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親子專家談教育“絕癥”,看完我連夜退掉了女兒的6個興趣班
#記錄童愿成真時刻#
暑假安排得滿不代表孩子就能學得充實,孩子在玩也不意味著他在虛度光陰。
【資料圖】
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才能過一個不躺平也不焦慮的暑假。
作者 | 楓子
暑假第5天,女兒沒精打采地坐在書桌前,央求我給她一天的休息時間,放松一下。
我覺得她是找借口玩,便拒絕了。
結果做不出數學題的女兒,竟一頭撞在桌子上,還拼命敲打自己的頭,哭著說:
看著女兒痛苦的樣子,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自五年級后,我便禁止了她所有浪費時間的活動,不許看小說,不許學烘焙。
除了學校作業,我還給她買了很多卷子,不僅有人教版,還有黃岡版、教育局版。
好不容易熬到畢業,我怕她初中跟不上,又給她做了個暑假規劃。
不僅每科要完成2套練習冊,還要上6個課外班:
小升初數學提高班,閱讀培訓班,外教一對一英語,以及書法、舞蹈、思維課。
因為害怕女兒落后,我瘋狂擠占女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希望她能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
卻從沒有去想,這種高強度、無間歇的雞血式教育,讓孩子承擔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毀掉一個孩子
就是讓他忙到沒有娛樂的時間
前兩天無意刷到親子專家張敏的一個分享,他從事教育工作28年,一針見血指出很多家長在教育上的“絕癥”:
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導致孩子“沒用”的事做的太少太少。
他說:
是啊,教育最大的失敗,是讓孩子忙到連眺望遠方的時間都沒有,一直做著父母覺得“有用”的事。
《少年發聲》中有個叫小黎的女孩,從小就被灌輸了這樣的價值觀:除了學習,做其它的都是不務正業。
所以她學習特別努力,從不敢松懈,更不敢玩耍。
為了把成績趕上去,她每天6點起床,一直學到晚上10點,除了吃飯,她一刻不停地都在學習。
后來,她更是常常學習到凌晨兩三點,睡覺時間很少超過4小時。
長期超負荷學習,身體最終不堪重負。
她變得全天都很困,很想學,但卻怎么也學不進去,一提筆就會嘔吐。
嚴重時,她幻想自己能就此死去。
最終,她患上了焦慮癥和抑郁癥,只能休學在家。
病態式忙碌,其實比真正意義上的“無所事事”要可怕得多。
《大腦的規則》一書早就揭示了這么一個真相:
一個孩子,在本該肆意玩耍的年紀,卻沒有娛樂,沒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來的學習和擺脫不掉的壓力,或許能取得一時的成績和榮譽。
但消耗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
允許孩子做點“無用”的事
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知名教育家鄭強表示:
允許孩子做點“無用”的事,其實就是為孩子提供加速度。
博主@誕姐曾分享自己的經歷。
她小時候,經常上爬下跳,點火點鞭炮,挖坑搭房子,看各種書,玩很多亂七八糟大開腦洞的東西,但父母從不因為占用了“學習”時間而干涉她。
因為在玩和體驗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她總能聯想到玩過和看過的生活場景,去掌握書本里那些難懂抽象的概念。
比如立體幾何的各種公理,她立馬想像出泥巴搭建的房子,去理解這個空間的點線面。
老師講函數,她就想到挪動小汽車速度不同而導致的時間不同;扔紙飛機力度不同而導致落點的不同;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對孩子而言,很多我們看似無聊,沒用的事,其實蘊藏著能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各種能力。
縱觀每年的高考學霸,他們都不是死讀書的孩子,相反,即便學業再繁忙,他們都要擠出時間做一些“沒用”的事。
比如寫下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的蔣昕捷,從小就喜歡讀閑書,《隋唐演義》《古文觀止》等很多古典小說,他都爛熟于心。
這些被老師家長認作“無用”的東西,最終在那個夏天,不經意間改寫了他的命運。
江蘇省高考文科狀元丁潤陽,從小愛玩圍棋,是“圍棋業余五段”選手。
因為玩圍棋培養了他強大的抗挫折能力,正確的得失心,讓他在考試時一直保有好心態。
一朵花的生長,除了需要土壤、水分和陽光,還需要時間和空間。
孩子也是一樣。
陪伴孩子成長,父母要適當放下對“有用”的執著,允許孩子做一些無用的事。
惟其如此,孩子才能張弛有度,內心豐盈,有精力和心力投入到繁重的學業中。
暑假帶孩子做這幾件事
比補課強100倍
《小舍得》中有句臺詞:
我們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是為了他以后更好地立足社會,但孩子的生活若早早就只剩下枯燥的學習,他是很難過好這一生的。
