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英華蘭Dr Bing
作者:Dr Bing
最近看到國內朋友們還在掙扎,網上各種段子爆梗層出不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實大部分讀者對陽不陽啥的已經看開了,畢竟工作和生活還得繼續嘛。
但主要是擔心娃。
娃陽了后,癥狀是比大人重還是輕呢?
哪些情況就不建議自己扛而是去醫院?
陽了多久還會再陽?
有啥后遺癥嗎?
班里一群娃都陽了,娃還能上學嗎?
大人自己扛一扛就好,說到娃就放心不下,今天咱們就把上面這些問題一次性說清。
問題一:
娃得新冠癥狀會比大人嚴重嗎?
事實上經歷過的家長都會發現,大部分娃比大人癥狀都輕很多。
經常家長們一個個已經氣若游絲半死不活恨不得爬起來寫“遺囑”, 娃子們還是生龍活虎活蹦亂跳喝了中華鱉精樣。
所以相對于娃,一個996的社畜更應該擔心的是你自己啊!
2020年以來,不少國家都統計過不同人群對新冠的反應。
不管是德爾塔還是奧密克戎,不管是美國還是印度,所有數據都反映:娃羊以后重癥比例極低,無癥狀也是最多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有一組最新的統計信息(數據最近更新于2022年11月):
據MPIDR COVerAGE 數據庫報告信息,全球410萬新冠死亡人群中,20歲以內的兒童和青少年,只占到0.4%。
截圖來源:Unicef
看到這兩天網上都是幾歲娃子伺候得病爸媽的段子,笑死個人。
就能發現,絕大部分娃陽了都不咋嚴重,比大人癥狀輕多了,所以不要太焦慮,做好防護,正常對待就行。
即便有癥狀,娃最多見的就是發燒咳嗽流鼻涕之類的,偶爾一些會有腸胃不適,比如嘔吐肚子疼。 但也幾乎都是一次性的,不用擔心。
尤其因為新冠導致死亡的兒童還是非常罕見,所以用不著自己嚇唬自己。
英國有數據統計:每100萬感染新冠的兒童里,有2個會死于新冠。
作為家長,馬上覺得風聲鶴唳警鈴大作,覺得萬一我家就是這兩個,這誰特么能承受?
但事實上,很多普通病的致死率都比這數據高很多,最起碼娃死于新冠的概率比死于流感的要低。
流感大家都能從容對待,到了新冠為啥就炸毛了呢? 不得不感慨,在新冠面前,流感是這么的沒排面。 。 。
當然,重癥和死亡率概率低,也不是說零概率。
問題二:
哪些娃需要格外注意?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有下面這些基礎病的確實要多加注意,因為重癥的比例會相對高:
肥胖癥
1型糖尿病
哮喘
先天性心臟病
早產兒
遺傳性疾病
影響神經系統或新陳代謝的疾病
來源:WHO 世界衛生組織
這些娃子,家長要多留神他的狀態, 看到苗頭不對,就要及時就醫。
問題三:
出現哪些癥狀需要立刻送醫?
娃和成人在面對疾病時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要么不會說,要么說不清,這就需要大人留心觀察。
當有下面這些癥狀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警惕:
持續發燒 (>39°C),對治療無反應
看起來非常不適、呼吸困難、嚴重脫水或昏厥
無法站立或行走
輕度呼吸困難
喝水量少于通常喝水量的一半
中度嘔吐或腹瀉
尿量少于正常量的一半,且尿液呈深色
記得之前鄭州那個幾個月的早產兒就是感染之后上吐下瀉。
但是當時還到處封控,導致醫生不能面診,所以醫生隔空問娃爸娃的狀態怎么樣。
醫生責任心不夠,娃爸也是個不靠譜的,說娃現在已經不拉不吐睡著了(當時娃已經又拉又吐折騰了一天),等后來發現娃不對勁,已經來不及了。
事實上稍微有點經驗就能看出來,這明顯是嘔吐腹瀉導致的嚴重脫水!娃是昏迷了不是睡著了啊!
所以,必要的醫學護理常識,咱們當家長的一定要掌握。
不 要弄得一驚一乍,但也不要無知大膽。
問題四:
娃陽了怎么護理?
在網上看到@澳洲婦幼Dr韓 寫的帖子,給大家搬運過來。
1. 保證孩子舒適度,比如穿蓋合適,不要讓孩子過冷、過熱;選擇寬松、舒適的衣服。
2. 保證孩子休息,但沒必要強迫孩子一直躺著,或者讓孩子睡太多。
3. 盡量保證孩子液體攝入,可以鼓勵孩子通過少量多次喝水或其他液體來保證液體攝入。
4. 如果是母乳喂養的或者配方奶喂養的寶寶,陽性期間,盡量更加頻繁的喂奶。如果媽媽或者寶寶新冠陽了,期間繼續母乳喂養是安全的。
5. 如果孩子發熱、或者看著疼痛非常不舒服,則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注意要按照說明書合理使用,包括劑量、年齡要求等。
家長要多觀察,要學會識別娃病情加重的跡象。
娃陽了,有啥后遺癥嗎?
