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西南大學開設公務員專業# 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熱議。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發布“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招生簡章。招生對象為西南大學大二及以上年級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學制1年,學分24學分,學費1920元。
據悉,該“ 微專業”是對標公務員和行政事業公務人員公開遴選所需要的核心知識而建設的應用型專業。
(資料圖)
記者了解到,微專業并未進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其建設發展完全屬于高校的“自選動作”。
山東大學自2018年推出全國首個“古典文學”微專業以來,五年間,微專業目錄已經擴容兩次,課程總數達到47個,涵蓋課程近500門。 目前,深圳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青島大學等全國十余所高校陸續推出微專業建設項目。
圖片來源:山東大學官網
微專業是什么?
微專業有哪些特征?
學校為什么要建設微專業?
微專業與傳統專業到底有何不同?
微專業的發展對我們有何影響?
一起來看——
微專業是什么?
“工程項目投融資”微專業策劃者之一、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王雪青介紹,微專業指的是圍繞某個特定學術領域或研究方向,提煉開設一組核心課程,從而使學習者在該方面具備一定專業素養和行業能力。
微專業有哪些特征?
王雪青介紹,內容精、學程短、跨度大、體系活是微專業的主要特征。
學校為什么要建設微專業?
在王雪青看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極大拓展了人才的內涵和外延。知識爆炸時代,單一學科背景和知識能力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跨界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正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
“微專業能夠有效彌補傳統專業設置過細、口徑過窄及培養周期過長的問題?!?/strong>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琳說,大學期間,不少學生都會考慮再修一個專業,增強就業競爭力。然而,傳統輔修專業動輒百余個學分,科目多、時間長、課務重,令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微專業小巧靈活的結構特征,既能保持課程之間的系統性,又能降低修習過程的艱巨性。在該校,盡管微專業僅開設兩年多時間,但已有3000余名學生積極報名修讀。
結合天津大學的工程管理專業,王雪青介紹:一方面,該專業有接近1/3的畢業生活躍在金融投資一線;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工程類企業頻繁地從金融系統“挖”人。這種頻繁的雙向流動,反映出業界對兼具工科基礎和投融資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渴求。
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琳感慨,大學期間,不少學生都會考慮再修一個專業,增強就業競爭力。然而,傳統輔修專業動輒百余個學分,科目多、時間長、課務重,令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微專業小巧靈活的結構特征,既能保持課程之間的系統性,又能降低修習過程的艱巨性。在該校,盡管微專業僅開設兩年多時間,但已有3000余名學生積極報名修讀。
微專業與傳統專業有何不同?
“微專業不是在主專業基礎上做增量。”在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副院長何嘉年看來,微專業與主專業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物理組合,而是保持深層次的聯動化合。不同于輔修專業在主修專業之外再修一門,微專業憑借獨特的組織結構和內涵特征,在主次協同間,為高校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全新載體。
長期以來,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路徑。然而,一些高校教學管理者表示,無論是主輔修制還是雙學位制,傳統“大而全”的專業組合一般都局限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內,學校缺乏專業設置和設計的自主權。尤其是雙專業平行推進,專業結構和教學過程間相對獨立,學科間實質上很難形成真正的交叉合力。而微專業由各高校自行設置,專業定位、結構、內涵和方向,可根據學術前沿、產業需求和學科發展等進行整體規劃與靈活調整。
微專業依托靈巧的組織結構,還可以精準嵌入學?,F有的主流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拓寬了校際、校企人才協同培養的路徑和方式。
去年年初,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6所高校,聯合華為、百度等國內人工智能頭部科技企業,聯合推出“AI+X”微專業,讓學生在校園內就開始學習我國自主研發的編程平臺,為構筑人工智能發展先發優勢培養戰略資源力量。
山東大學是國內最早設立微專業的高校。據該校本科生院副院長姜兆亮介紹,近年來,通過連續兩批次擴容微專業建設,學校已逐步形成了橫向視野拓寬與縱向知識能力素質加深兩大方向的微專業設置定位。從北斗新時空技術與應用到生物微電子,再到航空超精密加工……每一個微專業都區別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固有專業,但又在緊扣主體學科的基礎上,瞄準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精準布局。
微專業對我們有何影響?
