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陜西安康旬陽縣的一個小鎮(zhèn),父母是地地道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我同你們一樣,也是一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孩子。”
1月16日晚,在苗嶺大山深處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融水苗族自治縣,一場勵志報告會在融水中學開講。來自西北工業(yè)大學生命學院的碩士生魯曉莉娓娓講述著自己“知識改變命運”的親身經(jīng)歷。
勵志報告會現(xiàn)場 孫競/攝
“如果你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苦難或者正處于苦難之中,請不要膽怯,因為未來充滿無限可能。”臺上的魯曉莉自信從容,笑語盈盈。而在六年前,家庭貧困的她在國家助學貸款幫助下才得以進入大學學習。
一月的融水縣,夜晚氣溫只有幾度。一千多名高三學生端坐在操場中央,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期間,飛行器設計專業(yè)的碩士生吉申莘升起了學校自主研發(fā)的無人機。不斷閃爍的紅色指示燈映照著幽暗夜空,嗡嗡轟鳴聲中,現(xiàn)場一片沸騰。
“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眼里閃爍著好奇與期待。也許這樣的經(jīng)歷,會在他們心里埋下夢想的種子,等待著發(fā)芽的一天。”吉申莘說。
跋涉千里 奔赴苗山
從西北工業(yè)大學所在的陜西省西安市到融水縣,距離超過1500公里。1月15日至20日,西工大的12名研究生從校園啟程奔赴大苗山,代表全校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與當?shù)亓鶎W校開展結對幫扶。
赴廣西融水扶貧結對的研究生在出發(fā)前合影
被稱為“蘆笙之鄉(xiāng)”的融水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下轄101個貧困村。2015年底,根據(jù)國務院扶貧辦的安排,廣西融水縣、融水縣安太鄉(xiāng)江竹村成為西北工業(yè)大學定點扶貧縣和定點扶貧村。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教。為激勵貧困學子發(fā)奮圖強,以航空、航天、航海為特色的西工大在融水縣設立了翱翔獎學金。2017年,150名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子獲得20余萬獎勵。
研究生走進課堂為中學生答疑解惑 肖求波/攝
此次融水之行的西工大研究生,同樣也是校園中的佼佼者。根據(jù)西北工業(yè)大學“一對一”結對幫扶方案,作為學校優(yōu)秀學生代表的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將與融水縣150名翱翔獎學金獲得者形成結對,在學習、生活、心理等多方面進行幫扶。
帶隊的西工大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業(yè)務主管徐方暖說,一方面希望研究生們?yōu)槿谒畬W生提供學業(yè)上的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方向。另一方面,對于這批90后的研究生來說,也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在貧困幫扶中,使青年學子深入了解國情、提高責任意識、增強擔當能力。”
手寫書信 匯聚暖流
從當晚抵達融水開始,研究生們就步履不停:聽取當?shù)胤鲐毟刹拷榻B情況、走進融水中學為同學答疑解惑、在勵志報告會上演講、看望幫扶的貧困學子……
在“西北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國獎獲得者代表融水幫扶結對學生”座談會上,12名研究生代表第一次見到了自己幫扶的融水中學生。魯曉莉?qū)诘膶W生名叫吳霜,來自和睦鎮(zhèn)上木村,在融水民族中學讀初二。父親種田,母親常年在外打工,家庭貧困的小吳顯得靦腆內(nèi)向。座談會結束時,她收到了魯曉莉送給她的暖心禮物和一封手寫信。
“我們出身貧苦,我們求學不易,我們肩負重任。這些在日后都會成為內(nèi)心力量的源泉,讓我們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娟秀的字跡躍然紙上。在信封中,魯曉莉還特意塞進一張紙條,認真寫下了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
魯曉莉把手寫信交給對口中學生吳霜 王雨蒙/攝
“因為命運相似,所以才感同身受。”魯曉莉說,“小時候,村里唯一的學校與家有一座山的距離。冬天,山路凍得堅硬,我提溜著個漏洞飯盆做的小火盆邊走邊取暖,經(jīng)常一不留神腳底打滑就摔倒在山上。我希望用我的經(jīng)歷去鼓勵她,無論多么艱苦,努力學習是一條最好走、走得長遠的道路之一。”
