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STEM教育是新時代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已成為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開設STEM課程是發展STEM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國家或地方非營利性組織機構提供的支持或指導型STEM課程、第三方機構提供的直接交付型STEM課程以及學校自主開發或與其他組織合作開發的校本型STEM課程。前兩類課程統稱為“校外STEM課程”,因其打包交付且有很好的服務功能,已成為國內外STEM課程的主要類型。教師可依據全面、詳細的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按部就班地實施,但這種“直接交付的便利”束縛了師生的積極能動性,且不能完全適應每個學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STEM教育的價值,學校必須結合自身學情,進行校外STEM課程的校本化研究。 學校應采用SWOT分析法,對學生、教師、家長、課程、學校管理、社會參與、地理環境和硬件設備等進行系統分析,充分利用優勢,克服劣勢,挖掘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進而提煉出校外STEM課程校本化實踐路徑。 課程目標素養化校外STEM課程校本化實施旨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它實質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細化為必備知識的掌握、關鍵能力的提升及必備品格的培養。STEM教育源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新課程標準、新教材和新的中高考評價體系都強調真實情境問題解決,但在教學實踐中,這又是一個難點和弱點。因此,校外STEM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應確立以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為明線、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暗線的課程目標。同時,問題解決離不開社會實踐和動手操作,也離不開技術支撐和優化迭代的工程設計。STEM課程將科學、技術、數學、人文、藝術等緊密結合起來。課程實施目標可以從科學與工程實踐、要落實的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三個維度進行設計。 課程內容結構化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掌握的必備知識是學生學業發展的基礎,在設計教學時,應將校外STEM課程內容與課程標準及教材中相關知識進行銜接,讓學生體會到STEM課程內容是學科教材學習內容的延伸與拓展。針對學生知識的結構性缺失及課程內容整合中學科知識體系劣構化的問題,應運用大概念或學科大概念對課程內容進行統整。強調大概念的統領作用,并不是把大概念直接教給學生,而是站在系統化的高度,梳理知識體系,選擇恰當的真實問題情境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構大概念。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靈活應用知識建模、思維導圖、工藝流程圖、概念圖等知識可視化工具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教師通過繪制知識建模圖(也稱知識網絡圖),將問題解決過程與課程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課程實施項目化項目式學習通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是STEM教育最典型的學習方式。設計項目時可以直接選用大概念、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來落實教學目標,有效解決學生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分離的問題。項目教學中,應倡導采用交流研討、實踐操作等主動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課程評價多元化課程評價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應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根據逆向課程設計理念,教師需要在確定科學合理的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優先設定課程評價,再設定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而保證“課程目標—教學活動—課程評價”的一致性。具體來說,應先將素養目標具體化為表現性任務,引導學生運用教師設計的評價工具開展自評、互評和師評。問題解決是STEM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評估學生學習效果,應從問題解決過程的角度設計課程學習評價量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項目式學習,應相應地設計小組合作評價量表,評估學生的溝通與協調能力;開展展評活動,可以從展示內容、展現方式與表達、團隊合作及學習效果等維度設計演講展示互評表。有效地進行評價的組織和干預,將其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 課程保障全面化校外STEM課程校本化實施,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學校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障課程順利實施。具體而言,筆者有三點建議:一是建立由教學校長負責的STEM課程管理隊伍,建立完善的STEM課程管理規章制度體系,為STEM課程開發與建設提供資金保障,設置專門的STEM教室。二是建立校內、校外聯動合作的STEM課程共同體,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的師資優勢,統籌相關學科形成STEM教師團隊集體備課,另一方面,與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長久的合作伙伴關系,針對課程實施難點及困惑,積極主動地請相關專家指導,這不僅有利于學校課程建設,而且有利于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三是借助信息技術建設學校課程資源庫,跨界聚合課程資源,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 多年的實踐證明,學校校本化實施校外STEM課程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促進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有效策略。在項目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自經歷工程設計、實驗、科學探究、社會調查、動手制作等活動,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示自己的個性與特長,改變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向能力與素養的轉化。校本化實施校外STEM課程,還能促使教師掌握先進的課程教學理論知識,將自己專業知識與相關領域無縫銜接,靈活整合教學內容,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跨學科素養。 (作者單位系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