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東方IC
郜陽/文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讓我們能夠思考?
(資料圖片)
從如同一張白紙,到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是長輩的教誨和十數年的寒窗苦讀塑造了我們如今的思考力。學習,似乎就是解鎖智能的那把鑰匙。
我們崇尚智能,向往智能,也利用智能改造世界。人類走過農業革命,邁過工業革命,迎來信息革命,去年底,在集群式和聚變式的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后來居上,以超出人們預期的速度成為科技革命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這讓我們相信,人類的智能最終會創造出人工的智能。
今天,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如約在黃浦江畔拉開帷幕——這是上海連續六次舉辦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盛會。因為ChatGPT的橫空出世,這屆大會注定備受矚目:我們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新賽道上沖刺向前?
數十年前,圖靈拋出了時代之問“機器能思考嗎”,將人工智能從遙遠未來步步拉近,奠定了后續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此后,無數計算機科學的先驅開始解構人類智能的形成,希望找到賦予機器智能的蛛絲馬跡。解鎖智能的那把鑰匙,也嘗試著打開人工智能的明天——自20世紀80年代起,機器學習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力量。
電影《我,機器人》中有這樣一幕,主角與機器人展開激烈辯論,面對“機器人能寫出交響樂嗎?”“機器人能把畫布變成美麗的藝術品嗎?”等等一連串的問號,機器人只能反唇相譏:“難道你會?”卻道出了人工智能發展至今所遇到的瓶頸——它缺少了人類“智能”二字所涵蓋的一種迷人特質:創造力。
人類能用詩句寫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樣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能在《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傳世名畫里記錄下當時的市井風光和淳樸民風……我們寫詩、繪畫、譜曲,盡情發揮著創造力去描繪所見所聞所感,這既是智能的意義,也是生活的意義。
如今,人類的創造力正在賦予機器創造力。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和大模型的廣泛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然走向成熟,科學家們沿著機器學習的路,探索出了今天的智能創作。人類已體驗到會寫詩、作畫,甚至能夠與人類自然流暢對話的機器了。“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這是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的一句名言。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正成為人人可擁有的“魔法棒”,將帶來一場深刻的生產力變革,也將影響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主題的后綴是“生成未來”,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火爆為標志,“生成”正成為人工智能領域高熱關鍵詞,驅動新一輪技術升級與產業重構。未來已來,如何生成?走到第六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努力作答。
過去五年,上海將人工智能作為重點打造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持續發力,取得顯著成果——行業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初創企業圈圈集聚,活躍融通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夯實人工智能基礎創新體系,集聚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硬核技術取得突破;海納百川,搭建舞臺,吸引全球智慧,人工智能相關人才從2018年10萬人增長到2022年底的24.8萬人,占全國1/3。
迎接全新智能創作時代的征途,上海同樣要學習,學加快發展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學更好發揮超大型智慧城市綜合優勢,學構建多層次的創新平臺,學全面展開大規模的應用場景……“聰明”的上海,定能建成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高地,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最佳試驗場和重要風向標。
生成未來,申城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