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災情就是命令!
(相關資料圖)
聞“汛”而動,以“迅”制“汛”
北京市教育系統全力打好防汛“主動仗”。
無數堅守在一線的干部教師,
向雨而行、沖鋒在前。
他們聞令而動、頂風冒雨,
忘我投身于防汛救災工作中;
他們舍小家為大家,
用大愛凝聚起堅守的力量,
用行動詮釋著教育人的責任擔當。
門頭溝區教委主任曹彥彥:
“希望學校成為防汛救災中一座小小燈塔”
“放心,王平小學平安。”收到這條“報平安”短信,門頭溝區教委主任曹彥彥長舒了一口氣,“這是校長爬山40多分鐘找到信號發回來的,我知道他們一定會平安的”。連日來,在遭遇史所罕見強降雨,并誘發山洪和險情面前,門頭溝區教育系統1000余名黨員干部在防汛救災一線挑重擔、當先鋒,在安置保障點與社區居民同甘苦、共患難,展現了教育人的責任擔當。
曹彥彥介紹,在汛情來臨前,區教委就提前做了部署,號召全區所有學校立即主動向所在鄉鎮、街道、社區、村莊報到,打開校門,主動參戰,應對汛情。“鄉鎮街道提前挨個學校勘查,哪個學校可以臨時作為災民安置點,就提前設置,準備行軍床等一些必要的物資,校長們都沒回家,帶著干部在學校堅守。”
災情發生后,區教委按照受災區域將學校劃分為中北城學校、南城學校、山區學校三個區域,各個學校黨員干部迅速融入鎮街指揮體系,目前已騰出宿舍、教室等安置災民和搶險救災、服務保障人員3000多人,安置人數還在持續增加。“從92歲的老奶奶,到不滿周歲的小嬰兒,我們都盡最大努力服務保障好,讓學校成為大家臨時的安心舒心之所”,曹彥彥動情地說。
妙峰山民族學校地處山區,目前學校成為附近受災群眾的安置點,學校干部教師在斷水斷電和通訊中斷的情況下,與260多名安置居民共渡難關。在東辛房小學,干部教師和安置居民打著手電互幫互助,接雨水沖洗廁所、打掃衛生、殺菌消毒……校長帶著干部教師上,盡最大努力做好服務保障。在三家店小學,除了安置附近受災居民,還有滯留乘客,學校專門打開圖書室、校史館、書畫教室等,帶領居民參觀、閱讀交流,組織大家一起做手工,校長田俊曉還專門為孩子送上水果,在特殊時期用教育人的實際行動傳遞溫暖,安撫疏導心理,保障安置居民安心暖心。
京師實驗中學作為救災物資空投轉運點,已于8月1日晚接收到第一批物資,學校干部教師分類打包,很多教師和初三畢業生主動趕回學校幫助打包、搬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加油,我們在一起”“盼平安”,老師和同學們用心在物資箱上寫下祝福,傳遞關愛和溫暖。
“接到空投轉運任務,我在校長群里一發,有的校長直接跑到教學樓樓頂測量尺寸,看能否符合停機條件,大家都愿意付出一份力量”,曹彥彥說,“紅色的大飛機在操場起落,周圍的很多居民出來趴在欄桿上看,我們感覺學校和附近居民的關系也更密切了,有時候空投人員還會帶來山區學校的一些消息,我們就能知道學校沒事了,是安全的”。
“在防汛救災面前,我們的干部教師、我們的學校早已和街鎮、居民融為一體,大家能在學校吃一頓飽飯,喝一杯熱水,換一件干凈的衣服,我們希望學校能成為這樣一個小小的燈塔。”曹彥彥說。
房山區石樓中學、夏村中學校長郭洪生:
以校為家 守護一方老鄉的安全
54歲的郭洪生是一位已經當了20多年校長的“老校長”,也是北京市房山區石樓中學、夏村中學的新任校長。
