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發生在2009年的9月17日,一年級的一節英語課上。
上課不久,老師發出了第一個指令:“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2頁。” 這句話一般人聽上去絕對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之處,因為才開學沒有多久,孩子們之間的差異應該是不太大,基礎都差不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然而對于教過一年級來的我來說,馬上清楚地意識到,對于一群剛剛入學的小娃娃來說,這個指令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并迅速做到的。實現這個目標至少孩子需要具備這幾項能力——
第一,孩子的聽力沒有問題,他能聽得見;第二,孩子語言發展沒有問題,對于老師說的話能夠聽得懂;第三,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較好,知道上課要聽從教師的要求;第四,孩子的精細動作發育良好,具備迅速翻到12頁的動手能力;第五,孩子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知道12這個數碼在一堆頁碼中的前后位置,擁有快速調整到12頁的能力。
一個簡簡單單的要求,其實對于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也是有著一定要求的,上述幾條,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項,都會讓學生難以完成這個任務。
果然,有些小朋友迅速就找到了12頁,然后充滿興奮地盯著老師看,期待著老師的關注與表揚,也期待著下一步的指令;有些同學則是一頁一頁地慢慢找著,不多久也能找到12頁。可是,也還有一些孩子,卻是完全不曉得“翻到12頁”是什么意思,正在一邊東看西看、一邊手忙腳亂地扒拉著書本,還有一些可能完全就沒有聽見你說的話,正在那里發楞呢。
講到這里,需要請各位家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進度是由誰決定的呢?”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進度是由學生決定的。我們都希望等到每一個孩子都翻到12頁再繼續下面的環節,但實際上,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很大,經常是很難做到的。
那么,再仔細思考一下,進度是由哪一類學生群體決定的呢?如果您不清楚的話,那就讓我來告訴你——課堂的教學進度往往是由中等左右甚至中等稍后的學生推動的。
比如說我們平時在黑板上出一道題目,有的孩子看一眼就知道答案了,我們要做的事情通常是讓他不要說出來,免得影響其他同學思維,老師通常會等到中偏上甚至中偏下的同學已經把這個答案寫出來了,老師可能就需要往下走進度了。
回到上面,當全班有三十幾位同學(共有四十多人)翻到12頁的時候,三十幾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老師的時候,老師就提出了第二個指令:“請大家看第二段。”
而在這個時候,班級里其實還有十幾個同學是沒有翻到12頁的,等到他們終于翻到12頁的時候,他們又完全不能知道現在要干嘛,因為翻到12頁這件事情已經讓他們沒有多余精力去關注下一步的任務,于是就要開始問邊上的同學:“干嘛?現在干嘛?”
身邊的同學正在看第二段,他又不知道你不知道現在該干嘛,于是也是一臉懵,可能就會說:“不干嘛呀!”老師看見了這情景,可能又會覺得你是在影響別人上課,而其實,娃只是真的不知道要干嘛。
回到看第二段的同學,他們當中可能有的人也不需要看,因為他在家里已經背過了,所以只需要瞟一眼,便又開始盯著老師看,表示自己已經看會了。老師這時候說:“哪個小朋友能站起來讀一遍?”
聽到這個要求,那些在家里讀過的孩子就開始舉手了,然后被老師邀請著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讀了一遍。
故事講到這里,請問各位家長朋友:“一個班上,當著全班同學面站起來讀了一遍的孩子,和好不容易翻到12頁不知道干什么的孩子,請問上的是同一節課嗎?是同一個老師的課堂,但是上課的效果是一樣的嗎?”
我們絲毫不會覺得兩個孩子的智商有這么大的差距,但是那個站起來讀的孩子很可能從此以后就會對英語產生較大的興趣,而那個不知道干啥的孩子呢?才上學幾天,很可能未來的命運就會因此發生改變……”
一個學校,究竟是備課組之間的老師的差異大,還是班級學生之間的差異大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吧?
這樣的課堂現狀,其實在班級的課堂教學中,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著,我也多次在文中表明,同樣的口算練習,一個54秒完成,一個390秒完成,你覺兩個孩子上的是同一節課嗎?一道解決問題的的題目,一個瞄一眼就知道答案,一個卻連題目的字都認不全,你覺得他們的聽講效果是一樣的嗎?
從學習的流程上來說的,孩子的學習重要的四個環節是——預習、學習、復習、練習,每個孩子在學習時最好都能保證它的完整性。預習可以有提高聽課效率、培養自學能力、鞏固對知識的記憶等諸多好處,還可以通過預習在課堂上幫助孩子增強對學習的信心,從而建立起學習的興趣。
如果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學習的發生一定是和你原有的經驗、概念密切相關,一定是建立在你對學科知識前期理解的基礎上的,就好比蓋樓房,你只有二樓的基礎,我下一步只能帶著你往三樓去,而不太可能直接讓你進入六樓的……
就像剛才課上的指令,“翻到第12頁”,如果孩子從來沒有這樣的認知基礎,完全不懂得“翻書”“12頁”的概念,或者從來沒有過翻書這樣的動手體驗,可能就需要老師分解要求,一點一點解釋著、示范著、帶領著孩子進行這個操作……
那么,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課堂的教學進度到底是由誰推動的呢?事實上是由中等左右的孩子推動的。也就是說,落在最后的這部分同學,老師恐怕可能很難在課堂上照顧到你的學習節奏,這樣的狀態如果持續下去,你可能就會距離大部隊越來越遠……
有人可能要問了,老師你就是要零起點教學啊,你要關心每一個,照顧每一個呀。說的確實沒錯,我可以做到零起點教學,但是沒有辦法保證你的孩子一遍聽懂;我可以在課堂上關心到每一個,但是沒有辦法保證你的孩子能跟上節奏呀……
親愛的家長朋友,身為老師,我真誠地向您呼叫,這個時候,娃特別需要得到我們共同的幫助,搭建認知基礎,做好課前預習;身為老師,我非常坦率地告訴您,我無比希望在課堂上,既能照顧到九分的同學,又能照顧九十九分的同學,但真常感力不足、很艱難……
新的一學期就要開始了,親愛的孩子們,你們都做好準備了嗎?祝大家開學愉快!
來源:樸素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