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王文湛做客中國網《名人堂》訪談節目
導語:學生之間只有差異沒有差生。只有尊重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是對學生的愛。提出以上觀點的是一位育人者,他是資深教育家、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
王文湛,資深教育家、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國家副總督學。
Q中國網: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公布。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知識本位和應試教育填滿了學校生活的空隙,您是如何理解核心素養的?
王文湛:素質教育的實施,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課堂教學而實現。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功能的主渠道,由小學一年級到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一共上課9522節。學生在校的80%時間在課堂度過。因此,課堂是教育的重點,是教改的難點,是教改的希望。
課程教材的目的是什么,從國家歷史看,我覺得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歷史上的雙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第二個階段:2001年實行新課程,改成三位一體的功能,知識能力、過程方面、態度情感的價值觀,一起改?,F在提出核心素養,我個人認為是課程教材功能的第三個階段。
要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具備最主要的素質是什么,就是核心素養。這對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對人才的成長至關重要,是我們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所在。
王文湛談核心素養、素質教育和綜合素養的關系
Q中國網:核心素養、素質教育和綜合素質,三者之間有什么樣的內涵和聯系?
王文湛:首先先講三個概念是怎么提出來的。素質教育是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會前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第一條實施素質教育,就是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一段比較科學準確地闡述了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包括四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導思想是黨的教育方針;第二層含義,根本宗旨是提高民族素質;第三層含義,重點領域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第四層含義,培養目標是四有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第二條,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徹幼兒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也應該貫徹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個方面。素質教育整個教育系統就是由幼兒園到大學,全社會都要執行。
核心素養最早提出來是1997年,由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提出來的。2006年美國聯合國提出,2002年歐美提出,2005年臺灣提出,2009年日本提出,我們國家是2014年4月8日,教育部《關于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若干意見》提出第一次核心素養。
文件四次提出,第一次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習質量標準;第二次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第三次提出根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教學目標和內容。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的標準;第四次提出,要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是核心素養怎么提出。
綜合素質是1993年2月13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提出第七條:中小學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等素質,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辦出各自特色。
就三個概念我們可以看出,素質教育、綜合素質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提出,是國家最高級別的,是胡錦濤、習近平兩任總書記所強調的。是整個教育的,是全社會的教育的宏觀的發展的指導思想。核心素養是教育部提出來的,是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
這三者的關系,我個人認為素質教育是根,核心素養是干,綜合素質是果。通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核心素養體系,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問題,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一致,是一個整體。
中國網《名人堂》訪談節目主持人 王曉霞
Q中國網:您認為核心素養應該如何落地?
王文湛:我覺得貫徹這三個概念,不管是核心素養,主要就是三點。首先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個放在首位;第二加強校長教師隊伍建設,是落實這三個概念的關鍵;第三要搞好課程教學改革,是落實這三個概念的總體工作。通過這三個措施達到這樣一個目的。
Q中國網:您認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什么?
王文湛:四個字: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第一次提出是2006年8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體學習提出來。胡錦濤講到素質教育,核心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這樣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
