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相關資料圖)
國人也特別重視教育,教育投入可謂不計血本。
然而,現實卻總能看到這樣的新聞:北大畢業生養豬,211名校學生送快遞,985名校學生做環衛工人……以及大量當季畢業生畢業即“失業”。
他們為什么不能發揮專業教育優勢?更有許多畢業后的人發出諸如此類的質疑,為什么我要學?買菜用不著,上班用不著,生活用不著,學校教的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而卡普蘭,一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梅森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作為一個學校的老師,照理不該抨擊現行教育。
但是,在他回首半生教育經歷,又經過6年調查研究后,他在今年新作《教育的浪費》中,卻發表了一番讓世界教育界震動的言論:
· 我們的教育系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學校教育與職場嚴重脫節;教育中,有的學科有價值,但有些學科對畢業后毫無用處……
· 我們的教育癥結是教育過度,并由此導致成本增加、教育溢價、學歷通脹、就業失衡……
· 說到大學,卡普蘭這位內部人士更是毫不客氣:大學老師中的大部分,可從來沒有真實的職場經歷。
而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卡普蘭更從現實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 文憑通脹下,教育更需要考慮投資和回報;
· 相比傳統的應試教育,我們需要更多的職業教育;
· 教育有兩個價值,一是功能性教育,這種教育也不一定完全在學校實現;二是教育內在價值,除了獲取高學歷,接受教育的真正意義……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卡普蘭的兩位愛子,“他倆沒有去學校上學,而是在家接受教育,兄弟兩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真正的高效教育,而不是高校教育。”
盡管《教育的浪費》是犀利審視美國的教育現狀,中美也存在許多差異。但其對現代教育本質的揭露,與當下教育趨勢的不謀而合,同樣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一位讀者說,“我花了20多年才完成整個教育,但至今仍不明白為什么要讀這么久的書,直到我看了這本書。”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作序推薦:經濟學家眼光看教育,對于幫助我們更加深入認識學歷文憑、教育投入、職業教育、學習動力等關鍵性問題,很有裨益。
《教育的浪費》,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眼中的教育投資,探尋教育的真正價值,獻給家長及對教育感興趣的讀者。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