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夏令營遇上清華男,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做客中國網《教育名人堂》
我們都知道,教育不是把桶灌滿,而是把火點燃,夏令營是點燃孩子學習和生活激情的有效途徑。70后、80后的家長們,我想對你們說,成長比成績更重要,夏令營比補習班更重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讓你們的孩子在夏令營中發現更棒的自己吧!
Q中國網:您能簡單介紹一下您的個人成長經歷嗎?
王學輝:
81年出生,天蝎男,在18歲之前都在山西省內度過,99年考入清華大學汽車系,本碩畢業后,畢業即創業。用十年的時間和師兄弟幾個一起來創辦、發展世紀明德,一直到今天。今天是世紀明德掛新三板做市交易的第一天,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大好的日子。
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做客中國網《教育名人堂》
Q中國網:我們國家現在提倡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您畢業的時候是十年前,當時您怎么有創業的想法呢?
王學輝:
當時的創業氛圍沒有今天這么好,雖然那時候也有第一輪互聯網的熱潮,也有一些大學生創業,但是比起現在還是有差距。我畢業以后,在清華科技園啟迪控股工作過一段時間,創業后去跑市場出差,得跟家里說是清華科技園派我出差的。那個時候父母還是認為在清華的企業系統還是很穩定的工作,為什么要自己出去折騰呢!做了一年多以后,有一點點小小的成績,才敢跟家里講,家里才算有點認同。
Q中國網:當時有想過未來是什么樣嗎?如果創業失敗了,您能承擔這樣的后果嗎?
王學輝:
我們是2006年11月9日注冊的,跟很多公司一樣,在創業之前都有一個史前階段。比如新東方俞敏洪,他在創立新東方之前,其實是在東方大學代過幾年課的。馬云在創立阿里巴巴之前,是做過幾年中國黃頁的。
在世紀明德創立之前,我們創業團隊以小公司、項目制的形式運作過幾年,我當時是以輔導員、銷售等各種身份參與。對我們來講,這個項目經過評估,應該不會差到哪去,但是未來有多好,得看我們自己努力到什么程度,當然也要看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當時的創業項目不像現在,比如一個app,一失敗了就血本無歸,什么都沒有。我們的項目相對比較傳統,它有一個保底,需要我們自己努力把它做到最好。
Q中國網:您創業時其實是有了積淀和準備,所以沒有那么多風險。我非常好奇,您是學汽車專業的,怎么做上了夏令營這個項目呢?
王學輝:
世紀明德幾個主要的創始人,我們內部叫“四大天王”,其中有三位是清華理工男。我是清華汽車系的,王勇是清華精儀系的,李巖是清華建筑系的。很多人很奇怪,你們這幾個理工男不務正業,做的夏令營和專業也沒什么關系。
實際上,我們做的事情和大學所學的專業沒什么關系,但是和我們從事的學生工作和社團活動息息相關。大王總做過清華學生會的主席,我做過學生會的副主席,李巖做過系會主席,我們在學生會這個系統中早就認識,感情都非常好。先有感情,再去創業,是這樣的過程。
我們現在做的夏令營活動,其實也是張羅各種學生活動,組織專家報告,這和學生會社團的工作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經常和大家講,確實和專業沒什么關系,但是和我們在大學六七年從事的社團工作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網《教育名人堂》節目主持人 王曉霞
Q中國網:學生時期的積淀包括社會活動的經驗對工作還是有一定的幫助和益處。在您的個人經歷中,您覺得清華大學對您有什么樣的影響?
王學輝:
清華是我一生改變的地方,清華人對母校的感情是非常真摯的,我確實非常感謝清華。我記得很清楚,在我高中剛入學時,當時主管教育的副縣長在開學典禮上講:我們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自建國以來還沒有一個考上清華的,還沒有一個考上北大的,還沒有一個駐外使節……他用了排比句,說了很多。我坐在第一排,好像就把“沒有一個考上清華的”這件事當成了自己的責任,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從那個時候,我就樹立了目標,一定要考上清華大學!
