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十喻詩 幻詩,十喻詩 幻詩蕭衍,十喻詩 幻詩的意思,十喻詩 幻詩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這12篇文章還不能滿足您的需求,您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十喻詩 幻詩,十喻詩 幻詩蕭衍,十喻詩 幻詩的意思,十喻詩 幻詩賞析相關的文章。
【資料圖】
篇1:十喻詩 幻詩,十喻詩 幻詩蕭衍,十喻詩 幻詩的意思,十喻詩 幻詩賞析
十喻詩 幻詩,十喻詩 幻詩蕭衍,十喻詩 幻詩的意思,十喻詩 幻詩賞析 -詩詞大全
十喻詩 幻詩作者:蕭衍??朝代:南北 揮霍變?nèi)小?/p>
恍惚隨六塵。
蘭園種五果。
雕案出八珍。
對見不可信。
熟視事非真。
空生四岳想。
徒勞七識神。
著幻是幻者。
知幻非幻人。
篇2:十喻詩 夢詩,十喻詩 夢詩蕭衍,十喻詩 夢詩的意思,十喻詩 夢詩賞析
十喻詩 夢詩,十喻詩 夢詩蕭衍,十喻詩 夢詩的意思,十喻詩 夢詩賞析 -詩詞大全
十喻詩 夢詩作者:蕭衍??朝代:南北 甘寢隨四坐。
蓋睡依五眾。
違從競分諍。
美惡相戲弄。
出家為上首。
入仕作梁棟。
色已非真實。
聞見皆靈洞。
長眼出長夜。
大覺和大夢。
篇3:十喻詩 如炎詩,十喻詩 如炎詩蕭衍,十喻詩 如炎詩的意思,十喻詩 如炎詩
十喻詩 如炎詩,十喻詩 如炎詩蕭衍,十喻詩 如炎詩的意思,十喻詩 如炎詩賞析 -詩詞大全
十喻詩 如炎詩作者:蕭衍??朝代:南北 亂念矚長原。
例見望遙{火向}。
逶迤似江漢。
泛濫若滄溟。
金波揚素沫。
銀浪翻綠萍。
遠思如可取。
近至了無形。
熱緣熱惚逼。
渴愛渴心生。
篇4:十喻詩 靈空詩,十喻詩 靈空詩蕭衍,十喻詩 靈空詩的意思,十喻詩 靈空詩
十喻詩 靈空詩,十喻詩 靈空詩蕭衍,十喻詩 靈空詩的意思,十喻詩 靈空詩賞析 -詩詞大全
十喻詩 靈空詩作者:蕭衍??朝代:南北 物情異所異。
世心同所同。
狀如薪遇火。
亦似草行風。
迷惑三界里。
顛倒六趣中。
五愛性洞遠。
十相法靈沖。
皆從妄所妄。
無非空對空。
篇5:十喻詩 干闥婆詩,十喻詩 干闥婆詩蕭衍,十喻詩 干闥婆詩的意思,十喻詩
十喻詩 干闥婆詩,十喻詩 干闥婆詩蕭衍,十喻詩 干闥婆詩的意思,十喻詩 干闥婆詩賞析 -詩詞大全
十喻詩 干闥婆詩作者:蕭衍??朝代:南北 靈海自已極。
滄流去無邊。
蜃蛤生異氣。
闥婆郁中天。
青城接丹霄。
金樓帶紫煙。
皆從望見起。
非是物理然。
因彼凡俗喻。
此中玄又玄。
篇6:贈逸民詩 十,贈逸民詩 十蕭衍,贈逸民詩 十的意思,贈逸民詩 十賞析
贈逸民詩 十,贈逸民詩 十蕭衍,贈逸民詩 十的意思,贈逸民詩 十賞析 -詩詞大全
贈逸民詩 十作者:蕭衍??朝代:南北 風光綠野。
日照青丘。
孺鳥初飛。
新泉始流。
乘輿攜手。
連步同游。
采芳中阿。
折華道周。
任情止息。
隨意去留。
篇7:馬詩·其十原文及賞析
馬詩二十三首·其十原文及賞析
原文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譯文
亭長載著駿馬急忙劃槳橫渡烏江,神馬烏騅在向著寒風悲泣。
王啊今天已經(jīng)解劍自刎身死,我到哪里再去尋找蓋世英雄!
