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那么走出過12位牛劍生的上海阿德科特學校,在迎來新任校長 后會有哪些變化呢?為此,外灘君第一時間拜會了曾被福布斯評為新銳國際化校長的張朝霞校長,聊一聊她眼中的國際化教育。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Lulu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些年,大事連連、黑天鵝不斷。“變化”不招待見,也在情理之中。
前不久,若干學校都經歷了人事變動,引發外界的關注乃至擔憂。其中,包括知名的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
不過,多數擔憂或許都源于信息的不對稱。
為了解詳細情況,外灘君第一時間拜訪了新任校長 張朝霞;一番暢談后發現,這位剛到任的“舵手”幾乎是有條不紊地登上船。對于阿德科特而言,她既不陌生、亦不簡單。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張朝霞校長
說張校不陌生,因為她原是阿德科特蘇州的創校校長,故而與其說是新人到任,倒不如說老校長赴姊妹校;
說張校不簡單,是因為 她的履歷實在光彩奪目:
深耕教育26年,在K12乃至大學的所有階段,在一線教學和學校管理方面,都有過豐富經驗;
熟悉A Level、IB、AP等各種不同國際課程體系;
被福布斯評選為新銳國際化校長;曾向包括牛劍在內的世界名校,輸送過眾多優秀畢業生……
接過同樣資深的前校長車艷麗的棒、在上海阿德科特已然走出12位牛劍生之際,張朝霞如此說道:
“上海阿德科特第六個年頭了,接下來是不是要進入‘守成期’呢?”
她笑著搖搖頭,“ 我來這里,是繼續二次創業的。”
辦學是做標準化的連鎖店?
阿德科特(Adcote),英國本校已有百余年歷史,坐落于達爾文故里,全英名列前茅。上海、蘇州的阿德科特,則分別是其在海外的第一和第三所分校。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校園
老牌頂私以集團化辦學播種全球,并不新鮮,但相信還是有很多人會疑問:
作為分校,上海或蘇州的Adcote“含量”到底能有幾何?集團化辦學與連鎖店是一回事兒么?
1. 理念、質量的統一與高標準
對此張校會心一笑道,即使是討論商業上的“連鎖”,也有兩個概念。其一叫直營店,其二叫品牌授權,即加盟店。“必勝客以前是有加盟店的,但后來全部收了回來做成直營——這是因為,直營店具有質量、標準和理念的統一性。”
從這個意義上講, 阿德科特在中國的分校不是“品牌授權”,而是直營,彼此間的“目標和愿景”完全一致;這也是為什么,張校從蘇州到上海,其實是能夠快速銜接的。
就在今年的婦女節,張朝霞還邀請到各姊妹校,包括英國本校校長Diane Browne女士共聚,舉辦“女性領導力”專項議題研討會。
其精神傳承,可溯自阿德科特的創始人Amy Gough女士,幾位校長共話“她力量”,也是重溫“ 培養自信、求知、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一宗旨和目標。
張朝霞校長在做講座
除了在理念上互通,張校也非常認可質量高標準的重要性。剛走馬上任的她,最近忙得不可開交,其中一項要事,便是積極推進上海阿德科特通過Cognia全球認證。
“通過認證,不僅意味著阿德科特學生的GPA將被全球廣泛認可,這也是對學校發展、教學和管理質量的一個整體認證。”
在張校看來,真正的集團化辦學還不止如此——“未來,我們會在集團層面共享資源、師資以及培訓;現在,我們已經邀請了集團總部的學術總監,讓學術部門落地到上海阿德科特。”她計劃把上海作為重要的實驗田,以此為中心,輻射到其他學校。
2. 教育不是復制式的連鎖
不過,張校也指出,集團化辦學的品牌、質量標準化雖然重要,但教育畢竟不能與商業上的連鎖店、快餐店同日而語。
“教育與其他行業最大的區別在于,教育是人的事業,而人是沒有標準化的。”
故而, 學校、教師的全部服務與智慧,都是要匯入到孩子的需求中去。
個性化,首先是因地制宜。
