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的校園里,時常會看見一位慈祥老太太的身影——中等的身材,花白的頭發,步履堅定地經常穿梭于化工學院和精細化工樓之間。她衣著樸素,精神矍鑠,步履健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晴洋溢著慈祥,又透著一股子倔勁兒。她就是四川大學工科杰出教授鐘本和。
2017年11月,這位老太太剛剛度過了她的80大壽,別人這個年紀早就在家中安享晚年,而她仍然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這個看似普通的老太太用60年的時間帶領她的團隊為我國磷化工事業的發展和化工科技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勞。
鐘本和從事磷化工研究近60年,首次提出適應我國國情的“料漿法磷銨工藝”,率領團隊接二連三地攻克了磷化工領域關鍵技術難題。他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急國家之所急,數十載如一日,用川大科技人的堅守和執著,突破我國磷化工領域新技術,開創我國磷肥工業新途徑,在我國磷化工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技術轉型階段都作出了同行公認的重要貢獻,引領了中國近幾十年磷化工行業發展,鐘本和也被譽為我國“磷化工行業的袁隆平”。
30載堅守,首創“料漿法”,齊名“雜交水稻”
鐘本和科研團隊首創“料漿濃縮法制磷銨”新工藝,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結束了我國中低品位磷礦不能生產磷銨的歷史,實現了“料漿濃縮法制磷銨”技術國產化、裝置大型化和成套化,形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磷銨生產技術,解決了我國自給自足生產磷肥的關鍵問題。這一成果徹底扭轉了我國長期依賴進口磷銨生產磷肥的局面,實現了我國糧食增產2562萬噸、農業利潤增收526億元,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料漿法磷銨工藝”的攻破是一段艱苦卓絕而又振奮人心的歷程。20世紀70年代,我國農業發展遇到重大瓶頸,肥料缺磷導致農作物“苗壯實不壯”,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當時國內技術無法實現中低品位磷礦生產磷銨,只能依靠高價進口磷銨。國內的民生需求和經濟發展,迫使國人亟需找到自給自足磷肥的全新道路,這對解決全中國老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至關重要。
那時的鐘本和毅然放棄了寶貴的出國進修的機會,堅守在磷銨研發的第一線。周圍人都替她惋惜,她卻很堅定:“國家的磷礦都集中在西南,解決磷銨生產問題是我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責任。”為了尋找突破方法,她夜以繼日的查閱資料文獻,多次深入工廠掌握生產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料漿濃縮法制磷銨新工藝”。但是當時發達國家生產磷銨的路線都是先中和后濃縮,鐘本和大膽創新提出先濃縮后中和,對此學術界唏噓不已。鐘本和是個執著的人,她認定的事情就一定會堅持到底,而這一次,一堅持就是十幾年。面對質疑,鐘本和頂著壓力埋頭苦干;經費短缺,她就以個人名譽貸款;遇到瓶頸,她就深入工廠,分析解決問題;時間緊迫,她就吃住在工地,披星戴月,甚至接連好幾個春節都不回家;別人的不解,她就用“自己的耐心”攻克“別人的疑心”,不厭其煩的地宣傳新理念、新工藝,以期獲得更多資源來保障試驗的成功。終于,她的鍥而不舍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試驗非常成功!“料將濃縮法制磷銨新工藝”的成功,宣告了我國徹底告別國產中低品位磷礦不能生產磷銨的歷史,頓時轟動全國。
鐘本和在工廠
面對“料漿法”的巨大成功,鐘本和選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她繼續堅守在科研成果工程轉化的一線,實現了“料漿濃縮法制磷銨”技術國產化、裝置大型化和成套化,建設工業裝置100余套,產能近2000萬噸,促使我國從世界最大的磷銨進口國成為大量出口國。團隊集料漿法之大成,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傳承團隊文化,引領行業發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堅持“兩不動搖”——“為國家服務不動搖”、“為工程服務不動搖”是團隊最珍視的傳統。在她的帶領下,團隊一直傳承并堅守這份文化,一路引領著中國磷化工行業的發展。鐘本和一直認為,工程學科的科研一定要立足于國家發展需求,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不要做飄在空中的研究,要把研究落地,實實在在地為行業,為產業,為國家發展服務。”這是她一貫堅持的原則。團隊堅定“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才能推動科研進步”的理念,堅信只有到工廠去,才能夠面向實際,推動科研進步。目前團隊有主要成員21位,形成了老中青梯隊,所有老師都具備豐富的工程化經驗;所培養的學生也要去工廠進行工程實踐。團隊已形成了“以工程導向為主的應用基礎開發”的科研特色。
砥礪奮進,步履堅定,他們不斷突破產業瓶頸
我國磷化工行業雖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滿足了大宗產品的需求,但是仍面臨磷資源的高效和綠色開發問題。面向未來,團隊把國家磷化工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綠色發展視為神圣的使命,不斷推陳出新,突破產業瓶頸,推進磷化工事業健康發展。
鐘本和團隊帶領學生在實驗室探討問題
在磷肥的研發中,他們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針對農業發展所需,緊密結合工業與農業,創新復合肥和水溶肥料的基礎原料。他們致力于擴展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磷資源加工是涉及資源、能源的產品工程,除磷產品外還包括大量的附產物,對其高值化利用,如制備新材料提出了迫切需求。
春風化雨,身正為范,他們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鐘本和團隊堅持科研與教學互促并進,始終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根本任務之一。團隊所有老師均具有豐富的教學和班級管理經驗,平均每人每年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1-2門課程。在他們看來,在科研中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也是對學生的基本責任。已經80歲的鐘本和,現在仍在教學一線躬身前行,甘為人梯,堅持為學生授課。2017年,她又為研究生增設了一門課程。她說:“去給學生們上上課,才能更好地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關心和培養學生。”
鐘本和親自指導學生實驗
如今,這位業界聞名遐邇的磷化工泰斗雖已80歲高齡,但她每天依然早早出現在辦公室,依然參加每一次團隊例會,依然周末會到辦公室加班,依然參加每一次黨組織生活,依然不停地出差開會、進工廠,依然堅持與自己的學生談專業、聊人生。
吳振國是剛加入鐘本和團隊的青年老師,也曾是鐘本和的學生。“鐘老師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來為他切身考慮研究的方向與未來的工作方向,為學生計長遠。” 吳振國現在對于教學的理解和態度深受鐘本和影響,逐漸成長為受學生尊敬和喜愛的老師。
去年才留校工作的鐘艷君老師曾經也是鐘老師的博士生,她說到:“鐘老師的思維非?;钴S,特別討論起學術問題事,那一個滔滔不絕,比我們這些年青人還來勁,能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她血脈里涌動的勃勃生機。”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已是杖朝之年的鐘本和仍在辛勤地耕耘著,她的團隊也在新時代的號角聲中邁著堅實的步伐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