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每棵西瓜苗需間隔30厘米,這塊地需要購買多少棵西瓜苗?在廣東省廣州市回民小學種植課程中,學生蔡寧昕帶著數學問題,動手丈量西瓜地、計算數量。最終,她與同學買來12棵西瓜苗進行種植。回家后,她還用美術知識,制作了一個西瓜藤相框……在回民小學,校本勞動課程融入了日常學科教學之中。 近年來,越秀區針對區內學校勞動教育難點,精準發力,加強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挖掘新時代勞動教育內涵,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一體多翼”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化、生活化、協同化。 為提升教師勞動教育專業素養,廣州市回民小學邀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科研人員,以及廣州大學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指導。學校還組織黃飛燕等教師積極參加越秀區組織的區域集中教研活動。 很快,黃飛燕從西瓜種植的“門外漢”,迅速成長為勞動教育能手,多次在區勞動課程、作業設計等比賽中獲獎。她還指導青年教師冼桂芳、莫小華,在越秀區首屆學校勞動作業案例評比活動中奪得一等獎。 為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越秀區在全區中小學建立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并構建教科培評“四位一體”的教研體系。越秀區每學期至少開展4次區域集中教研活動,充分發揮市區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每兩周開展1次學區互助教研和聯動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為推動勞動教育創新發展,越秀區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對應科室負責勞動教育,直接對接區教研院、區少年宮、實踐基地及學校,為勞動教育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保障。同時,越秀區成立區勞動教育研究會,配備專職勞動教研員,加強研究,不斷改進勞動教育的教育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 為避免“有勞動無教育”,越秀區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精心設計。越秀區立足“基礎+拓展+實踐”三大板塊,建立了自主選擇的多元課程體系。同時,越秀區鼓勵學校發揮自主性,引導教師結合日常生活實際,因地制宜,挖掘勞動教育資源。 “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不能囿于課程開發層面,而應跨越課程、學科、學段之‘界’,努力實現全方位、多領域、各要素之間的深度耦合。”越秀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越秀區加強學科滲透,打破課堂邊界,將勞動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現在,我學會自己梳辮子,幫媽媽晾曬衣物、炒菜等。”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學生周思言說。變化的背后是學校布置家庭勞動作業,讓每個學生列出勞動計劃表,鼓勵學生在家做家務。 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越秀區多所學校以家務勞動作業為重要抓手,引導學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鼓勵學生養成愛做家務的習慣,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同時,越秀區密切家校聯系,大力營造崇尚勞動的氛圍,很多家長逐漸轉變了觀念。東風東路小學舉辦“職業進課堂”活動,邀請70多名家長走進學校,向學生講述自己的職業經歷,部分家長還帶領學生前往工作場所實地參觀。學生在了解多種職業的過程中,樹立正確職業觀。 燒柴野炊、下田鋤地、播種插秧……在越秀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廣州市第十六中學學生楊昌年正在揮灑汗水:“5天的勞動實踐很累,但很值得,雖然汗流浹背,但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辛苦。” 為打通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的圍墻,越秀區將實踐基地、少年宮等作為重要載體,搭建區域性勞動教育支撐平臺。區內很多學校利用區域共建、館校結合等形式,帶領學生開展學農學工、社區服務等活動。 越秀區還構建多維勞動教育評價機制,開展勞動作業設計案例評選活動,將學校勞動教育成效列入單位績效考核實施方案和教育督導體系等,新增“勞動獎章”“健康衛士獎章”等評選獎章。 “從小,學校就在我們心中播下了‘勞動最光榮’的種子。”越秀區中星小學學生陳欣宜因熱愛勞動,被同學推選為“和雅勞動之星”。“每次做值日,每次做家務,每次參加小農田勞動,這顆勞動種子就會不斷生根、發芽、長大……”陳欣宜說。