7月28日,郭洪生剛拿到報到通知,到新學校報到。29日,了解到夏村中學附近的雨勢更大,汛期更為嚴重,郭洪生便主動到夏村中學值守,沒有宿舍和床位,他就睡在辦公室的沙發上。31日,學校旁邊的大石河即將決堤,村里廣播中不斷傳來提醒,讓村民往地勢高的夏村中學做好避險轉移。郭洪生校長和四位在校值守的干部老師第一時間出來迎接。正在安置中,眼見緩慢的溪流突然變成滾滾巨浪,大量積水突然涌入校內,郭洪生迅速而又冷靜地做出一個決定,要把大家盡快轉移到地勢更高的地方,這時,他看到夏村幼兒園外墻靠著一把梯子,于是,他和四位老師就立馬組織包括老人、孩子在內的46名群眾,分批次爬上幼兒園的房頂。在這個過程中,郭洪生親眼看到水位猛漲,有汽車從上游被沖下來。等到所有人都安全上到房頂后,他才最后一個上去。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手機信號斷斷續續,時有時無。眼見自家房子都要被洪水淹沒,家里物品一件件地被沖走……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一些群眾的情緒也開始躁動起來。被困的五個多小時中,郭洪生和幾位老師不斷安撫群眾情緒,同時也想辦法及時將情況匯報到鎮教委、鎮政府,為后續救援工作提供準確數據。
下午5點多,救援人員抵達。所有人員分四批有序轉移。郭洪生最后一批登上沖鋒舟,此時,水深已達3米多,剛出校門他們的沖鋒舟就撞到一棵大樹,沒走多久,湍急的水流直接將沖鋒舟拍翻,包括郭洪生在內的幾人都被“扣”進水中,很快就被沖出去一段距離,郭洪生的腿也受了傷,此時,他的腦海中甚至閃現過一個念頭,“說不好今天就交代在這了”。幸運的是,他及時抓住了村民用來固定車的繩子。直到晚上8點多,才成功轉移到夏村村委會。晚上11點,郭洪生接到通知,石樓中學成為受災村民安置點,他便第一時間趕回石樓中學,立即投入到安置點的安排工作中。
幾日來,石樓中學安置點陸續承接了夏村、雙柳樹村、梨園店村受災村民500多人。截至8月3日,仍有350多人駐留。如此多人聚集在一起,安全、平穩就是第一要務。郭洪生一直忙碌在一線,學校許多教職工也主動返崗,盡管不少家里也受災嚴重,但仍堅守在校園內,自覺主動地承擔各項任務。在干部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安置點飲食、住宿等問題得到解決,醫療衛生、安全等方面的服務得到保障。
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教育助理王坡對記者說:“郭校長太不容易了,剛到學校兩天,就迎接了這么多的挑戰。而且他本身也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這幾天,一直忍受著頭暈等不適,始終堅守在校園里,真的令人敬佩。”
“我干的這點活兒不過就是應該干的,老百姓們受災那么嚴重誰心里會舒服?”郭洪生自己的車一直在學校泡著,早被洪水沒過了車頂,他說:“這多正常的事兒,老百姓們都受災多少呢?這個時候,我們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現在,在全力做好石樓中學安置點的服務保障工作的同時,郭洪生還時刻掛念著夏村中學的災后清淤等工作。
石景山區第二實驗學校校長張鵬:
聞“汛”而動 保障校園安全
“石景山區第二實驗學校是老山地區地勢最低的地方,操場處標高約71 米,學校西側及南側石景山路處標高77米,東側及北側小區地面標高約72米,所以在大暴雨時高處小區的一部分雨水也會流入學校。”石景山區第二實驗學校校長張鵬介紹。
從這次防汛警報開始,學校立即啟動了防汛應急方案,行政、后勤、保衛等部門協調配合。在教學樓各個安全出口碼放好沙袋,全力做好防汛準備,確保學校財產安全。學校行政干部李金利全天24小時在崗值守,校長張鵬和副校長王偉從早上8點到晚上8在崗值守,他們這一守,就連著五天。
