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一個小問題:在如下兩幅圖中,哪張圖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或“以學生為中心”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毫無疑問,是左圖。
但是,當我們把問題推進一步:以上兩種教學方式,哪種效果更好呢?
恐怕就沒有人敢回答了吧?!
這就體現了一個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矛盾:
理論界都在倡導發現學習、合作學習(小組教學)這些“先進”的教學方式(主動教學方式),而反對老師“一言堂”、“滿堂灌”(被動教學方式)。
王玨老師并不反對課堂需要互動、學生需要主動學習的觀點,但我卻反對一刀切地認為“只要是老師講授的方式,就是不好的方式;只有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才是好的教學方式”。
原因有二:
1、實踐打臉
理論界所倡導的這些“先進”的教學方式,并不被廣大的一線老師所認可。要么就是不具備相應的條件(比如大班額),要么就是勉強實施后發現效果還不如老師自己講課。
如果上述事實還可以解釋為是“實踐走偏”的話(老師的理解或實施得不到位),那么下面這個事實將無可辯駁地說明理論確有偏差:
目前所能看到的“名師金課”大多都是以老師講授為主的!
這至少可以解讀為:“被動學習”確實是能夠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甚至是熱烈歡迎的!
以上血淋淋的現實,說明了一個常見的道理: 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教育教學領域, 理論不能解釋和指導實踐,這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常態!
事實上,絕大多數教育教學理論由于涉及到人、涉及到社會環境,因此都有著相當嚴苛的前提條件。
理論上即使是正確的,也只能代表 “在理想情況下”它是正確的,而 不能代表“在所有情況下(甚至是極為常見的情況下)”都是正確的。
2、理論反思
要想從理論上探討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把問題從表面的“學生為中心”還是“教師為中心”進一步下沉,下沉到“什么是有效學習”上來。
其實,不管什么教學方式,衡量其好壞的,無可辯駁地只有一條:
是否能有效促進認知加工、最終提升知識掌握水平和思維能力。
那么,“表面上”以學為中心的形式,在這方面的效率和效果一定會好嗎?恐怕并不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考察對象細化到“每一個學生”,恐怕會得出更糟糕的結論。以“小組教學”為例,幾乎每個老師都會遇到幾乎同樣的問題:
小組討論的質量差、方向性不強易跑偏、遲遲抓不住重點;
小組討論的時間長、且難以控制;控制住了時長,質量更難以保證;
組內積極發言的,永遠是少數;即使大家都發言了,但往往不在一個頻道上,難以形成有效對話。
針對以上問題,理論界遲遲沒有給出研究、解釋和新的指引。所以,就形成了連理論倡導者自己都不用這種方法的怪現狀!
不過,最近我看到國際頂尖教育心理學和學習科學專家、加州大學梅耶教授所著的《應用學習科學》一書,就從理論角度對發現學習、合作等主動教學方式為什么往往無效,進行了簡明的、和令人信服的理論剖析。
這 一理論剖析大體是這樣開展的:
1、無經驗的學習者在無直接指導下開展探究或討論時,會增加大量 無關認知負荷——即將有限的認知負荷用于加工大量與教學目標無關的目標。由于人的認知負荷容量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學習效果當然不好。(關于認知負荷理論,可參見《 認知負荷理論,讓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
2、對于較難的知識,光憑學生自己,往往難以將原有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因此就不能進行有效的 基礎認知加工——即對重要的信息進行心理表征(體現在充滿困惑、無法跨越難點、無法有效推進),知識學習難以為繼,思維發展更是鏡花水月。
關于為什么不能、以及怎么才能,在我的《學習的第一性原理,打造金課so easy 》一文中有詳細說明。
3、主動學習的優勢是“ 促進生成認知加工” 。
所謂“生成認知加工”,就是學生 完全基于個人經驗,建立與新知識的聯系,進而理解新知識, 就象知識從學生的“內部經驗”中“生長”出來的,
這一點在老師的講授中,往往不容易做到(能做到的都是好老師;)。原因原二:
1、老師往往 不清楚學生有何經驗(不同學生的經驗還不完全一樣);
2、即使老師能做到,由于學生的思維加工處于“被動”狀態,因此知識是如何和自己的經驗相聯系的,學生往往 印象不深、回憶不起來。
知識應該從原有經驗中“生成”,這也符合王玨老師一直強調的“學習的第一性原理”:
學習即聯接(個人經驗和新知識的聯接)
《應用學習科學》一書中將如上3點總結為下表:
由上表可見,主動學習方式只有在“促進生成認知加工”這一方面,才有正向作用;而在認知負荷方面、以及基礎認知加工方面,都是負作用。
——而且,學生自己“生成”難道就不會遇到困難嗎?