注釋
榜:船槳。
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項羽自刎于此。一作“江東”。
神騅(zhuī):神騎的烏騅馬,項羽的坐騎。騅,毛色黑白相雜的馬。
君王:一作“吾王”。
賞析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這兩句,寫的是兵敗后的項羽把烏騅送與他人,而烏騅馬卻依戀故主,故而“泣向風。”這兩句給全詩籠上了一層悲涼的色彩。自古以來,一直是駿馬配英雄,但項羽此時已經(jīng)是英雄末路,因而他才要將烏騅馬送人。這就說明了英雄與駿馬也始終不能長久相伴。“泣向風”既寫出了烏騅馬對故主的眷戀,也寫出了對項羽英雄末路的境遇的悲憐。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這兩句表達了對烏騅馬今后狀況的同情。是作者代替馬說出辛酸的話,充滿著無限悲情。英雄已逝,烏騅馬失去了知己,充滿無處依托的迷茫。而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身的寫照呢。李賀一直自詡為“唐諸王孫”,覺得自己應當擔當起護國安民的重任,而且,他十分聰慧,少年得志,自負甚高,但科舉和仕途卻十分坎坷,得不到重用。這是用擬物的手法寫人,實際也是寫他自己。作者有如烏騅馬的才華,但卻苦于沒有像項羽這樣的英雄來發(fā)現(xiàn)自己,重用自己。作者是英雄,卻找不到能重用自己的明主,表達了李賀自身懷才不遇的"悲憤感。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篇8:《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1、白日淪西河:太陽落山。淪,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
2、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蕩蕩,廣大。景,通“影”,月光。
3、時易:時節(jié)變換。
4、夕永:夜長。
5、欲言無予和(hè),揮杯勸孤影: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無予和,沒有和我應和的人。揮杯,舉杯。
6、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擲,拋開。騁,馳騁。這里是指大展宏圖。
7、終曉:直到天亮。
篇9:《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對于人類生活來說,其意義乃是長青的。《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yè)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xiàn)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①“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xiàn)開一幅無限擴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nèi)ヒ箒恚枪怅幜魇拧N靼|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xiàn)。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并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
②“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nèi)ヒ箒碇惶囟〞r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jié),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jié)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③“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蕩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
④“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舍晝夜,并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云:“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tǒng)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qū)崿F(xiàn),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⑤“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jié)蒼涼無盡。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yè)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xiàn)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于此。
篇10:《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升起。
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風吹入戶,在夜間枕席生涼。
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jié)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
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這件事滿懷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靜。
篇11:《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篇12:喻理詩鑒賞的技巧參考
喻理詩鑒賞的技巧參考
中華詩詞一般都以抒情為主,寫景、敘事為輔,而在詩詞中闡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議,宋人嚴羽就認為“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這是十分錯誤的。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也曾指出:“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不盡然”,同時他還指出:“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其實 初中化學,沈德潛的看法還不夠完整,詩詞中的說理也不全是通過議論來表達的,有的詩人通過描寫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的詩人通過抒情來說理,如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當然,也可以通過議論來說理,只是詩詞中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jié)合來表達的,如杜甫的“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判斷一首詩或一聯(lián)詩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與判斷詠物詩詞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潛心思索,仔細分析,切不可穿鑿附會。而使用辯證法來分析,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下面就介紹一些說理詩詞鑒賞的要訣,以期提高的鑒賞。
首先要學會判斷一首或一聯(lián)說理詩是否是詩。
先看一下理學家邵雍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兩句詩,理學家以陰陽學說為理論依據(jù),闡述了在陽氣初動之時萬物尚未萌發(fā)。很明顯,這是理語,而不是詩語,因為他所寫的既無形象,也無感情,沒有詩味,沒有詩趣。再看一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先描繪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態(tài),再以西施為喻,寫出西湖的神韻,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給讀者以藝術美的享受。在此基礎上闡明了一種美學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審美價值,可以說是善狀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詩中所闡明的道理絕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繹,而是通過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藝術手法來表達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說出來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詩。我們可用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題來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題曰:“這兩首絕句主要有哪三個特色?試結(jié)合原詩作深入而簡要的分析。”解答前要做這樣的思考:詩中說理是溶理于詩,使理富有詩味,具有理趣。這兩首絕句正是憑借具體形象來說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離形,故能發(fā)人深省,使讀者能獲得藝術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獲得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果。二是善于運用比喻來說理,富有形象,讀來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詩中喻理常用的幾種方法。
這一問題在開篇中已經(jīng)提及,再做點扼要的說明:鑒賞任何一類詩詞都有其獨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對,答起題來弄不好就會砸鍋,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下面就分條加以闡述:
