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愚蠢,是孩子一犯錯就吼他,使勁吼他
#頭條家時光#
(資料圖片)
吼叫孩子不會讓孩子聽話,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如果想培養健康、陽光、優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放棄對孩子吼叫,在理解和鼓勵中陪伴孩子變好。
作者 | 初桃
昨天去接孩子放學時,看見這樣一幕:
一個小男孩耷拉著腦袋從校門口走出來。
他手里拿著一個被摔成兩半的奧特曼杯子,小嘴扁著,低聲地告訴媽媽,杯子被同學摔碎了。
說完,男孩的目光偷偷地瞟了一眼媽媽,神情緊張,明顯是害怕被責罵。
果不其然,這位媽媽眉毛一皺,開始了停不下來的斥責:
“誰讓你把杯子帶去學校的?這下好了,杯子沒了吧?”
“昨天跟你說了別帶別帶,你非要帶。”
“現在又要買新的,又要花錢。”
“我掙錢容易嘛?你怎么一點不懂事?一點不知道心疼我?”
……
聽著這位媽媽斥責主題的不斷“上升”,小男孩的頭埋得更低了,眼淚掉落下來。
作為旁觀者的我,真的是一萬個心疼。
這樣的一幕,其實是很多家庭的常態,當孩子犯錯,不管大小,父母總會毫無意識地開始斥責:
孩子不小心把飯碗打翻,大人張口就是:叫你小心點啦!
孩子忘記帶作業本去學校而被老師批評,大人臉一沉:怎么早上出門不檢查清楚一點?
不管父母的斥責是輕是重,對于孩子而言,都如一把隱形的刀,句句傷人,刀刀致命。
古人言:“愛之深,責之切。”
父母斥責孩子的背后,固然藏著對孩子的愛:希望孩子更好,別再犯同樣的錯。
可這種愛的表達方式,過于粗暴,也很無效。
要知道,犯錯時被斥責和沒被斥責的孩子,20年后將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小時候鄰居家的小姐姐經常跑來我家蹭飯,到了晚上還會賴著不走。
有一次我問她為什么不愛回家,她的眼眶濕了,說:
“我怕我爸媽,他們老罵我,一點小事就罵我。”
的確如此,我時常聽見她們家傳來的罵聲:
“考試怎么又退步了?你成績這么差,以后怎么辦!我們養你一輩子啊?”
“都這么大個人了,連碗湯都端不穩,以后能有什么用?”
“說了一萬次了,睡前要幫忙丟垃圾,怎么昨晚又忘記了?”
一字一句,都如同刀一般,扎進我這個旁聽者的心,更何況是當事人了。
后來,小姐姐高考特意填寫了外省的大學,寒暑假都鮮少回來。
畢業后,她留在了外省工作,逢年過節連家都不回了。
她爸媽有時會拉著我媽抱怨:“這孩子冷漠啊!沒良心啊!”
我和我媽交換個眼神,心照不宣。
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
在家里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漠”,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總被父母斥責的孩子,內心會筑起一堵高墻,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把父母隔離在外。
不僅如此,常被斥責的孩子,在遇到危險時,也會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罵而不敢求救。
曾看到過一則新聞:
孩子半夜發現房間冒煙了,可她卻不敢告訴父母,只好抱著被子去客廳睡。
后來,房間著火了,父母被煙熏醒,報了警,這才免于一場災難。
原來,由于平日孩子常被父母責罵,當房間冒煙時,雖與她無關,可她依然先入為主地認為,父母會責罵她。
所以,孩子寧可獨自面對危險,也不愿向父母求救。
幾米曾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身體上的傷幾日便可痊愈,但心靈上的傷永遠都難以愈合。
父母的一句斥責只有短短幾秒,可卻將成為孩子一生的隱痛。
知乎上曾有個話題:“如果你過得幸福,最想感謝父母什么?”
有位網友的分享特別暖心:“我最想感謝父母在我犯錯時,從不疾聲厲色地訓斥我。”
原來網友小時候愛踢足球,有一次把鄰居家幾盆珍貴蘭花踢落在地。
鄰居氣急敗壞地沖出來罵人,父親也跑了出來。
面對鄰居的憤怒,網友已做好被父親揍的心理準備。
可沒想到,父親只是給鄰居賠禮道歉,然后就把網友帶回家了。
回家后,父親笑著說:
“你腳勁兒挺大呀!以后沒準能踢進足球隊!”
“老爸知道今天不是你故意的。”
“下次咱們可以找一處開闊的地方踢球,你覺得呢?”
