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對外語類高校而言,必須深刻思考新時代如何實現內涵式發展,轉型升級。
語言的產生和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誕生和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從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來看,語言文字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讓不同文明從沖突排斥、非彼即此走向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語言文字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語言文字不僅是交際溝通的工具,更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兼具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特征。從20世紀下半葉直到現在,外國語言文學學科除了地區研究這一明顯的社會科學的特征之外,還開始與計算科學、神經科學、生物學、統計學、心理學,以及大數據分析等進行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并取得了重大進展。
而在這個過程中,外語類院校蓬勃發展。尤其是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外語類高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一輪發展機遇。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們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開放心態,是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入的體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對外語類高校的質量與內涵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對推動我國高等外語教育的結構性調整和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時代,借助“雙一流”建設,中國外語高等教育應進一步服務中外人文交流和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國別區域研究、全球知識構建方面積極作為,站穩前沿,引領全球外語高等教育的發展,并實現內涵式發展。
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牢牢抓住“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的根本性問題,抓好黨建,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以適應新時代對外語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始終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同時,要強化特色,堅持科學的辦學目標,滿足社會對外語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期待。能否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界定“雙一流”的重要標準,新時代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從而培養出一大批了解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以適應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需要。
特別重要的是,要健全促進外語院校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在這方面,上海外國語大學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學校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以“多語種+”作為新時代辦學戰略,深化綜合改革,提高現代大學治理能力,通過推進綜合預算制改革和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兩級管理,實現權力為學校發展運行,資源為師生成長配置。同時,著力探索專業特色型、多語復合型、戰略拔尖型三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原來的單一化、標準化人才培養機制,以學生為中心,增加學生選擇的自由度,提供個性化、自主化的培養方案,著力構建“聽說讀寫譯”五位一體外語院校特色思政體系,重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改變傳統的以聽說讀寫譯為主導的語言教學模式,充實課程設置,基于“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重新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
辦好人民滿意的新時代外語高等教育,中國外語類高等院校使命在肩,當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