這也是一個大家 特關心的問題。
新冠后遺癥也叫長新冠(Long COVID),在網上被大家傳得神乎其神。
有人說,陽了之后沒味覺了;
有人說,自己變蠢了;
有人說,自己心虛氣短,頭疼失眠了;
還有人說,自己焦慮抑郁,煩躁不安了。
聽起來感覺陽一次這個人就算是廢了。
但一來,沒有顯著證據證明這些癥狀就是新冠帶來的。
二來,即便確實是新冠后有的這些毛病,那也基本也會在一段時間后就慢慢消失。這玩意它不是永久的。
而最嚴重、反應最普遍的焦慮抑郁,煩躁不安,也不是得病導致的生理性變化, 而 是心理壓力導致的!
而且根 據現有的調查數據,娃子陽后,長新冠癥狀更輕微!因為娃們恢復能力更快,也最沒心沒肺,不容易有思想包袱。
所以大家還是要給自己松松綁,沒事不要想東想西。
問題六:
多久會復陽?多次感染會怎么樣?
現在很大一部分恐慌原因,都是覺得自己陽了之后還會再陽,啥時候是個頭呢?
確切地說,感染之后的確有幾率復陽。
相關研究顯示,感染新型毒株后,再次感染的最短時間已經縮短到了28天!
所以說,感染過一次,28天之后還可能會被感染,確實有些心焦。
但為啥大家會恐慌,我上網看了下,有一種說法特流行——說復陽比首陽會更嚴重,因為對人的免疫力發起重復沖擊,就會導致人的免疫力崩潰。
這事兒是不是真的呢?
首先,沒有證據表明復陽就會更嚴重。
找到@澳洲婦幼Dr韓 的解釋:
對于某種病毒感染、康復后,再次感染時病情更加嚴重的情況,有個專業名字叫“抗體介導的病毒感染增強效應”(ADE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之前提及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就有這種效應。
但是,截止目前,并沒有確切證據提示引起新冠的(COVID-19)冠狀病毒(SARS-CoV-2)有這種效應。
其次,癥狀越來越重的少見,癥狀越來越輕的倒是普遍。
不過怎么說呢,癥狀越來越輕,其實也不是說羊人進化變強了,而是病毒本身一代不如一代了。
就像辣椒如果拿收成的種子繁殖慢慢就會變甜椒,病毒也一樣。
就算之前的泰椒版威力巨大,那流傳到鍋內的版本本身就已經是甜椒版,殺傷力不強,所以這種擔心就更沒啥必要。
問題七:
班里一群娃都陽了,還能上學嗎?
這個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按照目前鍋情,娃子班里真的有羊、陽 ,這學是想上也上不了了。
但也有些娃班里還沒出現感染,家長就早早給娃請了假。
這種事兒就是看個人選擇嘛。
但 說實話,昨天看到一個杭州博主的帖子有句話,覺得有點道理:穹頂已經打開,再套個塑料袋,意義不大啊。
只要家長是在上班的,不是完全與世隔絕,風險就不可避免。 作為娃來說,正常的上學生活也彌足珍貴。
所以這博主做出決定:一直上學,上到陽。
放開了,不是在溫暖的春天,也不是在我們都準備好了的那一天,因為永遠不會有萬事俱備的那一刻。
我們的孩子不是電影的主角,是大背景中那一個,會感染、會生病,也會好起來。
而我們,要上班、要賺錢、會生病也要團聚。
結語
紛亂的時代,不要偏聽偏信,要保持獨立理性地思考。
當做決定的時候,還是要多想一下,有沒有盲聽盲信,有沒有“聽朋友說”,“看網上說”。
以及,目前的態勢,和病毒共存已經不是一個選擇項,而是必須項。
既然是咱們的正面戰場,就坦然迎接吧。
End.
-Bonnie讀書會-
12月22日,Bonnie讀書會將邀請3位香港媽媽和大家聊聊“香港教育與生活”,媽媽們會分享自己在香港育兒的點點滴滴,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長按識別下方海報預約參加直播~
香港媽媽圓桌會
時間:12月2日19:00-21:00
主題:香港媽媽圓桌:國際校、直資校、DSE會考,香港孩子的教育真香嗎?
適合人群:家有0-18歲孩子,希望了解香港教育和生活的家長
內容:
不同時間節點,來港定居的媽媽們分享孩子成長路:
1.帶娃來香港讀書,什么是最佳時間點?
2.直資、津貼、公立和國際學校,香港不同類型的學校有啥特色?
3.香港的國際學校 Vs.內地國際學校,差異與優勢?
4.課外活動、夏令營和補習,香港是否真的從孩子懷孕開始卷?
5.香港DSE的會考有什么特點,可以申請國內和海外大學?
6.在香港讀書,申請香港的大學是否更有優勢,申英美名校和北清交復更有競爭力?
7.老的香港優才計劃VS.新的優才計劃,吸引的是什么人才?
8.語言?房子?醫療?生活成本和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