蘇州阿德科特,起于清末同川公學舊址,是“ 開在園林里的學校”;此情此境,昆曲、古箏、漆藝、木造……這些非遺傳承課堂很自然地生長出來,所謂居今稽古、融匯中西。
蘇州阿德科特學校校園
上海阿德科特呢?選址同樣很特別,她是“ 建在森林里的學校”,坐落于滬上僅有的佘山高地,抬頭即可看到郁郁蔥蔥的天然氧吧,其間矗立天文臺、天主教堂;整個學校是純白色的英格蘭風格,別具特色的塔樓點綴其中,并蓄英倫品質與海派文化,可謂海納百川。
上海阿德科特學校校園
學校有自然的個性,也有校長的個性。
當被問及對上海阿德科特的未來有何具體規劃時,張朝霞頗為嚴謹地表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把藍圖擬定,不現實。
不過話鋒一轉,她確實已經有了不少想法,很多是她“馬上就要做的事情”。
張校的切入點,倒是讓外灘君感到有些意外。
校長也是建筑師:
每寸空間都需貼合孩子需求
來到上海后,張朝霞立馬搬進學校里住。一周起碼有四天時間,與老師、孩子們同吃同住。
于夜深人靜時,她喜歡在校園走走逛逛。
“你知道1號樓、8號樓的樓頂上,還有空置的閣樓么?”張校的同事顯然被問住了——想不到,這位新任校長這么快,就比他們更熟悉學校;但同時也領會到,張校肯定又有什么新的idea了。
張朝霞其實出身于建筑世家。受到父輩耳濡目染,建筑成了她長久的興趣與熱愛,也融入到她的思維方式里。家里每一次裝修,從圖紙到精裝,所有過程都是親力親為。
當教育者有了建筑家的思維,奇妙的火花止不住迸出。
對于張校長來說, 一所好的學校,不是房子和空間的堆砌,而是教育場景的總和;“美的校園”是不足夠的,最緊要的,學校還得實現每處空間的合理化使用,使得空間真正成為孩子學習共同體的一部分;不僅讓孩子覺得有用,還得有意思。
來上海前她便想好,第一步的空間改造計劃,便是 “給校長辦公室搬家”。直接挪到教學樓,嵌入能看到孩子們學習、活動的中心區。
在蘇州時,張校便是如此,她不僅能做到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甚至還能了解他們每個人的愛好、個性和成績。
在校園里實際逛過,她的腦海中立刻塞滿了各式想法。就像不知怎么發現了學校的閣樓一樣,她在很多方面堪稱細節控:
比如她在上海阿德科特的公共空間,看到擺放著的一些桌椅,親自坐上去試試,注意到“如果孩子放了一本書上去,就放不下一個筆記本”,繼而試想孩子聊天、閱讀、學習等各種場景,都會受到限制——那么這樣的空間設計,即便好看,也是需要改進的;
再是,她覺得圖書館的設計還可精進,“盡可能地把所有的門、所有的消防通道都敞開,讓圖書館成為孩子進入校園,最顯眼的一個精神高地”;
再如,心理教室要放到能看見戶外空間,同時又相對私密和獨立的位置,形成一個低飽和度配色的“心靈花園”;
又如,讓校園更多的公共空間變成“星巴克”,和圖書館一起,成為學生的學習中心;校門口空置的八角亭,可以做公民演講角,可以做生物學科的溫室,也可以做寫生亭,甚至是賽艇的游船碼頭……
聽到這些細節外灘君立馬感受到, 這位校長是真的懂孩子們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早在蘇州時,張朝霞便實現過很多驚人的創意。
老校園的一處被鐵欄桿圍起來,填滿了建筑垃圾,她進去后被蚊子“咬得一塌糊涂”,但注意到里頭掩蓋著漂亮的亭子、甚至有太湖石。
一番迅速的討論、計劃后,張校把圖書館的設計師趙鑒重新找回來——蘇州阿德科特圖書館取得全球性獎項認可, 斬獲美國繆斯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便是出自他的手筆。
蘇州阿德科特學校圖書館
“垃圾場”的翻新,更是只用了短短19天的時間。其搖身一變,成為中式頂棚的、全透落地玻璃的藝術空間,和圖書館一樣,兼華美實用為一體,大受學生的歡迎。離開蘇州時,張校還半開玩笑式地說:“我堅信這里將走出藝術家,否則沒道理的。”
她還把同川公學舊址的老食堂,改造成室內馬場;等到馬術隊的水平提高了,又把因為危險而禁止的標槍、鐵餅操場拓展給馬場……
看吧,浪漫和務實這倆詞居然可以放到一起的。
“上海的空間更大、更立體,能做的事情也更多”,張校已迫不及待地要實踐她的設計了,“正因為教育不是一個完全標準化的事業,所以才有趣!”
