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總希望學生能成長為有情商的人,不是因為家長不在意智商,實在是智商天注定,而情商卻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鍛煉出來的。
高智商的學生,固然能在成績上名列前茅,但高情商的學生就算成績不夠理想,也能在為人處世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彌補,到哪里都會是受歡迎的類型,自然發展不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遺憾的是,家長在追求把學生教育成高情商的學生之前,往往忽視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也是高情商的,低情商的教育方式,注定難培養出高情商的學生。
一位四年級孩子的家長,分享了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不少家長的共鳴,自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沒想到卻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悔之晚矣。
這位家長的孩子今年讀四年級,是個有些淘氣的男孩子,四年級是小學的一個分水嶺,不僅學習的壓力逐漸上漲,就連作業量也跟著提高了不少。
這位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是比較上心的,因此無論下班之后多辛苦,都會陪著孩子寫作業,可最近她卻發現,升入四年級后,作業中的錯誤越來越多了。
家長很擔心,是學生對學習不上心,對成績也不在乎,因此才會導致錯題越來越多,為了讓學生對作業更用心,家長每次發現錯誤,就會對其批評指責。
批評過后還不忘講道理:反復給學生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告訴他之后好好學習才能找到好工作,學習不好,以后只能去工地,或者送外賣,總之生活會很辛苦。
當然,家長絕不會忘記,向學生訴說自己工作賺錢,供養他讀書有多辛苦,讓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還拿貧困地區的學生作比較:你看那些山溝溝里的學生,他們想學習,都沒有你這么好的條件,你還不好好珍惜。
多數家長都會陷入這樣的教育誤區,認為給學生講道理,就是在家庭教育中負責的體現,只要自己道理講的次數夠多,學生就能明白這些道理背后的含義,同時也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無用的說教對學生的成長沒有幫助,換位思考才是做好教育的第一步
但換位思考,反復的嘮叨,喋喋不休地說這些大道理,只會讓學生感到厭煩,甚至提早出現逆反心理。
教育學家盧梭認為:世界上最沒用的,也是情商最低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可以感動,其中講道理位居榜首,尤其需要各位家長及時止損。
除了前面提到的講道理之外,自我感動則是另一種家長容易陷入的誤區,前不久有一位媽媽,還因為兩塊榴蓮寒了心。
起因是她花了一百多買了個榴蓮,換做平時都是舍不得的,但是家里倆孩子喜歡,就狠狠心買了,開了8房肉,倆孩子一人吃了三塊,剩下兩塊,家長沒舍得吃。
就放進了冰箱,結果第二天想起來這件事的時候,問倆孩子,倆孩子卻說:我們一人一塊已經吃了,家長詫異,試探性的詢問:你們知道吧,媽媽都沒舍得吃。
本以為孩子會愧疚,沒想到根本沒吃這一套,反而質問媽媽:你想吃就別裝,你放進冰箱里,我還以為你不吃,少做這些自我感動的事吧。
雖然孩子的說辭有些激烈,但也很現實,現在的孩子,早已不吃自我感動那一套了,與其繼續陷入這種教育誤區之中,倒不如及時止損。
評論區有不少家長,也深有感觸,一位網友吐槽:自己的小舅媽,給7歲的孩子喋喋不休的講道理,讓孩子學會勤勞,要自己動手。
寫在最后:
結果自己作為家長,從來不收拾屋子。以身作則的說教都未必有效,更何況這種自己都做不到,還和孩子講道理的情況呢,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高情商的父母,都會在實踐中摸索,也會漸漸發現,無用的說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多少幫助,高情商的父母也會慢慢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只有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問題在孩子的角度,其嚴重性和影響的惡劣程度,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在這樣高情商的家庭教育渲染下,孩子自然也能有樣學樣,懂得高情商的奧秘。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