高一寒假時,我們班主任老師在學生評定上寫:“苦干實干加巧干,考取清華大學,實現石樓歷史上零的突破。”這相當于又強化了一下。我在高中三年的目標就更加明確。我在1998年參加高考的時候,離清華的分數線還差一點,所以就毅然決然地又復讀了一年,去山西運城的一所學校。我記得那時候30多人的大通鋪,冬天特別冷,要自己拿柴火燒爐子,那種環境鍛煉了自己。經過了一年的復讀,終于如愿考入了清華汽車系。
進了清華大學以后,一般來講,第一年第二年大家都有所謂的適應期,理想真空期。我自己總結,每6個月目標會變換一次。是出國呢,考研呢,工作呢,從政呢,搞科研呢,還是創業呢?因為大學嘛,價值觀比較多元化,不斷地去轉變。
但是我自己在不斷地做學生工作和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大約是在大四的時候就比較明確了,自己還是比較適合從事創業這個領域。因為我比較喜歡獨立、自由,有自己的想法,第一天寫出方案,第二天就可以落實的感覺,不受太多束縛。我基本上在大四就確定了要往創業這個領域去走,無非就是尋找一些機會。
正好在快畢業時,和王勇師兄聊起這件事。我們早就認識,知道他前面做了這幾個項目,有了鋪墊。當時他在清華紫光,我在清華科技園,我們倆就相互“忽悠著”創業。他先辭職,我也辭職,我們在06年11月9日注冊了世紀明德。
清華對我們的影響,首先是我從高一開始一直的奮斗目標,我們世紀明德現在主要的創業團隊都是在清華認識的。另外是清華這種精神,不管是校風校訓,行勝于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包括陳寅恪先生提出來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是我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進來以后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清華氛圍。清華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們。
Q中國網:志同道合的同學情誼是企業獨特的地方,伙伴之間的信任和價值觀的相同也是企業發展非常扎實的基礎。
王學輝:
是的,只有同心,才能走得更遠。只有同德,才能走得更近。
Q中國網:當時,世紀明德為什么選擇夏令營的項目呢?
王學輝:
大王總做過清華學生會主席,也有一些資源,比如說一些教授,清華北大的輔導員資源。當時所有清華北大的學生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考上了清華北大以后,家鄉父老來了以后,帶小孩參觀的時候就會問道,“你們能不能給他們講講你們學校,講講大學生活,講講你們中學階段是怎么學習奮斗的經歷,給孩子們一些激勵。”
我們正好有一些資源,也愿意做這樣一件事情,因為它偏社會實踐,偏素質教育。我們想,不如去嘗試一下。最早我們去聯系自己的母校,老校長聽了就覺得太好了,正好有這樣的需求,也想讓學生去學校參觀一下,樹立奮斗目標,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一開始我們就以這樣的商業模式:讓清華北大的學生回自己的母校跟校長講,我們師兄有這樣的創業項目,對學生非常有益,可不可以組織學生來感受。我們最早的創業基因和商業模式就是這樣來的,我們稱為:B2B模式下的國內名校游學。
Q中國網:我們創業是具有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因素。首先是學生和家長有這樣的需求,同時我們也有這樣的資源,可以結合在一起。
王學輝:
我們畢業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人生,我很早就在從政、科研、從商這三個領域里邊選擇,我覺得從商比較好。為什么選擇夏令營這個領域呢?很多清華的學生,包括名校的學生畢業以后,可能都愿意去金融機構,或者去網絡公司,或者去房地產公司,當然這些也非常好。但是對我們來講,這些領域已經有那么多優秀的人了,不缺一個兩個。但是我們喜歡的,偏小孩領域的,社會實踐的相對比較苦,所以愿意去的人比較少。我們覺得未必要跟隨大部人走那條路,一方面有這樣的資源,又有這方面的興趣,我們就去做,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選擇的過程,我們覺得我們做的對青少年活動還是比較有社會意義的。
Q中國網:教育行業可能相對于其他行業它是慢的,相對傳統的。資本市場不太過于關注到這個領域,但是其實它是意義非凡的。
王學輝:
我和投資人講,教育領域肯定不會那么性感,比如他們好多項目一年暴漲一百倍,兩百倍,這個其實是很難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本來就是比較慢的過程。但是我認為,教育領域里邊你要堅持5~10年的話,其實收獲還是比較不錯的。包括現在所謂的經濟周期下行,資本寒冬啊,其實教育項目還是非常好的,因為它是抗周期的。
Q中國網:我聽說咱們創建了一個青青部落,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部落?
王學輝:
這個是我們在業務發展過程中的需要。我剛才講了,世紀明德的基因是B2B,就是找學校,做的主要是名校游學產品。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尤其是80后、90后成為家長的情況下,他們的育子觀念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們希望對類似夏令營產品能夠有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不是學校組織哪個活動就參加哪個活動,他們愿意從社會上尋找更加多元的產品,就是面向C端的,自己去報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2015年分拆了一個子公司,主要是面向C端的,就是家長一個個報名的營地式的夏令營產品。像美國的夏令營一樣,依山傍水,環境非常好,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小孩們,在一起進行各種活動和鍛煉。
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做客中國網《教育名人堂》
Q中國網:世紀明德的夏令營區別于同行業的夏令營有什么特點呢?
