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德語寫作課是德國主科考試之一,但教學方法和國內大有不同。通過有趣的安排,引導孩子一點點挖掘自己的寫作能力,搭建腳手架,讓孩子面對寫作不再抓耳撓腮、難以下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悠悠媽德國育兒 (ID: yoyomadeguo)
文丨悠悠媽現居德國 編丨May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德國德語考人物描寫?
悠悠的小學考試挺多的,德語和數學兩門主科一學期各大考3次(計入最終成績),其余副科也是經常性的小測驗,小測驗都沒有通知,考完把卷子帶回家讓家長簽字,我才知道他們考過了...
主科考試倒是會提前一周通知,并且考前會讓孩子帶回家一張自評表,上面寫著考試的內容范圍,以及孩子自己評估自己的掌握情況。
復活節春假之前,悠悠就帶回了德語自評表和近期的德語學習內容,我一看這張表:呀,竟然是關于 人物描寫的!
“你們這次德語考試考什么?”
“就是考人物描寫啊。”
哦,居然還有這種考試!我饒有興趣地翻著悠悠帶回家的資料,發現 原來德國小學很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啊!
三年級上學期結束時,悠悠就帶回家了她在學校寫作課上連續寫了兩個月才完成的小說,長達十幾頁,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都有模有樣的。
三年級下學期又專門教人物外貌描寫,而且教得很細致。隨便一個人物形象,就要描寫整整一大頁!
什么文體需要如此細致的人物描寫?我能想到的也就是小說了。 說明德國學校從一開始就在培養孩子寫小說、進行文學創作的能力!
教學方法
寫作是自己思考和創造的過程,照搬復制都行不通,但是孩子們寫作經驗有限,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的。
方法之一:提供模版和寫作提示(Tips)
以上圖為例,圖中的人物形象是兒童文學作品中深入人心的長襪子皮皮(來自瑞典作家林格倫),老師提供了7個句子作為基礎內容模板。
重點來了,這7個句子不僅句型十分單一、辭藻乏味,甚至還包含了語法錯誤!孩子們的任務,是根據貼在下方的寫作提示來改寫這7個句子,使句型和辭藻都變得豐富流暢起來。
有哪些寫作Tips?
使用多樣的句首,不要總是用“TA”同一個詞開頭,還可以用“這個女孩”,“身著XX的TA”,“那個眾人尋找的孩子”等等開啟一句話;
將兩句邏輯相關的句子連起來寫,以增加句子長度,不能總是寫小短句;
使用豐富的詞匯表達相同的意思,不要一直用同一個詞,如“穿著”可用“一襲XX”、“披著”、“身穿”、“佩戴”等等代替,動詞多樣化很重要。
描寫人物時也不要總是以人開頭,可以以物開頭:比如把“她笑起來很美”改寫成“微微上揚的嘴巴讓她的臉蛋看起來更美了”;把“她穿著一雙大大的長筒靴” 改寫成“大大的長筒靴里藏著兩條纖細的腿”。
孩子們寫完后,在寫作研討會上,老師給孩子們發了一張表,表里總結了人物外貌描寫需要涵蓋的內容。根據這張表里的標準,給孩子們完成的作業打分 ↓↓
你描寫了人物的性別和推測年齡;
你詳細描寫了人物的身高和身材;
你準確描寫了人物的發色、頭發長度和發型;
你詳細描寫了人物的面貌,包括眼睛、鼻子和嘴巴;
你詳細全面描寫了人物著裝的風格、顏色、形狀剪裁和花紋;
你有注意到并準確描寫了人物的高辨識度特征;
你不帶褒貶評判地如實描寫了人物;
你在描述人物時遵循了一定的邏輯順序。
看完上面這張表里的標準,不得不說真的是非常全面詳盡了。我從小到大也沒這么細致入微地描述過一個人的形象...
方法之二:提供必要的詞匯量。
既然每一個細節都要描寫到位,沒有豐富的詞匯儲備是很難做到的。
從這張詞匯表里我自己都學到了很多新詞,很多詞除了寫文章時要用到,平時還真不怎么用啊!
比如中間詞匯最多的那一類,大家猜猜是用來形容啥的?
答案是發型,包括“精心打理過的”、“未梳順的”、“站立的頭發”、“后退的發際線”...
形容眼睛有“呆滯的目光”、形容眉毛有“連心眉”,形容身材有“寬肩的”,“骨瘦如柴的”,“瘦骨嶙峋的”,“纖細的”,“胖呼呼,圓嘟嘟的”...
平時在學名詞和形容詞的用法與區別時,也會帶上對人物的描寫 ↓↓
最后我們來看下人物描寫考前的自評表上都有什么:
1星要求(最低要求):
我能按照人物描寫標準從頭到腳全面細致地描寫人物;
我能按照既定順序描寫人物;
我能使用現在時描寫人物;
2星要求(中等要求):
我能不帶褒貶評判地如實描寫人物;
我能語法正確地組織語言;
3星要求(最高要求):
我能精準使用詞匯表達我想表達的內容;
我能使用豐富多變的語言以及句型/詞匯(句首、動詞)。
目前,孩子們還只是學了人物外貌描述,按照這個趨勢以后還會學習人物動作的描寫、情感和心理刻畫等等。畢竟寫作課上孩子們已經在練習寫小說了,而小說中對角色的塑造絕對少不了這些功力。
不僅是對人物的描寫啦,我可以預感到孩子們將來也一定會學習對環境和物品的描寫,難度是循序漸進逐步增加的,人物外貌描寫是最簡單最接近生活的第一步。
目測德國學校的寫作課我可以寫成一個系列了。關于老師是怎么教孩子寫小說的,因為資料被老師收回去了,我還沒來得及拍照,只能等學期末拿回資
料后再和大家分享了...
為什么要看重人物描寫呢?
此外,我也在思考,德國學校為什么要教孩子寫小說、人物描寫?是要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小說家嗎?
肯定不是。
我認為這是在 通過寫作培養人的表達能力。長大后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寫小說,但是溝通表達卻是在生活工作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的。
詞匯量豐富且精準的表達,顯然是更高效清晰的信息傳遞方式,明顯降低了溝通成本和時間。
人的思維是會受到語言影響的,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如果無法組織成語言、使用恰當的詞匯表達出來,那可能連我們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究竟是什么?
不善于表達的人往往也給人“情商低”的感覺,其實有時候不一定是“情商低”的錯,也可能是“語言能力有限,找不到確切詞匯來表達”造成的。
德國學校教孩子描寫人物、描寫情緒和心理、描寫環境,除了寫作技巧之外,也是在同時增強孩子的表達力、觀察力和感知力,這些基礎能力提高了,情商自然也會跟著提高!
但是這里普通人隨手寫個商品評價就洋洋灑灑幾百字,商品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使用體驗如何,往往言之有物,論據充分而具體,甚至很多時候觀點還挺中肯的。這點上他們從小到大受到的大量寫作訓練一定功不可沒。
本文來自公眾號:悠悠媽德國育兒(ID: yoyomadeguo)
作者:悠悠媽,在荷蘭留學遇見愛情,在沙特讀研感受異域風情,在愛爾蘭工作一人扛過孕期,在德國養育兩枚混血女娃,姐姐“悠悠”8歲,妹妹“然然”2歲,爸爸馬克思是外表爺們、內心細膩的德國社會學家。創立公眾號“悠悠媽德國育兒”,分享中西合璧家庭的有趣人生和文化碰撞,深度洞察德國教育。代表作《兒童情商訓練課》、《跟著德國媽媽學育兒》。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