接著,父親就帶著他找了一處適合踢球的地方,還陪著他玩了一個下午。
“因為父親從不斥責我,后來不管我做錯了什么,搞砸了什么,我都有勇氣繼續大膽向前。”
《小王子》里有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理解就是一陣清風,吹散孩子心頭的緊張和愧疚,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有位媽媽樂樂的教育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樂樂是一位單親媽媽,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她不但不責罵,反而很支持。
兒子何一禾高一時,因壓力太大想從理科實驗班退學。
這換作一般家長肯定是要臭罵一頓的。
可樂樂只說了一句:“好的。”
后來轉學到了國際中學的何一禾想輟學,自學文學創作,樂樂也是同樣說了句:“好的。”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了不起的媽媽》
兩個簡簡單單的字,給予何一禾的不僅僅是自由,更是一份莫大的能量。
靠著這份能量,只有高中文憑的他自學編劇,還成為了電影《囧媽》的編劇之一。
有人說,孩子犯的錯就像一枚硬幣,正面是錯誤,背面是成長。
孩子犯錯時,父母用理解替代訓斥,孩子便能無畏挫折,不懼失敗,把每一次的錯誤化為成長幸福路上的鋪路石。
不輕易責備孩子、不隨意訓斥孩子,其實是每個家長都懂的道理。
可當自己忙得焦頭爛額,孩子卻在各種犯錯添亂時,家長的怒氣難免會一點即燃。
那么,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抑制住對犯錯孩子的斥責呢?
這3個步驟一定可以幫到您:
1. 穩定情緒,謹記“底線”
兒子去年剛剛進入“可怕的學步期”時,我就跟老公約定:只要不涉及到生命安全,兒子干什么都行,不能責罵他。
有一次,兒子吃飯時不小心把最愛的那只碗打碎了,他一臉懵,杵在原地。
那一刻,我正準備高聲地脫口而出的是:“都叫了你小心一點啦!”
可我想起了之前設下的“底線”,便把話咽了回去,把兒子抱起來問道:“寶寶沒事吧?沒事就好啦!碗碗碎了沒關系的。”
聽到我這樣說,兒子原本緊張的神情總算放松了下來。
其實每個孩子出生時,父母許下的愿望一定是:愿孩子一生平安健康。
只要孩子犯的錯誤,沒有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利益,那么不管是什么錯誤,都是值得我們原諒的。
當孩子犯錯,我們應該做個深呼吸,穩定住自己的情緒,謹記“底線”:只要孩子健康平安,比什么都強。
2. 平常心態,接納錯誤
有人說,父母在教育上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小事化大。
孩子打翻食物、忘帶課本、推搡了小朋友……這些事情很容易被父母用放大鏡去看待。
他們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是需要時間的。
記得小區里有個小朋友特別愛搶玩具,搶不過時還會推人。
有一次他又推了一個小朋友,他媽媽帶著他給別人道歉后,抱著他輕聲地說: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輛玩具車,你想搶過來是很正常的,媽媽理解你。
但我們有更好的方式,比如你可以用你的玩具跟別人交換呀!”
一段時間后,他沒有再搶玩具,而是學會了用自己的玩具去跟別人交換玩。
孩子最會從父母的眼里看到真相。
如果父母能夠平常心對待錯誤,把問題看淡一些,孩子便更有信心去改正。
3. 分析問題,提前立flag
在理解孩子,不斥責孩子后,孩子就能重新回到父母對他的無條件的愛里。
這時,才是父母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刻。
在給孩子分析完問題所在,并提出了改進方法后,父母最好提前給孩子立個flag。
比如,當孩子考卷沒填名字而被打0分時,我們可以說:“媽媽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不會再忘記寫名字了,對嗎?”
比如,當孩子在學校用臟話罵同學后,我們可以說:“爸爸知道你是一個懂禮貌的小朋友,以后再也不會說臟話罵人的!”
有研究表明,當父母給孩子一個正面積極的評語時,孩子會更容易成為這個正面的形象。
因此,多給孩子提前立下正面的flag,孩子就會更有動力去實現這個flag。
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
孩子的幸福,不一定是父母給的;但孩子幸福的能力,一定是父母給的。
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不會隨意斥責孩子錯誤的父母。
因為這群父母知道,自己的嘴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一時沖動的責罵,只會把孩子推出愛的城堡,獨自流浪;
唯有理解和鼓勵,才能讓孩子穩步踏在通往幸福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