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2023教師資格證考試每日一練第156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考試題庫:[各地區試題] [模擬試題] [強化訓練題] [每日一練]
科目一(1-4)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數字推理。題干中,18+14=32;14+2=16;2+6=8。32、16和8成為等比數列,因此,下一個數字是4,即6+(-2)=4。B項正確。
A、C、D三項:均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2.【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類比推理。類比推理就是給出一組相關的詞,要求通過觀察分析,在備選答案中找出一組與之在邏輯關系上最為貼近或相似的詞。本題給出了三個詞語的組合,關系較為復雜。在審題時不僅需要考慮第一個詞和第二個詞的關系,還需要考慮第二個詞和第三個詞的關系,甚至有時還需要考慮第一個詞和第三個詞的關系來尋找“突破口”。通過分析可知,本題中給出的三個詞的邏輯關系為:“茶壺由紫砂制成,而茶壺造型需要雕刻”,也就是說“茶壺是通過雕刻紫砂而成的”。
A項:如果按照題干的邏輯關系,第三個詞應該為動詞,而“油漆”為名詞。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B項:制作布料體現的是布料的生產過程,不能與夾克建立聯系。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C項:生產金屬和電線之間不能建立邏輯關系。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D項:馬路是通過柏油鋪設而成的”與題干中邏輯關系類似,故當選。
故正確答案是D。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真假話問題。真假話問題的命題方法:給出幾個人說的幾句話,然后告知這些話里有幾個為真、幾個為假,由此判斷選項的真假。題干中,小白和小青之間為矛盾關系,兩人的話必有一真和一假。小白、小青和小新三人只有一人說了真話,所以小青的話為真,小白、小新的話為假,則作弊的是小新。B項正確。
A、C、D三項:均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4.【答案】 C。中公教育解析:規律是前兩項之和加2為第三個數。8+10+2=20,10+20+2=32,20+32+2=54,C項正確。
A、B、D三項:均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科目二(5-10)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該理論指出應將成敗歸因于內部、不穩定、可控的因素(即努力)最有利于學生動機的保持。首先,把成就行為歸結為內部因素,會出現較強的情感反應,在時感到滿意自豪,失敗時感到內疚和羞愧;將成敗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題干中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教師直接引導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以達到激起學生未來學習動機、保持動力的效果。因此,B 選項正確。
A 選項,試題難度屬于工作難度這一因素,是外部、不可控、穩定的。
C 選項,運氣屬于外部、不穩定、不可控的因素。
D 選項,能力屬于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
ACD 三項均與題意不符合,故本題選擇 B 選項。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引導和維持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
7.【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該題考查的是成就動機理論。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由兩種有相反傾向的部分組成,一種稱之為力求,即人們追求和由帶來積極情感的傾向性;另一種稱之為避免失敗,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
A 選項,阿特金森未單獨強調平均水平的成就動機,且平均水平的成就動機不會選擇挑戰性任務來獲得滿足,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所以不符合題意。
B 選項,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人在選擇目標和完成任務上也不同,成就動機低的人在完成任務時防止失敗的傾向強,在選擇目標時傾向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難的任務,與題干描述不符合。
C 選項,阿特金森認為,中等水平的成就動機不會選擇挑戰性任務來獲得滿足,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所以不符合題干。
D 選項,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人在選擇目標和完成任務上也不同,成就動機高的人在完成任務上追求的傾向強,在選擇目標時傾向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提高其自尊心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題干中該學生喜歡難度適中的挑戰性任務,符合 D 選項。
綜上可知,ABC 與題意不符,D 為正確選項。
8.【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德育原則知識點。知行統一原則是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題干中老師讓學生學科技進步的知識,又鼓勵學生觀看科技活動是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科技的發展變化,屬于知行統一,因此,A 選項正確。
B 選項,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C 選項,長善救失原則是指教育者要善于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D 選項,正面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BCD 三項均與題意不符合,故本題選擇 A 選項。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道德情感。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是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題干中表述與道德情感一致,因此選擇 C 選項。
10.【參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尤其是強化理論和觀察學習給教育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
(1)斯金納的學習理論中,強化是必要的學習條件,是一種直接強化。班杜拉又提出了另外兩種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班杜拉認為,強化物本身并不能對個體的反應產生任何強化作用,它只是關于行為結果的信息。基于這些信息(知識),學習者就可以形成對行為結果的預期,引發行為動機。如果一個行為得到了強化,這就是在告訴學習者他的行為是對的,是可以帶來獎勵的,那以后他還會那樣做。如果一種行為帶來了消極結果,學習者就知道自己做錯了,以后他就會避免這樣做。人從自己的活動中獲得經驗,活動結果是人類學習的重要信息來源。
(2)實際教學中,結合強化原理可以廣泛采用觀察學習的理論,不但可以使我們超越經由賞罰控制來學習直接經驗的限制,而且可以使我們超越事先設計的學習情境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人的許多社會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的,所以觀察學習對我們進行社會規范教育和道德品質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榜樣,引導學生學習和保持榜樣行為,并為學生創造再現榜樣行為的機會,對良好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對錯誤的行為則給予批評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