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阿城區天氣、溫度等自然環境有哪些變化?根據變化,你所在的小組完成了哪些電子指令程序編程?”“根據手機APP實時監測收集的植物生長數據,完成小組6月智慧灌溉收獲分享。”這是哈爾濱市阿城區回民小學校智慧農場實踐項目的小組作業,也是學校智慧勞動教育的縮影。 哈爾濱市阿城區是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依托區域勞動教育與信息化教育優勢,結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學生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相關勞動素養的實施建議,學校搶抓機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改革勞動教育實踐樣態,研發了“智慧農場”“智慧廚房”等以新技術為代表的項目化學習課程,使勞動教育跳出了窄化的窠臼。 “智慧農場”不僅是一項勞動教育課程,也是學校基于勞動教育、信息技術、科學設計、藝術教育等學科構建的項目化學習體系。 項目伊始,學校教學團隊通過學校教學平臺向五、六年級學生發布項目學習海報并招募項目成員,學生自由申報。團隊成立后,教學團隊組織成員集體研制“夢想農場”項目化勞動框架。項目實施中,學生在科學與藝術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圖紙設計、模型打印、農場自動化編程等。學生在3D打印的模型農場中反復實踐圖紙設計,通過自主編程實現農場自動光控、智能雨控、土壤濕度監測、自動灌溉等現代化功能。完成建模及模擬操作后,學生在現實場域中完成水管布線、閥門安裝、弱電器接駁等“智慧農場”實驗環境建設的各個環節。農作物種植、APP數據監測、農場數據收集、生長情況分析……一系列在信息技術支撐下解決種植勞動過程中真實問題的實踐,貫穿學生整個學期,使學生充分理解學科知識并用于實踐,培養核心素養。 把健康教育、文化教育、數字化素養等融入其中的“智慧廚房”課程,同樣也是學校數字化勞動教育的實踐坊。該課程最大的亮點是AI烹飪教學機器人與學生深度合作,實現了人機協同環境下學生過程性評價。 開課初,學生通過APP云系統與AI烹飪教學機器人協同完成初次主題烹飪,形成可視的學習數據。學生分析初次烹飪數據后,反思計劃學習目標,并在教師指導下對“云菜譜”進行個性化修訂。課程實踐中,學生負責烹飪,AI烹飪教學機器人則同步開展視頻錄制、數據采集……最終生成“食品制作”“合作討論”“視頻日志”等多維度評價依據,同時以數據支撐的互動交流、資源分享、自我評價、教師點評等內容通過智能分析構建了可視化評價模式,實現學生過程性評價。 數字時代的到來對學生數字素養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以創新勞動教育為抓手,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課程育人,未來還將進一步探索在智能技術支持下開設更多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勞動教育系列課程,深耕智慧勞動教育。 (作者丁忠芬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回民小學校校長,陳磊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教育局勞動教育視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