王學輝:
這個行業是一個萬花筒式的行業,產品可以很多,價值觀可以非常多元化。這個行業有幾個特點:低頻高價,非標準,難評價,季節性強,決策者和使用者分離等等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講哪家產品一定好,因為沒有特別強的標準,所以我期望夏令營能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然,每家都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世紀明德的主營產品是名校游學,我認為名校游學在所有夏令營產品中是一個相對的剛需,它的需求量是最大的。比如我們最開始做的清華北大的勵志游學,其實每個中小學生在中學時代都有一個清華北大夢,這就是一個剛需。我們做出了符合這個剛需的產品,把這一塊做到極致。當然現在不只是清華北大了,我們在上海有分公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在南京有分公司:南京大學;廣州有分公司:中山大學等等,包括國外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等,可以把這個產品本身的品類擴展到非常多。
我們現在也在進行產品的系統性改造,比如國家現在提出的研學旅行,我們也在加強這塊的研究。因為研學旅行本身相當于學校類的課程,甚至要求全部學生停課。比如我們去西安,要研究秦嶺的文化,之前需要有很多調研的背景材料,中間要有實地考察,最后還要有小組的討論,這個研學旅行產品我們現在也在做,它的教育性更高一點。
類似于剛才我提到的青青部落的營地產品我們現在也在做,這樣幾乎是百分之八九十的都是教育,游的成分就很少了。因為在一個營地里邊,來自全球各地的小孩在一起互相學習,同伴教育。所以整個夏令營領域里產品是非常多的,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Q中國網:您覺得夏令營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有怎樣的幫助呢?
王學輝:
我們的一些口號和標語:比如“勵志點亮人生,視野決定未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教育不是把桶灌滿,而是把火點燃”,所以我們做的這個事情,其實并不是從戰術的層面,教會你一道數學題怎么做,一道英語題怎么做,主要從戰略的方向上幫助大家實現目標、激勵或者動機,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以我為例,如果不是因為我們縣長和班主任在高中開學典禮上的這番話,也許我就沒有樹立這樣的目標,我就不會把三四年的時間,每一天每一秒的時間都調動起來,完成這個目標。當然對我個人來講,在中學階段我沒有出過山西,沒有這樣的機會來清華北大,參加五天四夜的活動,沒有師兄師姐帶著,親自同吃同住同學同玩。
以前我看清華的新聞,當高考新聞出來的時候,新聞聯播里邊會出現清華的大門、北大的西門,那時候看著這些畫面,內心就像揣著小兔子一樣,非常激動。如果我當時有那樣一次機會,能夠深度地來這邊感受5天,類似于我們現在做的這樣的產品或活動,那么我接下來的人生道路應該走得會順很多。
事實上,我們有很多的案例,因為每年參加夏令營的主要是中學生,我們讓優秀的大學生去帶他們,通過他們身上優秀的品質去吸引和感召他們,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好多小孩在夏令營結束的當天,和輔導員抱頭痛哭,人生中第一次經歷這樣離別的場景。在之后的三到五年之內,他們跟輔導員老師之間保持著很好的溝通和交流。
因為中學生基本上處于叛逆時期,有好多話他們不愿意和家長講,不愿意和老師講,但是非常愿意和大哥哥大姐姐講,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學習上的,所以保持長期的互動。我們經常看到小孩參加夏令營,三到五年之后,他們真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有的去了清華北大,有的去了北郵北航,有的去了廈門大學、南京大學等等很多很多。
當我們的輔導員招聘新生去帶下一屆中小學生的時候,真的有好多同學走過來說,我當年就是世紀明德的小營員,我考上大學以后,非常愿意去帶我的師弟師妹們,把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求學經歷與他們分享,希望能夠激勵他們。這就完成了一個明德勵志,薪火相傳,完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這個感覺是非常美的。
中國網《教育名人堂》節目主持人 王曉霞
Q中國網:教育不僅是激發,還是傳承,我聽出來了,您所從事的事情和您的個人經歷有關系,因為您曾經對清華有著這樣的向往,所以今天也把這種希望種在了孩子們的心里。您能分享一下,當您看到孩子們抱著輔導員痛哭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和感受嗎?
王學輝:
因為我自己也做過輔導員,明德的核心骨干都要求雙肩挑。一方面要做過輔導員,親身帶過孩子,另一方面也要做一些市場和銷售的工作,親自接觸學校。我自己帶小孩的時候,也是真的非常感動,我們自己和營員們分離的時候也是抱頭痛哭。
對于大學生來講,他們是第一次這樣的經歷,他們從中學到大學還沒有走向社會,在過渡階段,世紀明德正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社會實踐的機會,他們面向的正好是他熟悉的學校和中小學生,周圍的朋友也都是大學生。對他們來講,也比較享受拿自己的成功經歷和中小學生分享,享受被崇拜的感覺,我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傳遞和傳承。
Q中國網:聽您的分享我們感受到很多美好。可以想象到,在世紀明德的發展過程中,可能也會遇到很多艱難,哪些瞬間是對公司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的呢?