在諸多個人標簽中, 張校長覺得她最為看重的,其實是“好奇心”。
她說,校長該是怎樣的,就應該是有了想法后,“Let"s do it!”——心態很重要。“校長是這樣的心態,老師才會是這樣的心態,學生才會是這樣的心態……唯有如此,才是能夠打造為學生提供幸福感,為教師提供成就感的學校。”
建一所非典型的A Level學校
拋開名校長的身份,張朝霞首先也是兩個女兒的母親。
姊妹倆一大一小,都非常優秀,很巧,上個月同時拿到UCL和米德爾頓公學的錄取通知。(順帶一提,米德爾頓公學也是阿德科特的合作學校)
張朝霞校長的兩個女兒
張朝霞說, 其實孩子優秀不優秀,首先也是看父母秉持什么心態。
一種心態叫,非牛劍、藤校不可,這種情況下,就好比掙兩萬塊錢,卻一定要買兩百萬的車。如果心態不能做到包容,那么一個人就永遠無法實現財務自由,一個孩子就永遠不會被贊美。
包容,還意味著認識到孩子的不同,并坦然地鼓舞和接納。
張校長的大女兒,直到兩歲的時候才開口說第一句話。這個孩子非常謹慎、敏感,在意周圍環境的反饋,遇到困難會退縮,一個眼神就能令她糾結,但反過來,也比較自律——“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多給她鼓勵、空間和陪伴。”
小女兒呢,則和媽媽非常相像,熱情奔放的“ENTP”,辯論型人格。母子甚至在小數據上都相同。“老二的問題就是,她能花一半左右的精力學習就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要把她放到操場上跑去。”小女兒在蘇州上學時,是多項體育運動的紀錄保持者。
小女兒Lola參加愛丁堡公爵獎徒步旅行
從家庭教育延伸開,現代人都希望孩子最好是成績和素養兼得。然而,教育的過程本身是否做到足夠包容,首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張校表示,阿德科特血統是英式,但她的目標,一定是建設一所“非典型”的A Level學校,要進一步地打破傳統的學校生態。
這種生態的打破,首先比較明顯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1. 融合,而不只是開設新課程
“最近圈子里都在討論,說上海阿德科特是不是要新開IB、AP乃至高考課程,”張校解釋說,這種提法其實不完全準確, 她真正想做的,是把每個課程的亮點融合起來。
在26年的教學經歷中,她帶過幾乎所有流行的課程體系,也帶過體制內高考班。就拿 三大國際課程體系來說,其實每個課程都有自己的特長:
A Level,最能出成績,在每個單科的學術課程中,對教師的培訓也最為嚴謹;
IB,最能培養未來領袖的課程體系,它所錘煉的,是每個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至于AP,美國的特色簡要而言,就是重視通識、強調博雅。
既然都有可取之處,那么便將這些特長都采納。
在張校看來,成績與素養當然是可以兼得的,但前提,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兼收并蓄,課程結構能否做到博采眾長呢?
