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各地的國際高中進入規范調整期,普高資質已逐漸經成為辦學的“剛需”,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高中增設“普高部”“高考部”。在全國高考倒計時之際,國際學校開普高是否有優勢,面臨哪些考驗?這一切都在不斷引發教育界深度關切。
01 學校從生存考慮,或將削弱國際化辦學特色
今年以來,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多所國際化學校都在積極申請普高辦學資質,已具備資質的學校則在著手準備增設“普高部”、“高考部”,還有一部分學校仍在觀望中。國際化學校開普高一方面是政策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現實利益的促使。
多位國際教育業內人士向頂思坦言,變局之下,不少國際學校招生萎縮,原本可容納1200人的校園,目前可能只招到了300多名學生,剩余900個學位需要填充起來方能確保學校正常運轉。否則,校舍、設施空置導致的資源浪費必然消耗辦學成本。
(資料圖)
“投資人從經濟利益出發,往往希望學校能規模發展,在國際教育道路遇阻、普高需求不斷擴張的情況下,增設普高部也是一條新路。”業內人士表示。
但另一方面,開辦普高意味著國際學校必然精力分散,其原本的國際化教育優勢可能會逐步退化。
02 生源尷尬、師資匱乏、資源不足.....面臨諸多難題
多位國際學校一線教師表示,如果開設普高要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沒有優質的生源。曾在北京、廣東等地多所知名國際學校擔任過校長,并參與過普高創校的國際教育人士易霞仔博士分析,辦普高前三年招收的學生通常達不到高考標準。
高中主要包括市區級別的公立重點高中、公立普通高中、私立民辦高中三類,很多學生是在無法進入前兩類學校的情況下才被動落入第三類的。再加上私立高中學費較前兩類普遍更貴,讓不少成績尚可但家境貧困的學生望塵莫及。
因此,民辦學校初創普高往往通過豐厚的獎學金吸引一部分優質生源。每到招生季,各地學校“生源爭奪大戰”也是硝煙四起。
而師資匱乏也是國際化學校辦普高的另一個難點。同國際教育強調個性化發展不同,普高仍以分數為主要的評估標準。要出分,就得有在高考戰線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匠人”帶領。頂思了解到,一些增設普高部的國際學校在招聘教師時,一般要求有體制內的特級教師或高級教師職稱。一線普通教師薪資同國際部老師薪資持平,年薪一般在20萬元左右;資深主任或者首席教師的年薪在50萬元左右。但目前教師招聘市場上,有相關從業背景的老師比較少。
“國際學校普高普通教師薪資不具有明顯優勢,有編制的老師也不會輕易丟掉‘鐵飯碗’。”一位國際教育資深獵頭告訴頂思。還有的老教師教了一輩子“高考”,一進民辦高中,發現學生連初中的內容也不掌握,工作熱情因此也會低落,感到壓抑、沒有成就感驅動。
此外,教研等資源的不足也是國際學校辦普高不得不面臨的難題。易霞仔說,教研水平和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相關,而普高的教研資源往往集中在教育主管部門手中,收費較高的國際化學校通常被視作為公立教育的補充,因此,教研資源還是主要向公立教育傾斜。另外,國際學校開普高除了面臨來自公辦學校的壓力,成熟的普通民辦高中也已經分走了市場上的一大塊蛋糕。
今年3月,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發布《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其中提到,民辦普通高中4300所,在校生497.79萬人,成為中國教育的重要力量。這其中,以“衡水系”為代表的民辦高中的知名度以及升學質量已經超過了公立高中,因此教研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向這些學校傾斜。整體上看,國際學校普高在學科教研方面是被邊緣化的。
普高和國際教育的基因天然不同,這帶來了管理模式不同。曾在華東某三線城市做民辦高中校長的劉玉(化名)認為,普高教師工作模式幾乎是“687”——每天6點多到學校監督學生做早操,忙到晚上最早8點下班,周末也是全天上班。
“老師和管理者們每天的狀態要像學校里升旗的旗桿一樣保持筆直板正,時刻沖鋒,辦普高一定要有‘釘子精神’。”這與國際學校中包容開放輕松的管理氛圍有著顯著差異。
03 國際學校辦普高如何打造“獨家”特色?
面對國際學校入局普高的困難重重,但同時也有明顯的優勢,這些優勢如果運用得好,也能打造出國際普高的特色。
易霞仔分析,國際教育的理念具有前瞻性,比如幸福關懷課程、特色社團等,這些內容可以移植到普高中幫助學生緩解學業壓力。
曾提出青少年“空心病”概念的徐凱文博士在近期演講中提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恐怕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糟糕的時候。
“從統計數據看,很多大學生曾經有過自我傷害甚至放棄生命的經歷,而近些年,這樣的狀況在中小學階段變得越來越嚴重,疫情前后中學校的極端事件的發生比例大概是疫情間的2-12倍。”
近年來,青少年自殘、自殺、失蹤等案例屢見報端。而高壓環境中的普高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需要得到及時排解。所以國際教育理念中的疏導機制、特色課程等先進理念可以共享到普高中。
另外,國際化民辦學校具有靈活的機制,普高學生規模較小,因此課程開設可以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縮減部分課時,同時新增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新增課程內容。“分類分科,分層走班”的教學形式同樣可以落地在普高學校。
國際學校開普高的一個關鍵優勢是構建學生的“多元化通道”,比如把普高和國外的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同DSE等國際化的課程相結合,或者和美術、體育、音樂、表演等藝術類高考相結合,拓展學生的升學通道。
“在市場中,判斷普高開得好不好的關鍵指標是,學生的升學情況。但當生源不佳、師資匱乏時,學生的高考單通道可能就變得局限,所以拓展升學渠道變得至關重要。”易霞仔指出。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國際學校開普高要做到收支平衡至少需要3年時間。學校能否走上這條正軌,考驗的是投資人的格局和校長的領導才能。目前,很多國際化學校的普高辦學剛剛起步,前路仍需探索。
作者 | Zoey
運營 | 天悅
欄目介紹
熱點追蹤:迅速聚焦國際教育界熱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