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冬日的清晨,撲面而來一股清冽的風。家住蒲江的余水洋顧不得寒冷,早晨7點起床,稍作收拾便匆匆趕往西來鎮。他每天堅持在8點前趕到單位,兩年多以來,雷打不動。
余水洋是重慶人,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畢業以后,參加蒲江縣的人才引進計劃來到西來鎮工作。在他看來,放棄科研扎根基層,是從冷冰冰的書本走進煙火氣息的人情味里。
如今,余水洋不僅是西來鎮的一名工作人員,更兼任了鐵牛村的駐村干部,村上的大小事宜,都有他的身影。雖說不再從事科研工作,但專業知識并沒有落下,專業是作物遺傳育種的他,也漸漸地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
“他鄉”變“故鄉”
博士扎根蒲江基層
算起來,今年已經是余水洋來到成都的第十三個年頭了。
余水洋是重慶人,2005年高考后,面對自己還不錯的高考成績,他卻在填報志愿這一關卡住了。選擇到成都深造,背后的理由讓人哭笑不得,“重慶太熱了,我想換個地方。”于是,緊鄰家鄉又氣候宜人的錦官城成了19歲的余水洋心中理想之地。
不過,讓余水洋沒想到的是,這個選擇讓成都從“他鄉”變成了“故鄉”。他一路在成都從本科讀到博士,直到2015年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畢業。
余水洋的專業是作物遺傳育種,找工作時,他偶然了解到蒲江縣的人才引進計劃,恰好要對口招作物學方向的畢業生,“這里離家挺近的,方便照顧父母。”抱著試試的心態,余水洋第一次來到蒲江。
到蒲江的路途上,沿路茂密的植被和農民園子里栽種的果樹讓農學出身的他分外敏感,“這里的自然生態環境很好,特色農作物種植很有優勢,我希望能夠結合我的優勢,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
為此,他婉拒了到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機構工作的機會,放棄了原本相對擅長的科研工作,“繼續做科研,我可能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但跳出來從事別的工作,才更能感知世界的人情冷暖。”
被稱“后勤部部長”
白板寫下工作要點
2015年7月,余水洋上崗了,他的職位是西來鎮事業管理服務中心的基層工作人員。
起初,他身邊常有惋惜的言論表露出來,“周圍很多人覺得,博士下基層很屈才。”感嘆的聲音多了,余水洋也就免疫了,“做科研是從書本上學到知識,但現在是在與基層老百姓打交道中沉淀出的真知。”西來鎮黨委副書記蔣衛至今仍記得見余水洋第一面時他的樣子,“他沒有博士的傲氣,很謙虛、很有禮貌。”
2016年10月,他開始負責黨政辦工作,主要負責單位內部各機構之間的綜合協調,協助處理單位各項日常事務,事多且繁瑣。為了方便監督各項工作進度,余水洋便在辦公室擺上了一塊白板。
走進余水洋的辦公室,這塊白板頗為惹眼,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當天的工作內容。他說,每天上班前把一天要做的工作寫上,下班前把做好的工作擦掉,工作進度一目了然。有條不紊的工作態度讓同事倪斯倩笑稱他是“后勤部部長”。
漸漸地,余水洋發現,搞科研六年時間里養成的嚴謹、細致等習慣有了用武之地,“基層工作是跟老百姓打交道,他們的想法也許只關乎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但對我們而言可能是很重要的信息。”
兩年多的基層歷練,余水洋少了幾分原來的沉悶,多了幾分開朗和健談,他常感嘆,“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在工作中繼續沉淀。”
挖掘資源最缺帶頭人
要當好村民的“保姆”
2015年底,余水洋的工作內容中加了一項:西來鎮鐵牛村的駐村干部。
每周,他要抽出一天時間到村上轉轉,與村干部對接近期村里的大小事宜;村上有公路、溝渠等項目修建時,也需要他給出建設性意見;臨近年關,到村里交接工作時,他還會提上慰問品到貧困戶家里坐坐。
不過,余水洋對自己還有個定位:當好村民的“保姆”。
走進西來鎮鐵牛村,不少魚塘映入眼簾。這個位于蒲江和邛崍交界的村子,以發展漁業和旅游業為主。2016年以前,村民主要種植的經濟作物是柚子樹,附加值并不高,柑橘樹也有,但品質參差不齊。
2016年,農業部在蒲江正式啟動以水果、茶葉為重點的全國園藝作物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三品”提升工作。但這項工作,在鐵牛村吃了不少村民的“閉門羹”。
“以前,村民有過跟風種植導致水果賣不起價的情況,他們怕了。”為了說服村民加入果樹改良提升工作,余水洋現身說法,一遍遍地向村民講解,什么是綠色種植,什么是科學種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我是學作物遺傳育種的,就將專業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說。”一番游說之下,鐵牛村村民也先后加入“三品”提升,對柑橘樹的施肥、掛果袋和日常管理等方面進行改良。
“他也是我們農民夜校的老師。”在鐵牛村副書記王珩看來,余水洋是村上了解外界資訊的一個窗口。稍空些的時候,余水洋會到夜校講課,“他說,村里要長遠發展,要走集體經濟道路,一定要有自己的產業。”
“他之前就一直說,村上的主路太狹窄,影響村子的長遠發展。”2017年10月中旬,鐵牛村的主路開始了擴寬工程,在公路原有基礎上,利用道路邊角,把4米的主路拓寬到5.5米,最寬的地方6米左右。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何融入其中,余水洋也有自己的看法,“農村其實不缺資源,缺的是能挖掘資源的帶頭人,缺的是能帶來新鮮資訊的人。農村要發展更長遠,一定要有屬于村民的集體經濟。”如今,在鐵牛村的集體商討下,也有了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我們打算發展鄉村旅游,已經有了具體的項目規劃。”王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