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格木村走出了第一批15名大學生。要知道十來年前,村民都不愿意送孩子上學的!”近日,記者在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采訪時,被縣教體局工作人員的一句話吸引。那是怎樣一個村,如何走出了第一批大學生?
從巴塘縣城出發,驅車130余公里,歷時兩個半小時,記者來到了海拔3900米的格木村。村民世代過著游牧生活,隨季節轉換牧場。藍天白云下,格木小學新校舍在牧場定居點顯得格外醒目。
【資料圖】
2008年,格木小學在村民家的一間小木屋開始辦學。有著200多戶村民的大村,當時卻只有5個學生報名,還都是村干部的孩子。“大家沒走出過大山,思想封閉,看不長遠。”尼瑪次仁是學校第一位教師,他說,由于交通與信息閉塞,有的村民并不重視教育,反而覺得孩子讀書耽誤放牧、挖蟲草。
2012年以來,格木村與外面的路通了,電有了,網絡也覆蓋了,牧民固有思想開始“動搖”。但居所不固定、采挖蟲草等因素依然阻礙著孩子們的上學之路。
為此,當地教育部門和一線教師做了很多努力。
格木小學現任副校長曲批和校長洛絨曲批,分別于2011年和2013年到校任教。為了“勸學”,他們常騎幾個小時摩托車,到夏季牧場和蟲草山上“家訪”,向牧民宣講教育政策、讀書的好處。
為了免去牧民的后顧之憂,格木小學實行寄宿制,教師也全部住校,“既當爹,又當媽”。
在多方不懈努力下,牧民觀念逐漸轉變,坐在教室里的學生從最初的5名,逐年增加到今年的156名。2015年,格木村就實現了零輟學。“老師們很負責、很用心,孩子在學校我們很放心。”村民格木曲批的兩個女兒正在學校讀書,“我自己沒文化,吃了很多虧,希望孩子從小受到好的教育。”
在成都市雙流區的援建下,格木小學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室有空調,宿舍有浴室,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習事半功倍。丁真沖尼是今年格木村第一批考上大學的15名學生之一,正在阿壩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就讀,“畢業后,我要回到家鄉教弟弟妹妹們讀書,幫助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2011年,牧民捐給格木小學6頭牦牛、1匹馬、1輛摩托車;2014年,學校教師到縣城運糧時,大雪封山,村民自發組織牦牛隊接應;牧區向來不許跨村采挖蟲草,格木村卻歡迎教師家屬上山采挖……曾被冷落的教師成為當地最受尊敬的人,學校的事成為了村上最重要的事。
“最好的‘蟲草’在課堂。”這是過去教育部門和教師對牧民的宣傳,如今已成為牧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