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是將知識技能通過互聯網,借助智能手機端變現。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產生了新變化,這些新途徑正影響著傳統教育行業,比如以傳統商學院為代表的管理教育,正面臨大量商業教育被搬到在線平臺的挑戰。在日前舉辦的“新華網第三屆商學院沙龍活動”上,圍繞“面對知識付費,傳統商學院如何滿足日益變革的時代需要不斷突破自我?”這個話題,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國俊、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何欣、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平淡、哈佛企業學習中國CEO李梁梁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分享了他們的見解。本場對話由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平淡主持。
“獲取了知識”不等于最終“掌握了知識”
何欣認為,在付費經濟時代,互聯網改變了知識傳播和轉移的方式,“這種消費趨勢的改變,對理論見長的老師與實踐見長的老師而言都需要更新學習觀念,才能適應現在實踐情景下、理論引領下有效的教育。”高校怎樣去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呢?何欣認為,高校要利用好互聯網帶來的實現跨區域、跨時空的有效途徑;同時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和教育,“要讓老師們找到在新的實踐情景、理論引領下更為適應的有效的傳授知識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何欣表示,“我自己也會花錢去買知識”,他認為,對于一名商學院的老師來說,付費去參加一些相關會議是“對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和分析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要花時間精力去和企業在一起”。
他認為,在現實工作中,在知識付費的時代,仍可以發揮商學院一些固有優勢。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是防守型策略;而與此同時,借鑒一些融入有效的虛擬、模擬的課程,可以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效率。
產品創新來自于需求 知識付費的快速發展正反映了存在大量需求
“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的快速增長,正反映出大量需求的存在。中國的學習者,尤其一些年輕人,大家在快速發展環境下想學習商業知識,所以有產品出現,但是產品出現之后爆發式增長,可以看出來這個供求不平衡。”李梁梁在發言中簡要介紹了哈佛商學院在“知識開發”、“知識付費”過程中的種種實踐。他表示:“哈佛商學院之所以在中國設立機構,一方面是因為關注中國目前快速發展的契機,同時也是希望這個機構在中國可以成為一個創新中心。”
李梁梁說:“不少商學院院長表示,時刻要思考給用戶,給企業創造價值,問自己有沒有創造價值,從價值的角度去思考商學院。現在我們是在探討能否把商學院的研究,教授的研究,這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一種原材料的內容,運用科技手段進行顛覆式的創新。”
“知識付費需求的大量出現對商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李梁梁認為,商學院在知識付費時代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是“值得信賴”,因為“我們所提供的知識和課程基于教授幾十年的積累。”因此,更要思考在不同的時代,商學院能否創立一種機制,把專業人才引進來做專業的事情,配合教授,教授的課程和研究等原材料轉化成新的形式,這是商學院在戰略層面所要做的思考。
知識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商學院應調整教育模式與方法
李國俊在發言中將“知識付費”的群體分為三類:一類是“通過付費,做感興趣的事情,獲取想知道的知識。”第二類是“為提升技能、實現價值,或者追求生活目標,帶有目的去選擇。”第三類則是使用網上在線支付的形式。他表示,我們首先,一定要求“新”。商學院的老師首先要接受新的理念、新思維,并將之梳理成系統化的知識,精準傳授給學生;其次要學習應變。要有超前的預判,并按新理念去總結知識和經驗。
李國俊認為:“人們不論用何種方式和渠道獲取了知識,想要真正掌握它們,都需要一個過程,同時也離不開教育。”他在發言中從“開放資源”、“課程建設”等角度分享了學校的相關做法。他強調:“不管環境如何改變,商學院都需要守住自身的社會責任,同時也需要調整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去適應新的知識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