“提煉”。
一個善于提煉的人,既善于對人對物對生活對社會進行感悟與提煉,也善于對信息對文獻對資料進行提煉,以此利于自己的成長,利于自己的發展。
“順勢積聚”是學術研究中的一種開合手法;其智慧在于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旁逸斜出,收放自如。
舉例來說:
在杜甫《春望》備課的時候,順勢搜集一批關于《春望》的文獻資料。 在研讀《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時候,順勢搜集一批梁衡先生的精美作品。 在欣賞《記承天寺夜游》的時候,順勢品味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在品味《詠雪》的時候,順勢搜尋關于《世說新語》的評說文章。 在準備《聽聽那冷雨》的教案的時候,順勢到孫紹振先生的博客上一游。 在教學《論語10則》的時候,順勢下載“《論語》中的成語”,然后“牽連”到“《孟子》中的成語”、“《莊子》中的成語”…… 在設計初中版《老王》的時候,順勢獲得高中版《老王》的教學資料。 在研究《孔乙己》教例的時候,順勢收集全國各位名師的《孔乙己》的案例。 在教學《岳陽樓記》的時候,順勢整理全套教材中的寫景四字短語。……
“雪球”就是這樣滾出來的,但它再也不會融化。
寫在最后
我常常說,名師成長的過程,往往是“集萬千折磨于一身”的過程,沒有類似于這樣“積累”的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這樣的經年累月“積累”的“折磨”,難以養成厚實的底氣。
堅持積累,讓人有鋼鐵一般的意志,有清泉一樣的靈動。愿無數的青年語文教師關注自己成長中的“積累”。
于是,當我們的教學青春日漸美麗時,我們的學問也日漸豐厚。
作者 | 余映潮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