1.在形象的描繪中蘊含道理。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行。詩人在創(chuàng)作之初本不想說理,只想描繪景象,以抒發(fā)自己的某種情感,可不經(jīng)意間卻產(chǎn)生一箭雙雕的絕妙效果。還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例,全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對草的描繪的初衷是表達別情,不經(jīng)意間卻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思,使人聯(lián)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無窮無盡。據(jù)說,這首詩是白居易初到長安時獻給當時大詩人顧況的,顧況大為贊賞,為之改變態(tài)度。究其因,正是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lián)詩的嗟賞,而忘了詩中頸聯(lián)犯了合掌之忌。我們可用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出一道題:“頸聯(lián)是千古傳頌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請作較深入的分析,并說說今天人們又能賦予它什么樣的新意義?解答前應作如斯考慮:詩詞的哲理和意義大多從景物的描寫中表現(xiàn)出來,雖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也有不少景語不但有情還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競發(fā);枯樹前頭,萬木爭榮。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發(fā)展,新陳代謝總是要繼續(xù)下去的。新的意義是說明新事物總要代替舊事物。”
2.在抒情之中蘊含道理。
前文已經(jīng)說到過“詩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蘊含理趣,確實可以令讀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許多千古傳誦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結(jié)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來具體闡述一下這一問題,詩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很明顯,這是一首送別詩,抒發(fā)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頸聯(lián),在抒情中蘊含著“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遠隔萬水千山,感情也不會變成淡薄,依然還和住在一起時一樣”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氣象壯闊,詩味雋永,獨標高格,而成千古名句。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用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這幾句詞本是詩人聊以自我寬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請做較深入的分析。”審題時應首先考慮到“陰晴圓缺”有象征意義,然后再考慮富有何種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確的回答:“詩人用變換不拘的宇宙規(guī)律說明人間悲歡離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實,揭示了人世間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這一普遍規(guī)律。”
3.在議論之中闡明道理。
必須著重指出的是,這里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jié)合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表達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因而議論顯得比較隱晦。先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詩曰:“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后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為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還有更隱晦的,如張安道的《漢興歌風臺》(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一曲大風辭。才如信越猶菹醢,安用思他猛士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說它的議論“不著色相”,便是這首絕句議論的特色,詩人寫得很含蓄,只是說像韓信、彭越這樣一代天才大將都被你劉邦殺了,你還想要什么猛士呢?詩人說的雖然只是劉邦一人,但上有幾個帝王不是像劉邦一樣,愛惜人才只是掛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卻是殘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這就是的規(guī)律,這就是古代中國人才長演不衰的悲劇!我們可用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來出道題來加深認識,題曰:“這首絕句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議論富有哲理,試對其所蘊含的哲理做簡要的分析。”解答前應想到這兩句詩已經(jīng)將詩情與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運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眼光短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嶄露頭角前就發(fā)現(xiàn)之,反而因為‘不識’而扼殺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殺的一種規(guī)律。”
其三是要學會“想詩”。
富有理趣的詩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來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較少而后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的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如杜荀鶴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詩詞中所蘊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續(xù)詩話》中指出:“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為據(jù)來闡述。其實,“想詩”是詩詞鑒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想詩”中,“思而得之”最為關鍵,就是說,在鑒賞時要根據(jù)詩中所提供的"意象,在準確理解詩意后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尤其對于原意較少而后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這兩種情況特別有效。理論大多是抽象的,必須在實踐中反復練習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結(jié)合練習解答指導,來談這一問題。先以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出一道題:“蘇軾的這首《琴詩》富有哪些哲理?請結(jié)合課上學過的唯物辯證法談一談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在審題時應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入手,明白天下萬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體的密切配合這一哲理,做這樣的解答:“作為主體的手指沒有琴弦是奏不出音樂,而作為客體的琴弦離開了手也不能自鳴,只有主體與客體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其四是要將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運用到對哲理的分析中去。
其實,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經(jīng)融合了不少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這里就不再贅述。生學過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有:對立與統(tǒng)一,量變與質(zhì)變,內(nèi)容與形式,原因與結(jié)果,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真理與謬誤,運動與靜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等。就喻理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況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間普遍聯(lián)系的原則,如杜甫的“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或含有規(guī)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事物發(fā)展是波浪式前進,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如王藉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如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zhuǎn)化,如朱熹的“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變引起質(zhì)變,如:杜甫中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如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要全面地看問題,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對于這些哲理的歸納,對提高認識立意的深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詩詞鑒賞中運用唯物辯證法,就等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從而在鑒賞這一王國的廣袤的天宇中翱翔。因此,筆者真誠希望每個,每個生都能為這一智慧的羽翼更加豐滿而殫精竭慮。
蘊含哲理的詩句大多都是流傳千古,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洌樵S多文人墨客所經(jīng)常引用,是中華詩詞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們不但在詩詞鑒賞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時還要把它運用到寫作中去。歷覽各屆大賽獲獎作品和中得高分的佳作,有不少都運用了這類名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運用喻理詩詞名句也是取勝的一個絕招。
★ 如果的詩
★ 簡單的詩
★ 李商隱詩全集
★ 詩歌星
★ 詩詞匯
★ 節(jié)日詩
★ 感言詩
★ 絕句詩
★ 詩夢
★ 廣播稿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