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滿園的紫薇花谷、處處皆景的綠色庭院,在高樓林立的深圳市羅湖區筍崗街道桃園路,出現了一所生機盎然的“綠洲校園”。因地得名的桃園小學致力構建一所“有趣、有愛、有力量”的校園,一所“師生每天都愿意來”的校園。今年9月,羅湖區啟用桃園小學等5所新建校園,有處于高樓大廈之間生機盎然的“綠洲校園”,有融入童話般美好的森林式學校,有戶內外融合交流的創新型花園式學校……這5所學校,不僅校園環境美麗,而且辦學模式、理念都有所創新。
(相關資料圖)
羅湖區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凸顯。近年來,羅湖區強化政府主體責任,通過新改擴建、棚戶區改造、建設高科技預制學校等途徑,努力破解老城區“地少人多”等難題,千方百計建學校、增學位、提質量。
為保證學位供給措施落實到位,羅湖區成立教育領域項目建設攻堅行動指揮部。該指揮部構建“1+4+N”建設項目攻堅組織,其中包括1個總牽頭單位、4個責任部門、N個成員單位,形成“條塊結合共同抓、職能部門合力抓”的良好局面。
“羅湖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優先把最好的資源、最優的地塊投入在教育上。”羅湖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殷剛介紹,羅湖區教育局作為總牽頭單位,會同相關責任單位,制定“教育領域項目建設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建立統籌綜合、議事協調等七項機制,并狠抓落實。
為確保學位建設工作提質增速,羅湖區發展改革局會同區教育局,對中小學校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摸底。相關部門進行綜合研判后,對桂園中學等10所老舊校園率先進行改擴建。羅湖區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完成了該批10所改擴建學校的前期工作。
羅湖區在教育領域項目中,強化高位溝通和日常監管,組織建立“1+2+26+33”工作群機制。針對26個攻堅項目以及其他33個教育領域項目,該區構建了“一項目一群”的工作方式,暢通每日反饋、定期報告等信息溝通渠道。羅湖區利用羅湖教育云平臺,開發實時監督報告系統,相關責任單位利用該系統,隨時認領問題、及時溝通解決。
為強力推進攻堅行動落深落實,今年1月至今,牽頭區領導多次帶隊赴市級部門,溝通協調學校建設問題,組織召開14次區級教育領域項目調度會、專題會,協調130余項項目堵點難點問題。羅湖區教育局加強統籌,建設項目每周一協調、每月一督辦。該局還協調各責任單位,倒排工期計劃,推動翠園東曉集團籌辦棚改木棉嶺學校(創新學校)等。
針對建校較早的學校,羅湖區分期分批進行全面改造升級,通過現代設計理念,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羅湖區以適當超前、輻射周邊為原則,在解決城市更新項目學位需求的同時,統籌周邊學位需求,結合更新項目同步實施,緩解學位壓力。
存量學校挖潛,新建學校創優。翠園東曉創新學校是羅湖區著力打造的重大民生項目之一。學校位于深圳市羅湖區金稻田路與稻花路交界處,是翠園東曉教育集團一體化管理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建筑別具一格,借鑒了嶺南傳統建筑中“騎樓、庭院、遮陽、冷巷”等建筑特點,整個校園莊重沉穩、清新大氣。
羅湖區銀湖實驗小學坐落于風景秀麗的筆架山麓、銀湖之濱,依山傍水,環境清幽。“銀湖實驗小學是一所童話森林式學校,是孩子們讀書的好地方。”銀湖實驗小學校長劉建東表示,學校以“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為辦學理念,致力于創建一所面向未來的“發現兒童、尊重兒童、成就兒童”的兒童友好型實驗學校。
如何設計校園,讓學校顏值、內涵俱佳?羅湖區自規劃之初,就將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校園文化等注入校園,還通過“大學+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以及教科院專業孵化等多種模式,從學校品牌、文化輸出、師資建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培育校園文化底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禮文學校就傳承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學術傳統,成立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體育等四大學院,與大學相關學院和研究院深度合作。禮文學校將大學的前沿科研成果,內化為中小學科普教育課程,開設“院士(教授)大講堂”等活動課程。
新開工建設項目3個,續建項目12個,建成項目11個,新增公辦教育學位9855個,數量接近“十三五”期間的總和……這是今年以來,羅湖區推進學位建設所取得的成績。2020年到2025年,羅湖將新增3.5萬個學位,滿足廣大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羅湖區努力建一所美一所,辦一所優一所。”殷剛表示,到2025年,羅湖區要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滿足人民群眾對羅湖教育的期待,形成羅湖教育高質量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