想到這里,我退掉了女兒不喜歡的那些興趣班,趁著假期,帶女兒做幾件“無用”的事,讓她有一個釋放的出口,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第一件事:玩玩物不一定喪志。
讓孩子走出課本,走出家門,還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1. 帶孩子來一趟旅行
去年,一位爸爸火上了熱搜。
為了改變叛逆厭學的兒子,爸爸便決定帶著兒子去旅行。
他們從江蘇出發,一路經過安徽、湖北、陜西等地,共騎行了9000公里。
一趟日夜相伴的旅行后,不僅改善了親子關系,還開闊了兒子的眼界,改變了兒子對學習的看法。
帶孩子去旅行,成長在路上。
這個暑假,有條件的話,就帶上孩子出門看看吧。
看過世界的寬廣,體驗過人生的百態,孩子才能更從容地迎接生活的風雨。
2. 帶孩子爬一次山
“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在女兒小學時,每周都帶女兒去爬山。
爬山的過程,女兒既可以欣賞花草樹木,又可以觀察動物活動,充分調動了女兒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
另外,途中道不盡的詩情畫意,還為女兒的作文增添光彩。
而成功登頂的過程,則讓女兒學會了堅持。
爬山其實就與學習一樣,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需要孩子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努力。
但只要投入其中,努力堅持,收獲的將是最美妙的風景。
趁著假期,帶著孩子走出城市牢籠吧,去爬一下山,欣賞一下風景,內心豐沛的孩子,才能更好的搏擊長空和遠方。
第二件事:發展孩子沒用的愛好如果說學習是一個耗電的過程,興趣愛好,對孩子來說就是在充電。
允許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里,孩子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還能保持能量滿滿。
1. 養一個小動物
浙江有位媽媽分享了8歲女兒的故事:
女兒要養貓,并在養之前承諾自己會照顧好貓。
但第一次養貓沒有經驗,女兒好幾天沒有給貓鏟屎,愛干凈的貓嫌棄貓砂太臭,便把粑粑拉在貓窩。
女孩直接被臭哭了。
但因為是自己要養的,女孩只好一邊崩潰大哭,一邊捏著鼻子給貓鏟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家庭養寵物,孩子的責任心能提高20%。
養一個小動物,可以讓孩子從被照顧者轉變到照顧者,從而更好地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幫助孩子體諒父母的不易,感恩父母的付出。
2. 學一個技能
網上有個叫龍龍的10歲女孩,從小喜歡做美食。
月餅,提拉米蘇,蛋糕,面包,漢堡......她通通手到擒來。
視頻中可以看到,每次女孩做美食,總是特別陶醉其中,內心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對一些事情癡迷,也許是烘焙、輪滑,也許是畫漫畫,吹口琴......這些技能或許不能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卻能給孩子帶來實實在在的快樂。
這些幸福的時刻,會成為未來治愈孩子一生的光。
第三件事:體驗生活書本上的知識,拉開的是分數的差距,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拉開的卻是孩子的三觀和格局。
1. 當一天家
“華人管理教育第一人”余世維的女兒小時候不懂感恩,經常埋怨媽媽。
他便讓女兒當一天家: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洗碗,一樣不落地做完所有家務。
一天下來,不僅鍛煉了女兒的動手能力,還讓女兒體會到了媽媽的辛苦,感恩媽媽的付出。
瑣碎的家務里,藏著最簡單的成長和修行。
讓孩子當一天家,其實就是教孩子學會謀生與謀愛。
2. 擺一次地攤
生活中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好吃懶做,絲毫不懂得體貼父母掙錢不易。
暑假讓孩子擺地攤就是一個好機會,只有親身體驗過,他才知道什么是來之不易。
河北石家莊,就有4個堂兄弟組團擺攤賣冰棍,大太陽天,熱得滿頭大汗,他們仍努力叫賣。
雖然只賣了七八十塊剛好回本,但他們卻體會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漫漫暑假,別讓孩子只低頭學習了,讓孩子親身感受賺錢的辛苦,他們才能懂事起來,理解讀書的意義。
第四件事:讀閑書作家汪曾祺說:
是啊,閑書不“閑”,它是孩子閱讀路上很重要的一部分,讓孩子擁有富足的靈魂,體會別樣的人生。
下面給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暑假書單。
清華大學高云峰教授說:
暑假最大的功能,是讓孩子暫時逃離密集的學習,松一松,玩一玩。
點個“贊吧”,讓暑假成為暑假,讓孩子成為孩子。
把時間歸還孩子,把生命的陽光灑向孩子,他們的未來才能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