她希望,今后阿德科特變成一個最像IB的A Level學校,或者最像AP的A Level學校。
2. 素養教育意味著什么
對于女兒的教育,張朝霞的宗旨是“抓大放小”。大的方面,對于她家來說,公德意識是必須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是必備的。有這兩點, 首先成為一個得體的人、在外面讀書也能照顧自己的人。
素養教育就是這樣,有很多個性化的東西,但也有一些普遍意義上的堅持。進一步打破傳統的學校生態,還意味著更加強調素養教育。
不過,哪些素養是需要劃重點的?
張朝霞道,國內沒有“校長”這個專業,我們的校長來自各個方向,有的是管理,有的是數學,阿德科特的總校長李遠,政治學出身,而她自己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
她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探討,“成為校長,恰恰是過往人生中所有學習經驗的總和,是一個典型的終身學習的例子。”
那么, 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素養是她認為學校需要繼續著重的:
其一,溝通能力。
孩子無論讀什么專業,走上工作崗位后會發現,溝通能力是第一位的。
“具體來說,無非是口才和寫作兩方面的能力,因此,接下來我們要在學校反復設置公共演講的場景,同時抓閱讀、強寫作——很多人覺得‘素質教育’是虛的,當然不是,素質教育可以落在非常實際的地方。”
其二,共情能力。
能夠做到換位思考,是人與人之間能夠溝通的基礎。
“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一直將孩子置于象牙塔里,似乎只要書讀得好,其他都沒關系,從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發育需求。”
其三,終身學習力,尤其是對基礎學科能力的重視。
比如張校高中時候學的編程知識,放到現在完全變樣了;現在人工智能爆火,很多人更是說編程沒必要學了,但張校指出,本科階段把數學學好,將來隨便怎么變,大可不必慌了陣腳。
“朱永新教授有句話我非常認同,‘讓孩子過一種幸福的、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對于一所學校來說,是顛撲不破的箴言。”
有遠見的教育者,永遠是提前行動
訪談入闌珊處,張朝霞校長給外灘君看了看她最近的日程,密密麻麻排滿。
這些天有不少人問她,開啟“阿德科特2.0”之際,是覺得機遇抑或挑戰。她的回答是,“我把它當作一個研究課題,大家共同探討。”這是她應對壓力時,獨具一格的思考方式。
近些年,國際化教育一直不乏壓力。三年新冠疫情,復雜的國際關系,革命性的ChatGPT……包括國家對于國際化特色學校的管理,也在日益規范、嚴格。 用總校長李遠的話,就是“國際化特色教育,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生態。”
不過另一方面,張朝霞校長和李遠總校長都一致認同, 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站在高處,先一步聽到風的聲音,永遠是走在政策的前面,而不是“政策拍打到面前才猛然一驚。”
比如近些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早在2016年,張朝霞便擔任婦女聯合會的家庭教育師,對此作了充分準備;
比如國家在2019年下半年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學教育體系,早在2018年,張朝霞便將學校里所有的勞動教育課程開設滿;
近幾年環境、政策的變化,對國際化學校的師資提出更高要求,“早在疫情之前,我們就全面啟動了對所有教師的培訓——當阿德科特成功獲得政府認可的普高資質時,全體教師都已滿足要求。”
當阿德科特的1.0時代已經取得斐然成績,2.0時代,便是在更廣闊的的世界里思考教育,主動超前地布局。唯有如此,方能至上而下地實現從容不迫的、具有“松弛感”的教育。
李遠總校長也認為,所謂政策的收緊,其實代表著一種規范化,而規范化是所有學校的必經之路。 在此基礎上,學校的管理、課程、平臺以及團隊,都需要有自主的升級意識,方能立于不退之地。
在他心目中,張朝霞校長既學貫中西、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廣闊的國際化視野,也有強大的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對于上海阿德科特的下一個五年,未來可期也。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