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張女士自懷孕以來,對飲食從未加以節制,懷孕期間她的體重增長了近35千克,體質量指數(BMI)高達29。近期,在家休假待產的張女士患上了流感,在一次連續劇烈咳嗽后,她感覺有尿液不自主地流了出來,內褲上濕了一大片。這把張女士嚇壞了,可她的媽媽和婆婆都說這是正常現象,生完孩子就好了。張女士對這些說法將信將疑。
今天,就讓我們揭秘漏尿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資料圖】
為什么會患這種疾病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指因為盆底支持組織薄弱導致的盆腔器官位置和(或)功能的異常。孕期和分娩期的生理變化會導致腹壓增加、盆底支持結構改變,使盆底肌力降低、盆底支持組織松弛。女性分娩過程中,隨著寶寶頭部的下降,盆底的肌肉和神經會持續受到機械壓迫和擴張,如果超出生理性改變所能適應的范圍,就會造成盆底組織結構不可逆的損傷。
剖宮產的產婦雖然沒有經歷分娩過程中胎頭下降的全過程,但是懷胎十月對盆底的壓力也會損傷盆底的承托功能,剖宮產切口對腹壁肌肉的破壞會影響其對盆腔臟器的間接承托能力。因此,妊娠期及產后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易發階段。
出現哪些癥狀要警惕
有的人打噴嚏、咳嗽的時候會漏尿;還有的人說尿特別急,有尿意必須立即去衛生間,根本忍不了,解完小便總覺得沒解干凈,過一會還想去;還有人有陰道下墜感,嚴重時與衣褲摩擦,甚至洗澡時能摸到陰道口有一坨肉;有一些人在為便秘而困擾,排便費力、有不盡感;還有一些人有時候控制不了大便,大便經常弄臟褲子……
其實,上述癥狀都屬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它包含了排尿功能障礙、盆腔臟器脫垂、排便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和慢性盆腔疼痛等一系列問題。
發現患病該如何解決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雖然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孕期及產后出現的漏尿等癥狀也會增加遠期患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風險。因此,新手媽媽不要羞于面對這個問題,應盡早篩查、盡早診斷、盡早治療。盡早篩查指通過盆底肌檢測發現盆底肌肉的問題,及早糾正錯誤的盆底肌模式,再結合居家鍛煉來預防或治療盆底疾病。盡早診斷指通過專業醫務人員的測評,早期發現盆底疾病,避免延誤疾病。盡早治療指到醫院里進行規范系統化的康復治療。若是保守康復鍛煉效果不好,可以考慮進行抗尿失禁的微創手術或是糾治盆腔器官脫垂的重建手術。
如何預防該疾病
居家便捷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預防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盆底肌鍛煉,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凱格爾(Kegel)運動、縮肛運動:我們先要準確地找到盆底肌,想象自己坐在一個彈球上,想通過陰道把彈球夾起來,吸到陰道里。同時保持其他肌肉的放松,不要繃緊腹部、腿、臀部的肌肉。提緊盆底肌,可以保持5秒放松5秒做5次,保持2秒放松4秒做5次,兩種動作交替訓練,每次5~10分鐘,每天重復2~3次。盆底肌鍛煉需要重復練習,需要長期堅持才能達到好的預防盆底疾病的效果;但不要過度練習,盆底肌肉過度訓練會發生勞損,肌肉反而變弱。
二是臀橋:女性平躺在較硬的平面(硬板床或瑜伽墊)上,屈膝使兩腳跟靠近臀部,雙腳與肩同寬,膝蓋之間夾一瑜伽磚使膝蓋稍稍往內收;然后收腹,以肩膀和腳做支點向上抬臀,使身體成為一個平面,大聲數1001、1002、1003……后放下臀部,這樣是一個臀橋。每組做20個,每天做3組。臀橋也是便捷又高效的方法,同時也增加了身體內外核心的力量,對腰疼、腰椎前凸也有預防和治療的效果。
每位新手媽媽都可以進行盆底肌鍛煉和臀橋運動,保護盆底的排尿、排便、支持等功能,預防盆底疾病或擺脫盆底疾病的困擾。
文: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婦科中心 孫智晶 范國榮
編輯:劉洋 李詩堯
校對:于夢非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