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預見2020·商科教育如何服務創新中國”為主題的“第三屆新華網商學院沙龍活動”19日在京開幕。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在內的三十余所知名高校的商學院領導、MBA中心主任以及教育界代表共聚一堂,共謀商科教育如何與時俱進服務國家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在中國早已成為熱詞。早在2016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就已為2020年設下了目標,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要提升到第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新華網總裁助理姚予疆在題為《預見2020 為打造創新型中國儲備商學院人才》的致辭中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姚予疆認為,“在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深化教育教育改革是廣大商學院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他同時強調,在移動互聯網主導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商科教育更要重視加強與世界各國商學院的合作交流,學會“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他表示,商學院作為培養未來商業菁英的搖籃,應根據時代的變化調整課程設置、幫助企業家創新求變。“商學院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要求,商學院有責任服務國家戰略,這為商學院的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和要求。”
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楊斌在致辭中表示,商學院的發展現在進入到了一個新時代,國家的發展形勢為管理教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學校不妨打開自己的校門,讓更多的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管人員參與到課程的設計、教學當中來。“這不僅讓商學院的發展贏得新的上升和增長,同時也是讓商學教育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楊斌建議,商學院的同行可以做些研究,出點題目,辦些新的有建設性的項目,參與到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當中來,推動區域發展戰略的落地。最后,他建議商學院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除了對學生的課業、學業以及目前的職業發展有所了解之外,還是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對于他們的志向以及對于他們過去的信用和操守有所考評。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謝小云、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部副主任何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董明隨后進行了主旨演講,發表了各自對于商學院教育的獨到見解。
謝小云在發言中表示,時代快速更迭,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依靠傳統職能劃分的管理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管理的應用場景已經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商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互聯網時代讓企業變得更加多樣化,新經濟和新技術已經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企業的組織邊界越來越模糊,企業的競爭環境出現了瞬息萬變的趨勢,中國工商管理教育也正在面臨范式的轉換。
何楨一直在質量管理領域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演講中,他介紹了我國的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的整體狀況。“如今的MBA教育早已不僅僅是追求拿到一個碩士學位這么簡單,我們發現,有很多拿到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同學重返學校就讀MBA,他們是在真正以追求知識獲取為導向。”他指出,MBA項目的挑戰在于探索培養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董明在發言中運用對比數據分析了學生選擇讀MBA的訴求:一些人希望獲得新知識新技能,一些希望改變自身職業規劃,還有一些人則是希望獲得職位上升。“如果知道了這些學生的訴求聚焦在什么地方,未來MBA的項目就可以針對性地提出或者說制定出相應的培養方案出來。”董明在發言中表示:“上海交大安泰MBA將繼續辦學的優良傳統,‘質量為先、持續創新’,持續探索和實踐新的培養模式。”
在首場圓桌對話中,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廣斌、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汪濤、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侯麗敏、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葉康濤圍繞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養高素質的跨國管理人才助力企業國際化經營制勝闡述了各自的理解。
“如今,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對商科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僅僅是單一、片面的課程開設遠遠不夠”,汪濤認為,跨國管理人才培養要深植學校優勢,思考如何調動、獲取、配置資源,進而把整個人才培養的活動變成一套整體、系統化的戰略,這是很多學校仍需要努力的地方。葉康濤說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確實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但如果可以植入我們區別于對方的文化特色,則能有效地實現優勢轉化。”侯麗敏認為,對于立志成為跨國管理人才的MBA學員來講,要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更好地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她認為,學生要具備“家國情懷、全球視野、根植本土”三方面的素質。王廣斌表示,商學院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有“競合”的思想,單純把別人視為競爭對手或者把自己僅視為一個學生去學習可能都是不夠的,商學院一定要遵循自己的獨特性,商學院只有把自身放在大的環境下和產業背景下才能走得更長遠。
第二場圓桌對話中,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國俊、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何欣、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平淡、哈佛企業學習中國CEO李梁梁圍繞著獲取知識途徑產生的新變化——“知識付費”,從各自理解的角度展開討論。
在李國俊看來,信息時代讓知識獲取變得更容易和方便,面對海量知識,人們也樂于看到有專業人士幫助其將知識進行梳理整理和系統化。他介紹了北京工業大學商學院的創新和探索:在課程建設中既“引進來”也“走出去”。“把商業管理經驗及時補充到課程內容中來的同時,也對新的業態、新的運營管理方式進行調研和總結,使它變成有用的知識,能夠精準地給用戶提供服務。”何欣則認為,人們可以依靠付費獲取信息,但“不管用什么渠道獲取信息,都需要自己投入真正的精力,把它轉化為每個需求者真正的知識。”“哈佛商學院把傳統研究結合實踐,開發出非常多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在全球范圍內通過付費的方式,由經營者個人、商學院,學生去購買。”李梁梁在發言中表示,哈佛商學院正在不斷地把全球商學院教授做的研究轉化為產品。
在最后一場圓桌對話環節,復旦大學MBA項目副主任孫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MBA項目主任施騫、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MBA中心主任陳亮、法國里昂商學院EMBA項目主任張偉偉圍繞“新時代商學院國際化辦學如何邁出新步伐”展開闡述與互動交流。
走進新時代,不少國內商學院都在調整自身定位和策略,積極尋求與海外商學院的合作關系。孫龍說,很多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發揮了影響力,這自然而然帶來了對中國教育的大量需求。陳亮表示,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讓教育理念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步伐走出去,學校與中東歐和東南亞都展開了合作。邁向國際化發展的商學院對生源素質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張偉偉說,法國里昂商學院將來打算招收具有創客精神的學生,用創客的文化教育學生,給社會帶來更多創新的企業家。走出去就是國際化辦學嗎?對此,施騫認為,國內同樣也要有國際化的東西,真正的國際化辦學是學校坐落在這里,所有人都吸引到這里來讀書,他暢想,未來,商學院辦學將會是另外一種模式:一個項目、一個學院甚至一所大學,都很可能只是一個平臺的概念,在這個平臺上,很多人都可以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