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媒體工具、支付手段的便捷化,人們對優質信息獲取要求的提高,知識付費成為潮流,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創業爆款也由此產生。
在日前舉辦的“新華網第三屆商學院沙龍活動”中,圍繞“知識付費給商學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這個話題,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何欣認為,在付費經濟時代,互聯網改變了知識傳播和轉移的方式,這種消費趨勢的改變,給商學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
那高校怎樣去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呢?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打通了中西部地區,乃至全球優質教育資源雙向傳輸的通道,“給地處西部地區的老師和商學院帶來了一些機遇。”何欣在發言中認為,互聯網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化。高校要利用好互聯網帶來的實現跨區域、跨時空的有效途徑;同時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和教育,“要讓老師們找到在新的實踐情景、理論引領下更為適應的有效的傳授知識的方式”。
和學生一樣,教師也需要為知識付費。何欣表示,“我自己也會花錢去買知識”,他認為,對于一名商學院的老師來說,付費去參加研究型的會議或者其他活動是“對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和更新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要花時間精力去和企業在一起”,“讓我們的前沿理論研究和我們的應用型研究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相互支持”,讓學生獲得更多可以支撐職業發展的知識。
同時他認為,購買了知識付費課程,并不代表擁有知識。“知識信息可以付費獲得,能否將這些信息轉化為自己的活性知識,這實際上僅僅是開始。”最后他提醒各位同學,不管用什么渠道獲取信息,都需要自己投入真正的精力,把它轉化為每個需求者真正的活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