什么叫立德?三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怎么樹人?六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學會審美、學會健體。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也可以簡單形象講:一個大寫的“人”字,這一撇是學知,這一捺是立德,把他豎起來叫樹人,學知、立德、樹人。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
Q中國網:您認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王文湛:教師的職責當然主要是教育好學生了,提高教育質量,為國家培養需要的人才。我覺得八個字、四個詞。
第一個詞是信心。教育學生有信心。第一步教育學生相信自己是一個強者、勝任者、擔當者;第二步在此基礎上要努力拼搏、進取、奮斗;第三步要成長、成功、成才。
我們教育中小學生要有進取心態,能行。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是個另類學生,對老師課堂上講的不感興趣,不但自己不聽講,還搞惡作劇,被學校開除。愛迪生的母親是偉大的教育家。第一,教育愛迪生要相信自己能行,能夠成功,能夠成才。第二愛迪生有奇妙的想法,就是小制作小發明,媽媽陪著他一起干,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發明了電燈、留聲機等等。
第二個詞是興趣。每個學生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老師要善于觀察、及早發現、加以培養,使他們更快地成長成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麥克勞德,小學時非常淘氣,把校長的狗給殺了,校長很寬容,你不殺個狗嗎,我罰你干兩件事。第一,畫個狗的骨骼結構圖,再畫個狗的血液循環圖。在校長的處罰下,激發了麥克勞德對生物學的興趣,導致他發明了胰島素,可以治療糖尿病,挽救了千千萬萬人性命。
第三個詞是尊重。老師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隱私、尊重學生的差異。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北京101中學副校長程翔是語文特級老師,教高三時,有個女同學的作文被評為范文在全班朗讀,女同學揚揚自得。剛念完,一個同學站起來,“老師,這篇作文是抄的”,這個女同學立刻低下了頭。校長沒想到發生這種事情,他問同學們這篇文章好不好,同學們說好是好……校長立刻說,好在哪里?同學陸續發言。
校長說,對一個推薦好文章的同學我們怎么辦?要表示感謝。我們能不能形成制度,每周一位同學推薦一篇范文,按原著來讀也可以,抄在作業本讀也可以,但是不要忘了寫上作者和出處。
事后,女同學給校長寫了一封信:當同學揭露時,我的腦袋呼一下就炸了,恨不得鉆到地底去,這輩子算完了。正是校長救了我,給了我尊嚴,我將永遠記住這次教訓,永遠感謝校長的教導。
我覺得程校長處理這件事情,具有教育的藝術性。第一,尊重、愛護、幫助女同學,比直截了當的批評效果好得多,使她心悅誠服,永遠進取,永遠感謝。第二教育了全班同學,如何對同學的過錯過失寬容、理解,嚴于利己,寬以待人。正確用好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是我們教學很重要的素質。
第四個詞是習慣。好的習慣主要在中小學幼兒園養成的。好的習慣比多學知識更有價值。中國有一句諺語,養成好習慣是一輩子用不完的存款,養成壞習慣是一生中還不清的債務。
美國召開諾貝爾獎獲獎者座談會,一個記者問獲獎者,你們認為在大學最重要的是什么?獲獎者回答,不對,是在幼兒園。記者又問,在幼兒園你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獲獎者回答,老師教我們養成好的習慣,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用完東西放回原處,好東西要還給小朋友。長大后,我結交了很多知心朋友,生活上相互關心,科研上相互幫助。這讓我受益終生。
王文湛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
Q中國網:您認為教師的發展道路是怎樣的?
王文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的專業的教師隊伍,可以簡單地用四個詞來講,第一刻苦學習,第二勇于思考,第三大膽實踐,第四扎根課堂。
首先要刻苦學習。終身學習是老師的職業要求,老師以自己的讀書進取,帶領學生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我以校長老師的讀書的問題,再講幾句。1997年,我們全民族每人每年平均讀書5.7本,2015年下降到4.39本,全世界讀書最好的以色列,全國平均每人每年讀書57本,美國55本,俄羅斯50本,我們4.39本,連人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一個不認真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創造力的民族,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可見讀書的重要性。校長讀書老師才會讀書,老師讀書學生才會讀書,學校讀書才會社會讀書。特別是年輕的老師,寶貴的黃金時代要多學習多讀書,努力提高自己。不要把寶貴的青春過度到用于上網、逛商店上邊。
第二是勤于思考。多想想自己,多想想學生,多想想工作。自己到底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今后往哪發展,怎么樣努力,達到自己的人生的要求。多想想學生,對于學生要更多地了解,不能只知道姓名,要知道他的家庭,他的秉性,他的習慣,他的長處短處,興趣愛好。往哪引導,怎么促進他發展。
經過高考改革,高考是3+3,中考是4+X,高考后面的“3”,中考4+的那個“X”都是學生自選,這將決定學生的命運。孩子們很小,很難確定自己今后往哪發展。老師要了解學生,幫助他選擇,老師將決定學生今后的命運,所以要了解學生。
第三多想想工作。怎么把本職搞好,提高教育質量,提高育人的水平,做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四要扎根課堂。一支教鞭、兩支粉筆、三支講臺、四季耕耘是老師的職業特點。課堂是教育學生的陣地。課堂教育要精益求精,一輩子要提高教育質量,即使當了教育局長,當了校長也不要離開課堂。
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介紹他們學校教改的經驗,四句話:走班制,一個學生一個課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四句話就是十一學校教改的總結。我用五個數據來說明這四句話。十一學校一共有4000個學生,4000個功課表,2050個教學班,300個選修課,50個學生社團,這就是十一學校的具體體現。
中國網: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這是育人者王文湛司長對教育的深刻理解。
專訪中,王司長從宏觀政策,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以及教師的專業成長等等方面為我們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讓我們受到非常深刻的啟迪和思考,那么期望我們一線的教育人能夠一起努力,將核心素養真正踐行到教育教學中,也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感謝王司長接受我們的專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