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無數懷揣著激情與夢想的大學生,穿上了學士服,和舍友同學走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在留下過青春回憶的地標前合影留念。
等到他們從學院院長和老師手中接過畢業證,就意味著,校園生活已經劃上了句號,從今以后,要邁向的是為事業打拼的人生新階段。
但是校園中卻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不急著開始人生的新征程,反而在畢業前主動掛科,以求降低學分,推遲畢業時間。究其本心,卻發現這些高校生也有說不出的苦衷。
(資料圖片)
985畢業生紛紛主動掛科,只求能夠延期畢業
說到延期畢業,一般認為是一種被動產生的現象。掛科、學分沒修滿、論文答辯不過關,這些學業上的缺陷一般會造成高校生無法準時和同學一起把畢業證書拿到手。
但近年來,有一些高校生,他們就讀于985名牌大學,成績優秀,能力出眾,是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
但當到了畢業季,有人詢問他們畢業后的打算時,他們卻只能搖搖頭,說出那兩個有些羞恥的字,延畢。
延畢就意味著,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剛起跑就已經落后。在求職過程中,甚至有些公司會把延畢看做污點。
但這些優秀的高校生,為了能夠延遲畢業,甚至在考試中故意交白卷,主動掛科丟學分。
這些雙一流院校的高材生,從考入大學起,就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規劃,或是考研,或是考公,也有很多希望能進入更好的公司開啟人生新篇章。
但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上,只要對就業意向做調查,不管是在什么樣的學校就讀的學生,除了考研以外,大多數都有著考編制的期許,很少會有人選擇畢業后直接進入就業市場。
根據數據統計,23年選擇考研的高校畢業生達到了476萬人。而同年錄取人數卻只有125萬人。這意味著,有超七成的考研者無法一戰上岸,只是浪費了復習的時間。
而當這些考研失利的考生,蜂擁進考公考編的戰場,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變得更加難以獲取成功。
國考失敗,省考失利,事業編考試也沒成功,一次次的敗北給高校生的打擊不是一星半點。他們失去了信心,卻還是依靠著年輕人的一股沖勁,迎接下一次的挑戰。
延畢潮愈演愈烈,隱藏問題發人深省
選擇二戰考研的學生,留戀學校的各項資源。圖書館、自習室,還有價格低廉的學生宿舍和食堂。為了繼續享受校園生活帶來的便利,他們選擇了不按期畢業。
而想要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學生,就更加貪戀學校的環境。延遲一年畢業不僅延長了復習時間,還能在畢業后依然享有應屆生的身份,機會大大增加。
這些選擇延遲一年畢業的高校生認為,畢業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節點,需要認真把握機會。延遲畢業并不是逃避,而是給自己創造無限可能的契機。
延遲畢業被更多的高校生選擇,但這種選擇并不被社會大眾所看好。許多人在為了實現理想,而選擇延期畢業之后,招來了周邊異樣的目光。
傳統的看法中,延期畢業多是因為成績問題被迫無法按時拿到畢業證。因此,大多數人提起延畢,都是負面的印象。
中國人講究的是守規矩,而和身邊同學步調不一致,就會被家長老師判定為不守規矩。但實際上,只要找到了對人生準確的定位,步調不一也沒什么大不了。
不應該把延遲畢業一律化為貶義。被動的延遲畢業可能還能歸結為學習不刻苦,但主動選擇延遲畢業,不正是這些畢業生成熟考慮,權衡利弊的結果嗎。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對人生的規劃都是不同的。別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年輕人的選擇。多一些尊重與理解,少一些偏見與歧視。
但也不能因為少數選擇延畢的高校生得到了成功,就號召所有沒想好未來的學子,都再考慮一年。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面前有機會就要爭取,別以緩沖為名耗費青春。
筆者寄語: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許多高校畢業生選擇用延畢的方式給自己多一年緩沖的時間,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權衡利弊做出的結論。
這些選擇延畢的學生也是想用多出來的時間,豐富自己的履歷,嘗試更多可能。學校和社會應該對這些學生表達尊重的同時,正確的引導。
而社會上也應該更加包容,淡化對應屆生身份的追捧,給畢業生創造更公平更開放的就業環境。
今日話題:你怎樣看待延畢現象?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