融通線上線下、跨越校園內外、打破產學壁壘,微專業正以獨特的方式深刻影響著教與學的關系,也加速催生了課程組織結構的不斷演變。
“小而精”的微專業為大學生跨學科、跨學校,乃至跨領域、跨行業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跨校教學究竟如何實現?作為一種全新的專業組織形式,微專業的教學內容高度凝練、授課群體基礎各異,大小、主次、內外各種因素相互交織,不斷催生著新的課程組織形式。
“信息技術的成熟使得大規模教育資源共享成為可能?!?/strong>山東中醫藥大學是“長青聯盟”的理事長單位,王琳結合聯盟微專業平臺建設成果介紹,各高校聯合建立了專門的選課、教學和評價系統,跨校課程可以實現遠程教學。
“如果說技術和行業變革催生了微專業建設需求,那么在線教育的興起則為微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王琳說。
大部分高校都將線上教育納入微專業的教學過程。事實上,慕課微專業正加速突破傳統教育與在線教育的邊界,也反映出互聯網時代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當前,在不少高校,從翻轉課堂到專創融合再到校企協同,微專業與高等教育教學方式變革相互借力。越來越多更加靈活新穎的教學理念、方式和行為,正悄然改變著課程呈現形式。
“9位專業教師、18位業界師資、3個實訓營和9家實習基地……”天津大學“工程項目投融資”微專業任課教師鄭立群介紹,微專業看似袖珍,但其教學過程經過系統設計,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專業教師和業界精英聯合授課,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還開放“軌道交通行業投融資操作實務”等實訓營模塊,幫助他們從項目全壽命周期視角下建立完整的投融資知識體系和框架,加速人才培養。
2020年6月,山東大學“多元智能”微專業啟動招生。首批50名學生來自濟南、青島、威海一校三地理工文醫等30多個專業。面對學生復雜的專業構成,學校因材施教,綜合采用第二課堂小班化教學、多元化高層次導師制管理、廣視角遞進式創新視角培養等一系列新穎的教學方式,推動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碰撞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火花。
兩年多的教學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該微專業首批學生中學業綜合成績在原專業排名前10%的達到34名,還有一大批學生在創新創業等學術競賽中脫穎而出。
微專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業組織結構,正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
微專業興起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這種由微專業發展為新專業的“角色轉換”正在悄然發生,其作為教育教學改革試驗田、孵化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彰顯。
“微專業的發展是一個動態演進過程?!痹诤渭文昕磥?,微專業的內涵與特征應隨著行業、學界或社會對教育質量的評價和反饋漸進發展。一些適應性強、認可度高、教學質量突出的微專業,很可能在未來發展為一個全新的專業。同樣,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微專業,也可能因華而不實或組織實施不當被淘汰。
去年10月初,山東大學召開了生物醫藥數據科學專業首屆本科新生見面會。山東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中心主任遲蔚蔚、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薛付忠等一批“重量級”專家親臨現場,為全國首批20名該專業學生開展專業認知、學涯規劃等輔導活動。
該專業是2022年年初剛獲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的戰略新興專業。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剛成立的專業正是脫胎于一門微專業。
2020年,山東大學圍繞健康大數據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建設全國首個“醫學數據學”微專業。該專業融合了醫學、數學統計學、控制科學等學科領域,具有較強的醫理交叉、醫工交叉、醫文交叉融合特點。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推出了“醫學數據學導論”“健康大數據理論與技術”等10余門核心課程,組建了一支包含多名院士在內的教師團隊。2021年,在該微專業的基礎上,學校申報的“生物醫藥數據科學”成功入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專業名單。去年6月,正式面向全國招生。
微專業熱背后的冷思考
在微專業熱的背后,也有一些專家提出冷思考。如,目前修習微專業獲得的證書并不能作為獨立的學歷證明,政府和社會的認可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微專業課時少、授課深度有限、課程系統性弱等問題有待更多的破題思路。
微專業并不是輔修專業的擦邊球,它更像是問路石,以此探索出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新路徑。在它之外,其他人才培養模式也在悄然孕育。
學界連線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閆廣芬
問題1
近日,某高校下屬某學院發布“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招生簡章,引起廣泛爭議。據悉,該“微專業”是對標公務員和行政事業公務人員公開遴選所需要的核心知識而建設的應用型專業。如何評價這種“微專業”設置?