融水思源實驗學校七年級的壯族女孩韋佳佳同樣收到了幫扶她的碩士生閆峰的信。16開的信紙,閆峰密密麻麻寫了三頁。從求學態(tài)度、學習方法到人生抉擇,他把自己成長的感悟毫無保留地傾瀉而出。
徐方暖介紹,在出發(fā)之前,每位研究生都給對口扶貧的中學生手寫了信。“現(xiàn)在對貧困學生在物質(zhì)上的資助方式越來越多,但是作為大山中的留守兒童,他們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給予人生道路上正確的指引。”
在采訪中,14歲吳霜向記者透露,由于母親在外打工,有時候一年都見不到面。“這封信像一股遠方的暖流,希望以后可以向曉莉姐姐請教一些學習的問題,還有交流一些心事。”吳丙雪說。
走訪家庭 點燃希望
多年來,融水縣山高路遠的惡劣自然環(huán)境為當?shù)芈裣?ldquo;窮根”。為深入了解貧困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況,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在隨后的幾天中,12名研究生們兵分三路,向苗山更深處進發(fā),前往下轄鄉(xiāng)村走訪貧困家庭。
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從融水縣城到韋佳佳家所居住的三防鎮(zhèn)乃文村在群屯只有不到80公里,但是閆峰和同行的同學們在泥濘中足足顛簸了5個多小時,經(jīng)歷了近百次彎轉(zhuǎn)。
研究生走訪困難學生家庭 肖求波/攝
韋佳佳的父母常年在廣州打工,只有每年過來才回家一次。走過一段坑坑洼洼的青苔石子路,在半山上的一所老房子里,閆峰見到了留守在家中的韋佳佳爺爺和奶奶。
屋內(nèi)光線昏暗,擺設極為簡陋。爺爺韋達介紹,雖然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好,但是每年都會省出來一部分錢,作為家庭內(nèi)部獎學金,激勵兩個孫女努力學習。
研究生們與兩位老人交流
“佳佳很懂事,每周都會給家里打個電話,報個平安。”韋達說,“她上周和我說自己獲得翱翔獎學金,我們聽了之后非常高興”。閆峰隨即拿出有關國家資助和扶貧政策的宣傳頁耐心地介紹:“現(xiàn)在國家和學校都有各種資助和獎勵政策,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因貧輟學。”兩位老人不住地點頭。
下過雨的午后,山間霧氣彌漫。研究生們與老人圍坐在炭火旁邊,親切地拉著家常,一一記下談話中提到的每一個困難。離開乃文村的時候,韋達堅持到村口送別。老人緊緊握住閆峰的手:“再苦再難也要把孫女們培養(yǎng)成大學生。”
林怡為學生家長講解資助和扶貧政策 王雨蒙/攝
西北工業(yè)大學電路與系統(tǒng)專業(yè)的碩士生林怡,同樣在經(jīng)歷了4個小時的山間穿行后才抵達融水縣安太鄉(xiāng)。在她走訪的三戶貧困家庭中,有一戶居住在最原始的吊腳樓上,窗戶是破損的,而墻上卻掛滿了獎狀。林怡感慨萬千:“當我看到他們的父母那么辛苦地供他們讀書,當我看到他們并不太好的生活環(huán)境,當我體驗了他們走出大山需要坐整整4個小時的車時,我更加珍惜自己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
……
吉申莘清晰地記著,16日那晚的勵志報告會一直持續(xù)到深夜,臺下的中學生們意猶未盡,久久不愿離去。他在自己的演講《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夢想叫飛行》中提到,如果人生是一部起承轉(zhuǎn)合、波瀾壯闊的詩歌,那么青春就是最動人的一個章節(jié)。而夢想,是這個章節(jié)的韻腳。
融水中學的學生對吉申莘帶來的無人機充滿好奇 王雨蒙/攝
從一名山里娃成長為一名飛行器設計師,吉申莘說,自己的破繭成蝶也歷經(jīng)了同樣的貧窮與苦難。他用當年經(jīng)常通讀的詩歌激勵臺下的學子:“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zhí)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 寫下:相信未來。”
返程的路上,魯曉莉再次回憶起初入苗寨人家時,村民們吹起的悠揚蘆笙。中巴車迂回向前,駛出大山,同行的陳書敏在日記本中寫下:“幫扶融水學子是我們感恩社會、回饋社會力所能及的行動。相信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與關懷能跨越千山萬水,連接不同民族,讓山村的夢想伸向遠方。”
1月24日,在研究生們返回西安的四天后,他們收到了一封來自融水的信,作者是融水中學1708班的梁振華。展開褶皺的信紙,一行字映入眼簾:
“親愛的哥哥姐姐們,感謝你們不遠千里來到我們這個偏遠、貧困的小縣,給我們送來溫暖和希望。每當我看到大城市的繁華,聽到大學生活的絢麗多彩,我總會為之心動。本以為自己也許只能蝸居這在這個貧困的小縣,但國家的扶貧政策和你們帶來的幫助,點燃了我心中新的希望。我一定會腳踏實地,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來回報你們的幫助和諄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