學校是石景山區防汛重點點位,每到汛期來臨,沙袋已經碼好教學樓各出口以及井蓋,今年操場積水只到小腿。“三年前大雨,操場積水已達1米,進入教學樓,造成部分專業教室被一定程度毀壞。”張鵬回憶說,這兩年經過石景山區委教育工委、教委對學校內部進行雨排管線新建、拓寬、疏通等工作,積水有了明顯改善。
7月31日9時石景山氣象臺發布,暴雨紅色預警。降雨量120~200毫米,局地大于250毫米。面對大暴雨,學校副校長王偉和行政干部李金利總是第一個到達現場,與學校保安、教委基建房管中心的工人一起打開抽水泵往外及時抽水。“大家為了學校安全,無私奉獻。讓我特別感動!”張鵬說。
此外,在汛期,學校還專門寫了一份安全注意事項,由班主任老師發給家長和學生。通過這一份安全注意事項,了解學生在家情況,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安全。
房山區周口店鎮中心幼兒園后勤主任羅樊:
主動請命 駐守校園守平安
降雨前夕,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中心幼兒園后勤主任羅樊因擔憂強降雨會引發不良后果而主動提出到單位準備防汛工作。單位防汛,除正常防水、排水,確保所有下水管道排水通暢外,還要重點保護地下室強電配電柜不受積水影響。
暴雨期間,實際防汛工作比羅樊預想的更加艱難,他面臨著暴雨兇猛且持續時間長、受災面積大、積水深度高、食物短缺、地下室高壓線排險緊急、暑期人手短缺等重重困難,跟隨領導并帶領為數不多的幾名值班教師及一位門衛師傅組成的防汛小組24小時輪流堅守應急管理,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
面對單位地下室的8個漏水點位,為了不讓積水進入電井后順著管線直達強電間,羅樊首先帶領防汛小組頂著暴雨對地下室區域的地上甬路進行塑料布全覆蓋工作,并使用繩索和防汛沙袋將塑料蓋布固定,目的是為了讓雨水順著塑料布直排雨水井;其次使用水泥、沙子等材料對地面與主樓的縫隙進行填補,減緩雨水向地下滲入,可在此次暴雨洪災面前,這些工作仍顯得力度嚴重不足。
大量雨水依然灌入井內,羅樊只能帶領防汛小組用水泵對強電井及其他井進行輪流抽水,其中電管井平均每20分鐘就要進行一次抽水。為抽水通暢,羅樊頭頂暴雨親自下到各個井內逐個清理出井內臟物雜物。緊盯抽水工作的同時,還要定時檢查各樓的所有下水管道。
此次防汛不易,為保護電井及強電間正常運轉工作,截至8月1日傍晚,羅樊帶領防汛小組共進行井內抽水260余次,為保證主樓排水管道排水正常共校內巡視、調整50余次。經過4天的不間斷工作,降雨量終于逐漸減小,地下室、管井、電井運轉正常,主樓活動室幾乎未受到影響,損失如期降到最低。
一名勇于擔當的教師,除了對工作單位負責,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一定是有擔當的。羅樊在防汛前,提前將家中老人、妻女安置好,給家里備好大量應急食物及飲用水、電池、蠟燭、充電寶等應急物品,在單位堅守的4天,幾乎未得空休息,食物也因交通癱瘓而短缺,但他始終在堅守。
平凡人因災難面前勇于擔當而顯得不平凡,羅樊的工作使得周口店鎮中心幼兒園免遭洪災,使得校內基礎設施免遭其害,為房山區教育系統抗洪救災增添了一份力量。羅樊的擔當,不僅是他個人、家庭及單位的擔當,也是房山區教育人的擔當。
文字:臧曉菲 婁雪 付磊
圖片:門頭區教委 房山區教委 石景山區教委
編輯:婁雪
編審:郝彬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