當然會!有時,這種困難甚至不可逾躍!那怎么辦呢?當然還得靠老師!
所謂“好老師”,就是促進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新知識的聯接,也就是促進“生成”)!
以上種種原因均表明:采用主動教學方式,并不一定會有正向的效果!
比如,如果學習材料不適合于學生學習(比如:知識太難,或學生能力較弱),那么一味要求學生“主動學習”的負面作用,一定會更大!
我想,這一結論,顯然更符合一線教師的切身感受。
《應用學習科學》一書中,還深刻地指出:
能促進學習者開展意義建構的,不是“高行為活動水平”,而是“高認知活動水平”(如下圖)!
高行為活動水平,就是本文開頭所說的“表面上的學生中心/主動學習”,不管是討論、還是動手操作、或者探索發現,并不必然對學習產生作用!因為此時學習者可能處于“低認知活動水平”的狀態中!
而 即使在低行為活動水平下,也可能會發生“高認知活動水平”!——比如大家在看這段文字的時候(這句話是書中的原文)。
對此,王玨老師喜歡用的例子是:
很多人都在看小說、看電影、看著作時,獲得了重要啟發——這就是典型的“高認知活動水平”+“低行為活動水平”。
因為,我們在看小說、看電影、看著作時,雖然表面上的行為活動水平很低,但是我們的腦海中可能正在進行翻江倒海般的認知活動!
高認知活動和高行為活動,哪個對學習者更加重要和關鍵,是不言而喻的!一味追求“高行為活動”的表層現象、而忽略如何促進“高認知活動”的實質,就必然會跑偏!——這就是我為什么會反對“一刀切”地認為“高行為活動就是好的和有效的教學”的原因。
而且這一新的理論框架,也可以充分解釋本文開頭提到的問題:為什么“名師金課” ,大多數都是講授式的了!
——理論必須要能和實踐和諧共振,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理論!理論如果不能解釋和指導實踐,還不如不要!
《應用學習科學》一書是我見過的最薄的書了,大開本,大約只有100多頁,基本沒有什么太深奧的理論,比較簡明、易讀、與教學實踐結合較為緊密,特此向各位老師強烈推薦:
以上剖析,并不是說“主動教學方式”就是錯誤的、無效的。
其實王玨老師本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主持了課程整合與互動教學的國家級課題,對此也有深厚的感情與深入的理解。
當然,隨著觀察到的教學實踐越來越多、教學研究經驗的不斷豐富,我越發感覺到:
不管什么理論,都不能一刀切地認為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適合自己的、自己能理解和掌控的,往往才是最好的。就“主動教學方式”方式來說,確實有其優點(如上所述的第3點),但要想發揮這個優點,就必須要首先解決和規避前面的兩個問題:
(1)首先必須解決基礎認知加工問題:這是教師教學所應解決的任務,而不應留給學生解決——他們沒有能力解決,或者在解決過程中消耗了太多的時間與認知資源。
(2)應盡量減少無關的認知加工,比如給定探索或討論的模板、環境與方向,或增強老師的指導等。
(3)確保學生 有能力、有時間、有意愿開展 “ 生成認知加工"! 如果學習材料的難度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匹配的話,學生只通過個人努力,是不可能”生成“和”理解“的!
————————————————————
本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學習科學研究、微課與PPT研究、以及其它實用技術研究文章!到公眾號首頁輸入代碼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課超級大全,設計制作應用一網打盡
ppt:PPT技巧集
xxkx:學習科學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