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了五六年書的老師,上一堂公開課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吧。這按照一般的邏輯,確實如此。就算這位老師不是科班出身,有個五六年的時間打磨,課堂教學也應該是駕輕就熟了。但是,現實是不是就這樣簡單呢?恐怕未必。
筆者前幾天參與了一次公開課的評選活動,就遇到了讓我驚詫莫名的一件事。一個年輕的小姑娘上一堂公開課《背影》,這應該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課文。作為一名教師,恐怕不用怎么備課,就能順利地把它上下來,因為一個老師,即便是只上班五六年,這篇課文也應該上了不下三遍吧。
但是,到這位教師上這篇課文的時候,卻很不湊巧,電腦出了故障,屏幕打不開。這一下,就有些慫人了。盡管找了人來修理,但是時間不等人啊,都已經上課了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盡管這位女教師急得流下了眼淚,盡管聽課的老師讓她直接沒有PPT組織教學,但是她就是固執地等著電腦的修復。課后,有老師和她交流,問她為什么不直接拿著課本來上課,而她的理由就是,沒有PPT自己不知道自己應該上什么,該怎樣上。
公開課,沒有哪個老師會不認真備課,但是她卻僅僅因為PPT不能打開,就徹底放棄了組織課堂。這聽著是不是有些奇葩呢?想想,這也不怎么奇怪,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用PPT打天下,你要他突然之間,不用PPT,就像他突然沒有了手腳一樣,寸步難行了——平時教學不這樣做,應急的時候自然手足無措,沒有了一點的自信。
而這樣的情況出現,還是和PPT泛濫,現在的小年輕對于教學沒有一個認真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有一回外出聽課,一位工作兩年的青年教師上語文。整節課,他就照著PPT教學。結果,可能是沒有提前熟悉課間,也可能是課件沒調整,導致一堂課下來,卡殼數次。課后,得知她教案是網上下的,課件是教輔書帶的,課文也只大概瀏覽了一遍。
這樣沒有責任心,完全靠著PPT打天下,什么都沒有做準備,能上好一節課嗎?那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過去,我們備課手邊資料少,網絡也不發達,備課要費很大的功夫。但是,我們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那真的不是嘴上說說。課件只是輔助手段,沒有PPT,或者不帶課本,一節課,我們照樣講得下來,因為文本、流程、重點難點、學情都在腦子里。
但是,現在教輔書、課件、教案滿天飛,年輕教師想要什么資料,他們不能找到。但是,這些東西再好,都只是一個拐杖,關鍵還是要教師去認真地備課,把這些好東西組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的東西,形成適合自己學生的東西。如此,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才能給學生以知識,以能力。
拿來主義什么時候都不錯,但是關鍵還是要你能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應該成為他人的成果傳聲筒,二道販子——這就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沒有內化為自己的課件,沒有修改為符合學情的課件,沒有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自己對課堂的設計,純粹的拿來主義,關鍵的時候就是拿不起來的,失敗和不成長也就必然了。
ppt課件化教學猶如西醫診療,離開了診療儀器,就無法看病一樣。教學應該是中醫,熟練地應用望聞問切,了然于心,隨手拿來,才能藥到病除。
一位老校長說過:現在青年教師要盡快適應勝任教學,那必須得會自己備課,會拿著一本教材講課,什么時候這兩樣都精通了,那就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了,之后再去翻教輔、用課件,教學更如虎添翼了。
課件的輔助作用不可小覷,但切記它只是輔助,不能喧賓奪主。它輔助學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如果每個點每節課都濫用課件,學生也有視覺和聽覺疲勞,課件就失去了應有的積極作用。
被PPT牽著鼻子走的教師不在少數。 不是不能用PPT,是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 PPT本來是教學的工具,現在人淪為了PPT的工具。本末倒置了!就像牽線木偶,不是人牽著木偶,是木偶牽著人!如此,真的是我們教師的悲哀了!
親愛的讀者,對于一位女教師因為電腦故障不能打開PPT而痛哭流涕,等著電腦修復上公開課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蝴蝶花雨話教育,專注教育時事和最新教育動態,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蝴蝶花雨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