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軍,是一名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與5個隊友創辦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與企業對接,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和校園招聘問題,幫助大學生做好求職和求職的準備。去年8月,李艷軍和他的伙伴們開始發展提供網格平臺。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和招聘企業的用工需求,和招聘的公司和大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合作,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準確的服務,幫助企業優化招聘流程,降低風險,使校招收更多的簡單和高效,使大學生就業”那么簡單”是他們的目標。
當時,李炎君的傳媒公司有些成員開始求職,需要去尋找校招企業的信息,過程中他們發現,有很多人找工作時信息源匱乏,部分同學去心儀的企業應聘缺乏準備,想要競職成功很難。此外,有些企業薪資和發展前景不錯,但知名度不高,容易被同學錯過。為什么不在求職者和企業之間搭一座橋呢?李炎君的團隊迅速把握機遇, Offer格格應運而生。
Offer格格公眾號是對接學生和企業的平臺,以交流群、公眾號和網站為載體為客戶提供服務,公眾號和網站在運轉上都有企業端和學生端,在企業端舉辦招聘會專場,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校招解決方案;在學生端為求職者提供簡歷修改、私人求職定制等服務。
團隊首先通過學生渠道對Offer格格進行宣傳,前期收獲300多個粉絲,通過在交流群里發布校招信息同時舉辦一些活動,通過粉絲的力量吸引其他用戶的加入。去年9月秋招剛開始時,求職交流群就已達到近2000人。通過舉辦線下交流會,粉絲從2000逐步上漲到3000,今年校招覆蓋了沈陽市各大高校,也實現了在東大畢業生領域100%全平臺覆蓋。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么,應該如何回答?”“面試的時候應該如何自我介紹?”這些都是微信公眾號上深受學生喜歡的內容。打開Offer格格的網站,可以看到“校招”“實習”和“留學”三個圖標。“校招”的界面,“技能培訓”“在線學堂”“私人定制”“簡歷修改”“面試經驗”和“熱門宣講會”等功能呈現眼前;“實習”板塊則包含最新的實習信息;“留學”目前針對的是東北大學在校生,對接東北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以及東北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為學生提供留學信息和動態。在Offer格格網站的首頁,還有熱門消息推送,“值班運營實習生”“產品助理”“市場實習生”的招聘推送,將一手的熱門招聘信息一一展示給求職者。
Offer格格團隊發展到目前為止,已有20名成員,全部由東北大學的在校生和畢業生組成,包括本科生5人,碩士9人,博士2人以及畢業生4人。現在該項目已經在東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孵化。
李炎君認為,Offer格格的亮點是它的精細精準運轉。學生端和企業端兩個端口協調運作,目標鎖定沈陽高校畢業生以及經過層層篩選的用人單位。吸引用戶最重要的服務內容是校招季Offer格格最新、最全面的求職信息和求職技巧的分享,這也是Offer格格的立足之本。平臺在崗位篩選上層層把關,力求把最好的崗位呈現給求職者,為企業找到合適合格的專業人才。
在線下主題交流會上,確定交流會主題,根據崗位需求準備面試真題,邀請HR在活動當天講解公司的招聘標準,準備篩選機制和簡歷修改等工作都是李炎君和他的團隊一手操辦,模擬求職環節和專家點評更是吸引了大批求職的同學。
在校招過程中,李炎君發現很多人對筆試或是面試的流程缺乏了解,于是提出在線下交流會中設計模擬求職環節,幫助同學們了解求職過程,減少因為缺乏經驗而帶來的緊張,在找工作面前,不再束手無策。
求職者李浩說:“交流會和學校里的就業指導課不一樣,技術崗、研發崗、銷售崗、文職崗針對性地指導,我們更能看到不同崗位面試需要的不同特質。”
去年12月,Offer格格團隊承辦了屬于他們的第一場任務:某人才引進計劃東北大學專場,前期宣傳推廣、接收簡歷、統計人數、活動現場布置、秩序維持、企業接待等,兩天的時間帶給團隊的是歷練和積累。
“團隊創立初期我們只有5個人,剛開始也只是發布一些校招信息、面試技巧的軟文,隨后我們慢慢將項目的發展、市場、用戶群體、主營業務進行了梳理,團隊成員也隨之增加,我們通過秋招對項目以及團隊進行磨合,逐步成就了今天的Offer格格。”李炎君說。
初次面臨校招季,Offer格格的用戶數量在暴漲一段時間后逐步放緩,甚至出現了流失。
團隊一起理思路、找原因, 最后發現要打通與學生的聯系溝通渠道,在穩定發布校招信息以及面試技巧的同時,開展線下交流會,即能縮減流失又能進一步開拓推廣。
在業務定位上,李炎君堅決不做大多數,在精準方面下功夫,精準定位,做本地化服務,著眼于校招,把市場做得更精更細,以不同學生,不同企業,不同學校,不同地域多個維度進行展開,真正解決大學生校園招聘和企業校園招人的痛點。
Offer格格計劃在項目發展過程中不斷升級,努力契合當前的市場需求,從沈陽的高校市場,到以二三線城市高校為目標集群,實現優質企業與其的完美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