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出來后,我發現一個高分真相:家庭越松弛,孩子越優秀
【資料圖】
#夏日生活打卡季#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折射著父母的教育態度和智慧。
好的教育,不是要用力,而是懂得松弛,給孩子真正的信任和支持。
作者 | 楓子
最近這幾天,高考成績陸續出爐。
不少學霸查分瞬間的視頻,也刷屏了網絡。
其中有位來自成都樹德中學的袁帥同學,取得了理科711分的優異成績。
面對采訪,袁帥媽媽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特別發人深省。
第一,家長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要在各自的領域努力。
第二,讓孩子專注過程,而不是結果,從而減輕孩子心理壓力,輕裝上陣。
第三,平時和孩子的相處,就以朋友的身份支持他,以媽媽的身份包容他,不過分焦慮。
有位網友這樣評論:
是啊,這幾天我研究了近年來多位高分學霸的家庭教育,也驚訝地發現:
很多優秀的父母,都不會在教育上太用力,而是會給孩子松綁,給孩子支撐,做孩子的依靠。
越松弛的家庭,孩子越優秀。
家庭氛圍不壓迫,孩子心態好
還記得去年自信滿滿走出高考考場的“社牛”男孩張峻彩嗎?
當面對鏡頭時,他曾說“I"m always keeping a low profile”(要保持低調)。
高考出分后,他取得了理科667分的好成績,一眾網友為其點贊: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啊!
事后采訪時,媽媽告訴記者:
那這樣陽光自信的孩子是怎么培養出來的呢?
爸爸說:
看完視頻,網友紛紛表示羨慕他的家庭氛圍。
確實,對于孩子來說,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就是最好的教育條件。
良好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身心放松,舒暢地投入到學習中,保持一個平穩、樂觀的好心態。
張峻彩在剛開始進入高中時,成績也不是很理想,還一度年級墊底。
有一次,他的物理甚至只考了30幾分,多次被老師約談。
但他并沒有氣餒,而是保持平常心,該學習時學習,該打籃球打籃球,該玩時就玩,每天自習結束到宿舍還要和室友們唱上幾曲兒。
最終,良好的心態,加不懈的努力,讓他一路過關斬將,取得優異成績。
來自山東的711分學霸孟令昊,從小家庭氛圍也特別民主。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成績一直曾處在中游,但父母并沒有逼迫他參加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反而一直鼓勵和引導他。
并且支持他在繁重的學習中,兼顧大提琴的愛好,讓他穩住心態,穩步前進,最終逆襲成功。
就像高考狀元楊晨煜媽媽說的:
其實,一個讓孩子感到尊重,民主,安心,支持的家庭氛圍,就是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抱持性環境。
即家長不貶低,不評價,不限制,只幫助孩子正向成長,從而提高孩子心理韌性。
這會給孩子一種感覺:
無論我是好還是壞,都有父母在大后方穩穩地接住我。
成長在這種松弛的家庭,孩子自然擁有對抗負面情緒的能量,自由自在地發展,成長得自信又舒展。
親子關系不緊張,孩子不內耗
復旦王德峰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他一個鄰居和兒子只要一說話就會吵架,眼看馬上要高考了,兒子的成績還在不斷下降。
媽媽又氣又急。
王德峰教授便建議道:
媽媽將信將疑,不再管著兒子,也不再只盯著成績,只是照顧好孩子的生活。
沒想到,一段時間后,自己和兒子之間不僅關系得到了改善,兒子的成績也一步步上來了。
這其實是因為,在關系中有個“水管理論”:
想要讓水順暢地流動,首先就需要水管是通的。
同樣的,對一個家庭而言,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是水管:
如果親子關系松弛和諧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就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保持專注,高效學習。
但如果親子關系很緊張,家庭中就會有一種情緒的對抗,讓孩子長時間深陷焦慮、緊張、內耗的情緒中。
心理學上,把這種負面情緒稱為“有毒的壓力”:
它們會讓孩子身體里的壓力反應系統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從而影響大腦的發育,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所以,想要孩子成績好,父母首先要捋順自己和孩子的關系。
文章開頭提到的袁帥媽媽,就特別建議父母們要跟孩子做朋友,搞好親子關系。
袁帥初一時,因為處于青春叛逆期,和媽媽相處的有點僵。
媽媽沒有指責批評,也沒有說大道理,而是從兒子喜歡的游戲切入,也開始玩王者榮耀。
從而更好地去了解孩子喜歡什么,想什么,進而提供情感的支持與鏈接,滋養孩子的內心。
2018年安徽高考文科狀元鄭辰筱的父母也是如此,始終用穩定平和的情緒,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相處。
女兒學鋼琴,她會無條件地支持;
女兒高二時想外出看看,她就想辦法請假一同出行。
“絕不嘮叨,絕不過多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這是鄭媽媽的原則。
很認同一句話:你跟孩子的關系怎么樣,比你對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一段富有松弛感的親子關系,才能滋養孩子的內心,更容易激發出孩子內在的能量。
把孩子處成朋友,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目光不緊盯孩子,孩子更上進
這次高考,來自廣東佛山的崔茗揚取得了696高分,談及孩子的教育時,媽媽說:
很多學霸父母在接受采訪時,也都覺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沒做,全憑孩子自覺。
但這份“不作為”的背后,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彼此獨立,各自努力。
因為他們深知,當父母把目光都放在孩子身上時,往往很容易產生控制、焦慮、憤怒等行為。
這在心理學上,其實就叫“課題分離”:
即父母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反而才是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今年高考,四川成都張藍月同學取得了712分的理科成績。
據報道,當晚10點查完成績后,張藍月并沒有過多激動,而是繼續按照平時的作息時間去洗漱睡覺了。
面對采訪,媽媽也表示沒有特別意外:
談及教育方法時,張藍月媽媽透露自己幾乎沒有參與孩子的學習。
因為給予了女兒足夠的信任和尊重,女兒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也因為媽媽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做好了自己,反過來也給了女兒一個榜樣,讓女兒對自己有所要求。
優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
還記得被稱為“全能學霸”的安徽理科狀元董吉洋嗎?
她的父母在采訪中坦言,自己并沒有在女兒學習上花太多的心思。
但董吉洋卻說了這么一個細節:
因為父母自己愛看書,她從小耳濡目染,也就認為學習就跟吃飯一樣,是再為正常不過的事情。
還有廣東狀元張恒的爸爸,是一個特別熱愛學習的人。
他考中級繪圖員的時候,是培訓班里年紀最大的學員,當時更是患有嚴重的頸椎病,但張恒爸爸從不抱怨,不放棄,而是一直努力奮斗。
張恒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便也跟著爸爸一樣,努力學好自己的功課。
所以,你看,當父母努力活出自己,做好榜樣時,孩子就站在父母的肩膀和格局上,達到更高的層次。
這就是為人父母的遠見。
做松弛的父母,不靠權威嚴管,逼迫孩子,而是巧妙地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孩子,引領孩子。
曾看過這么一段話:
養育的過程中,父母給予孩子一個怎樣的環境,時間就還你一個怎樣的孩子。
所以,家長們,好好經營好自己,放松神經,修煉心態,父母溫暖有力量,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家庭松弛有愛,才能給予孩子成長需要的營養和能量。
點個“贊吧”,希望你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養育出一個內心有能量,眼里有光芒的優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