王學輝:
要說運營公司,幾乎隨時隨地都在解決問題,很多要解決的兩難的棘手的問題非常多。但是要問起對公司發展最關鍵的階段,我想幾個事情比較重要。一個事情是在2007年底的時候,最早注冊世紀明德,我們和清華大學基礎教育學院之間有個協議,每年交點管理費,就可以以清華大學科技夏令營的名義招生和推廣。
2007年底的時候,學校有考慮,因為我們的規模越來越大,他們也擔心學生的安全問題,提出要解除合作。我們內部的壓力很大,世紀明德剛注冊一年多的時間,就以這個品牌去推廣,行不行啊!當時在這個關口,我們幾個負責人商量,要堅定地脫離清華關系,這是好的。因為一直在清華的庇護之下,可能前期會做得非常好,但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既然要成就一番事業,還是要打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旗號。
2007年底,我們正式與清華大學基礎教育學院友好終止合作協議,以后的所有產品都是以世紀明德品牌去推廣,從清華大學科技夏令營變成了世紀明德勵志修學營。一開始我們非常擔心,事實上沒有太大的影響。到今天我們能夠自己獨立掛新三板,我覺得那個時候的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永遠在清華的庇護下,我們只是清華大學比較好的一個項目,不會做成自己的品牌,也不會做成行業的領導者。
Q中國網:安全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世紀明德在夏令營的活動中如何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呢?
王學輝:
安全第一,我們經常用八個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校長和家長擔心的是安全問題,作為組織者,所有的責任都落在我們身上,當然更擔心了。這么多年來,我們在安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們有安全副總,設立了安全基金。在整個夏令營活動過程中,從離開學校到上火車到五天四夜的活動再到返回學校,我們一共篩選了300多個風險點,每個風險點都有分類,是幾級風險,應該幾級提示。萬一出現問題,我們該怎樣解決。包括我們成立了志愿者應急團隊,每晚上查房,汽車的晨檢等等,我們把預防做到前面。
Q中國網:世紀明德已經進入了資本市場,對于未來,您有什么樣的期待呢?
王學輝:
正如我剛才講的,游學行業里邊有這樣的特點,比較分散。從美國、日本以及世界各地來看,還沒有一家游學類的上市公司。其實在美國曾經有一個大使集團,艾森豪威爾總統創立的一個People to People的項目,曾經有上市,去年因為(形勢)不太好,就退市了。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有一家游學類的上市公司是非常難的。這就是因為它的低頻,高價,非標準,難評價,季節性強,還有教育的公益性強等等原因,比較難以形成規模,目前我們在中國做的應該是史無前例的。
世紀明德利用十年創業,專注專一,正好選擇了名校游學這個相對剛需的產品,同時抓住了B2B的渠道。我們首先做到了規模優勢,我們一年能接待國內游學17萬人的規模。首先我們的規模足夠大,一枝獨秀,又正好遇到了新三板的機會。我認為,這是世紀明德這只腳最適合的鞋,我們要先穿上。
大家知道,資本市場是雙刃劍,我想世紀明德應該把積極的一面用到極致。掛牌新三板,在未來3~5年的時間內實現四聚效應:人才聚集、品牌聚焦、業務聚合、行業巨變。我們自己從業務上繼續生根,同時運用資本的手段做一些參控并股,建立游學的羅馬同門,大家先有業務合作,然后進行資本滲透,水到渠成,融為一體。在夏令營行業里,真正做成上市公司級別,市值百億的公司。
做強和做大都很重要,一開始先要做強,做大以后再做行業內的整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行業太小太分散,是沒有辦法整合的。有些行業如果有資本的介入,進行適當的整合,是能夠提高整個行業協同效應和效率的。
Q中國網:不愧為清華的才子,您對未來有著清晰的方向和縝密的思考,我們也相信世紀明德會走得越來越遠。我們知道您一直從事青少年的心靈成長工作,那您在和兒子的相處過程中,有什么心得呢?
王學輝:
說起小孩,首先是愧疚了。大家知道,創業者隨時隨地在解決問題,我們內部經常講,除了工作沒生活,除了同事沒朋友。非常愧疚的是,前幾年我要經常出差,郵件微信短信電話處理不完,陪小孩少一點,主要是媽媽帶小孩。現在小孩正好也5歲多了,我們夏令營最適合的小孩是8~12歲。我開玩笑和他母親講:學齡前你負責,到了夏令營階段我負責。后面肯定要抽更多時間陪小孩。到了夏令營階段,我是希望他能更多體驗夏令營的活動,我希望能夠樹立孩子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很多事情有自己的判斷和自由的選擇。我們提供了很多機會,讓小孩去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中國網:教育是傳遞和傳承,也是激發和點燃。通過與王董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了,世紀明德為教育行業的創業者樹立了榜樣的力量,同時也激發和點燃著孩子的夢想。感謝王董接受我們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