問題2
廣泛設置微專業與各高校在本科階段大力推進的“以夯實基礎、淡化專業界限、擴寬專業面”為主要特點的通識教育是否存在沖突?如何理解并平衡二者的關系?
問題3
專業學習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微專業一般只由5—8門課程構成,微縮版的專業學習如何能夠確保質量?
聽 閆廣芬老師回答——
閆廣芬老師回答音頻:進度條00:00 08:29 后退15秒倍速 快進15秒
“量少量多”間攀登高等教育之高
項聰
專業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一端連著大學的高深知識生產與傳播,另一端連著產業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專業建設的內在邏輯在于,如何科學合理地調適學生個人成長、高校知識生產與傳播、產業發展需求三者之間的張力。
微專業的興起與發展,反映出高校人才培養更加關注學生個人的發展需求、更加關注產業與企業的發展動態,體現了高校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受學分所限,微專業“小而精”的背后隱藏著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高校充分重視并積極采取措施予以避免。
一方面,微專業的建設通常要經歷專業核心課程“優中選優”的過程。比如,某專業有10門左右的核心課程,我們如何在這些核心課程中再選出“最核心”的幾門以構成微專業?這就需要相關學院組織專家進行充分、科學的論證。
另一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學生在修讀專業核心課程之前,需要完成前序課程的學習,否則在學習過程中就會缺乏連續性。當前,不排除會出現某個學生跨專業修讀“微專業”,但由于缺乏前序知識儲備而導致學習困難甚至學業失敗的情況。因此,在理想狀態下,高校應該為微專業的課程重新開發設計教學內容,而不是直接“搬用”原先該專業的課程及教學內容。
為引導學生開展高深知識的學習,掌握適應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華南理工大學以專業建設為切入點,打造了一個學習量由少到多的高深知識學習連續體。在學習量少的這一端,采用微專業模式,即瞄準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立項建設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8個微專業,每個微專業包括4—5門核心課程,學生修滿學分且成績合格即可獲得學校授予的微專業合格證書。
在學習量多的另一端,學校則積極探索“雙學位試點項目”,自2021年起實施“軟件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數學與應用數學”等3個雙學位試點項目。每個項目培養方案在課程、考核、實習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培養環節,充分體現并支撐跨學科、復合型、創新型、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目標,總學分修讀要求原則上不超過190學分。學校采取先集中培養后個性化分流的“2+2”雙向培養模式,即前面兩年為集中培養階段,在第四學期由學生所在院(系)組織分流。分流按照成績優先原則,學生依據興趣與愛好,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專業作為主修專業,另一個專業作為輔修專業。學生在第五學期進入主修專業學習。
在這個高深知識學習連續體的中段,則依次有輔修專業、輔修學士學位項目、普通類專業項目等,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多層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的個性化高深知識學習通道。
此外,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知識結構,深化產學研合作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實施深度學習培養批判性思維等多種教育教學方式和微專業一樣,正成為高校試點的重要方向。量多量少、縱橫交織間,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大幕正隨著時代號角的吹響徐徐拉開。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4月17日05版 有刪改
原標題|微專業熱潮下的教育之變
本文作者|特約通訊員 張運 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瀅 徐倩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上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